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举论文,中国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自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起到苏联解体时止,就一直没有解决。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四大”,决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解决,在认识方面还需要下大气力清除斯大林和苏联“教科书”宣扬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因此,回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产生、发展和实际运作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弄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而理解这一转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人类从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制度下解放出来,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观察、处理自己命运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实践中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她。但是,马、恩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只是一个理论设想,不是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特别是对社会生产、占有和交换理论的表述,马、恩认为即使是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也应当消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管理。这是马、恩在分析研究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这个理论并非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共产党在落后国家执政后,如果不从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也不精心研究是不是具备马、恩提出的条件,而一味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那就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马、恩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马、恩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把整个社会变成一座大工厂。马、恩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是劳动者创造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这三个条件,就产权社会化,即生产资料实现单一的社会占有制,不存在多种经济成份;整个社会是一座大工厂,实行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社会成员的利益是一致的,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不存在相分离的多利益主体。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主脑机关和生产的组织者能够准确地知道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的信息,对社会劳动进行严格地计算和监督。马、恩的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制度的设想,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某种革命方式变发达的资本主义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再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是必能实现的。这是有道理的科学的。但是,由于人类还没有共产主义实践,即使是有十几亿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了40多年或70多年,也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具体,人们正在探索之中。我们认为,上述谈到的理论和社会制度的设想,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办不到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除理论本身正确外,还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系统)的相关性、历时性、变异性的问题。这就是说,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动态的结合,其中有一个怎样结合以及结合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必须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问题。
(二)
马、恩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但他们在世时没有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的事实,也不可能预见到落后的俄国在20世纪初期竟能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源地。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实行马、恩的共产主义理论,夺取政权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由苏维埃政权颁布国有化命令,废除私有制,把银行、铁路、外贸、商业和各部门大工业以及一切股份制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实行了高度集中管理,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实行社会经济生活“实物化”,用产品交换代替商品货币流通,用余粮收集制代替粮食自由买卖,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把“社会变为巨大的劳动协作组合”,用行政方法统一组织、分配和调拨全国的劳动力。1918年7月,由于外国武装势力的进犯和国内发生反革命暴乱而爆发了国内战争,因而列宁称战争时期实行的上述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和俄共(布)在俄国执政后,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实行“共产主义原则和政策”,严重地脱离了俄国的国情和工农群众,使本来已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更加恶化了,苏维埃政权陷入了政治危机之中。不过,列宁很快就觉察到了这一点。他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①于是,列宁着手纠正脱离俄国国情的错误,严肃认真地从俄国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情出发,制定和实行了以粮食税、合作制、租让制等为基本内容的“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无产阶级从前进得太远的阵地上退回来,向资本主义作了让步。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期,列宁很重视商业工作,把它提到中心环节的地位,批评了“强制性的商品交换”的做法,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进行有组织的特别是同农民进行自愿的商品交换,即由实物交换到商品买卖。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年之后,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被动局面,恢复和发展了生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列宁没有来得及从理论上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经验做科学总结,而于1924年1月21日就与世长辞了。
(三)
列宁逝世后,苏联要不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党内是有争论的。布哈林认为,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采取市场经济形式,已为千百万农民所接受,对苏联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因而应继续实行;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的“左派”理论家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进步政策,更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政策,而是向资本主义退却让步的政策,就应当停止实行。斯大林为这场争论做了总结,宣布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重新组织力量向资本主义进攻,使社会主义因素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占绝对优势,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25年12月,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四大报告中说:党的中心工作,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对于资本主义成份的决定性优势。②两年之后,斯大林又说: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不论在城市或农村中,都要扩大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命脉,抱定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出路在于用说服和示范的办法,把小农户联合成社会主义大农庄。接着,苏维埃政权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把集体农庄置于行政管理之下,对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同时,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口号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国营大工厂中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制”,对城镇居民所需的消费品实行社会主义的“实物供给制”,致使苏联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停滞、怠工等消极现象。1936年,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已经完全消灭。社会主义成份已在一切部门中获得了胜利。于是,在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社会主义新宪法,取代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制定的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已在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到应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原则为社会生活准则的社会。”③在斯大林著作和联共党史等苏联教科书中,宣传苏联在过渡时期因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而保留商品货币关系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情况下,再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就没有必要了。
斯大林在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国际环节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领导苏联人民继“一国胜利”后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帮助东欧一些国家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丰功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斯大林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凝固化、绝对化是错误的,特别是在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情况下,又把“苏联模式”强加于这些国家更是大错特错的。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虽然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又说它只存在于生活资料之中,而在生产资料生产的各部门之间,实行产品计划调拨,不实行商品交换。可见,斯大林根本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斯大林在世时,没有意识到他把“苏联模式”强加于社会主义国家给人类解放事业带来的损害,甚至把强加于人的错误有意有意地看成是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和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这是斯大林的悲剧!
(四)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汇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了高潮。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城乡进行了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进行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1953年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取得了基本胜利。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的中国,不但解决了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到1957年上半年,提前超额完成了1953年开始实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而且站住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初始阶段也受到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中国在实行“一五”计划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统得过多过死,“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这是照搬“苏联经验”脱离中国国情而出现的弊端。毛泽东同志感到“一五”计划照抄苏联经验总觉得心情不舒畅,在听取国务院经济部门的汇报后,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必须符合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我们要学习苏联的好经验,但不能照搬、照套、照抄,对的就学,不对的就不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要以公有制为主,允许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开私营工厂,开夫妻店,可以雇工,这叫做新经济政策;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本身是资本主义的,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商品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商品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④毛泽东同志在重要谈话中,虽然谈到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但这仅仅是一种闪光的思想,根本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政策。当然,也就谈不到实施了。特别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以阶段斗争为中心,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了20年的“不断革命”,直至发动一场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从而更加强化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正确认识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把“立国之本”与“强国之路”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生产,繁荣市场经济,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为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动力是改革,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和其他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和更加有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和目标,即先解决“温饱”,再实现“小康”,到建国百年之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中国实行第二次革命光辉旗帜和正确道路。在这个理论和道路指引下,中国改革开放15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成功的。
中国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这在马、恩、列、斯、毛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伟大创举。
当然,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付之实践是有一个过程的。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美国知识分子时说:“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搞市场经济呢?这个不能够说是搞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⑤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⑥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⑦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⑧邓小平同志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升华的过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作出了科学的总结,就是采取市场经济形式继续走马、恩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再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给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落后国家指明了采用市场形式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走上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过70多年的实践检验而取得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做出一大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马、恩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人类从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制度下解放出来,进而消除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实行社会管理和产品计划经济、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但是,马、恩没有来得及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社会革命的系统工程,更没有把它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列宁不但把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社会革命的系统工程,而且又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但是,马、恩、列都没有说过社会主义可以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反而认为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经济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苏联实行了74年、东欧八国实行了45年、中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结果证明排除市场经济是错误的,脱离本国落后的生产力现状一味追求“天堂式”的均等的社会主义,带有盲目的和空想的性质。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结起来,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如同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一样,读后使马克思主义者耳目一新,把科学社会主义从“天国”拉回到了“人间”,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被世人赞不绝口,她像一座灯塔为人类社会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搞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结起来,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和政策,而是把社会主义本质同市场经济特征融合起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巧妙地把社会主义本质同市场经济特征具体的现实的“统一”起来,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械结合。市场经济毕竟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征具有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两重性。在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结时,这种两重性就表露得十分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市场经济特征的积极效应吸纳到社会主义本质中来,限制、排斥市场经济特征的消极效应。说到底,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不排斥市场经济特征的消极效应,出现或扩大剥削和两极分化,那就扼杀了社会主义,搞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劳动交换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而这种劳动交换又是采取商品、货币形式通过市场来实现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就活跃、繁荣和发达起来。这种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从一般意义上说来,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同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商品经济的本质是由商品经济中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者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而生产的。因而个人(个别)劳动只有通过市场实现交换价值后才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因此,商品经济中的特殊矛盾,就是个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当然,这个矛盾也就是市场经济中的特殊矛盾。市场经济中的特殊矛盾,是通过市场交换这种特殊形式反复出现又不断解决的,它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受市场经济本质制约的市场经济特征--等价性、趋利性、竞争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在社会主义本质同市场经济特征融合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就要保持“自我”的本色,充分运用和发挥市场经济特征的积极效应,限制、排斥市场经济特征的消极效应。具体说来,就是领导者、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人格在市场上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要着眼于追求经济效益,作到“有利可图”,从而获得更多的实惠,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水平、劳动技能和竞争能力,学会驾驭市场,扑捉信息,自主决策和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要善于引进、吸纳、消化来自客体的有利于主体发展和创造的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切忌领导者、管理者和生产者对商品、货币关系的依附,更不能把这种关系变成异已力量而凌驾于人之上,统治和支配人,防止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搞权钱交易,败坏道德和社会公德,丧失国格人格,自觉地做到抵制、排斥市场经济特征消极效应对社会主义本质、共产党肌体的腐蚀。
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高我们对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认识,善于驾驭它,吸纳它的积极效应,排斥它的消极效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本质同市场经济特征融合起来,以便较快地在各方面建立和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和更加有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
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不但是前无古人的实践创举,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找不到根据的理论创新。要完成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任务,就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结,一方面是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在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第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在于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旗帜,并用以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在现实生活中,就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旗帜和理论武器,用她来武装5400万党员的头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中青年接班人,既能够坚持“立国之本”,又能够沿着“强国之路”走下去,到21世纪中叶建国百年之时实现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与此相反,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果放弃了科学思想武装,丢了旗帜,没有了精神支柱,那末不管她过去怎样光荣、伟大和正确,离解体、垮台的时日也就不远了。
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第二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党风问题。党风是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等重要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党风的好坏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她能够自觉地做到言行一致,联系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敢于批评纠正自身存在的缺点错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保持核心领导的权威性、凝聚力和在群众中继续享有崇高的信誉,在于恢复、发扬党的传统作风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特别是扩大党内民主,实行科学的集中统一,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执政党的某些党员确实存在着腐败,故然是党风的一个不容轻视又必须认真纠正的问题,但主要问题是让人民群众和普通党员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组织和各级领导者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率先士卒,身体力行,确实是人民信得过的公仆。
党的建设的第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党员的党性原则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更要讲党性原则,需要警钟长鸣,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党员的党性原则没有变,仍然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最高体现,但内容有了变化。党性的基本内容,除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外,还包括解放思想,“换脑筋”,更新观念;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游泳,努力降低成本,增加产出,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把经济搞上去;经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并带动左邻右舍共同富裕……。一个党员如果只顾自己,忘掉了群众,甚至不择手段的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牟取暴利,这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背道而驰的,那他就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品质和美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提出比群众更高的要求,加强党性锻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建立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共产党人要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市场经济的联结问题,这是一门新学问、大学问,如同革命战争年代学会打仗一样,要置身于市场经济实践中,学会做经济工作,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护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在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把自身建设得更加伟大、光荣、正确,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成功,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
①《列宁全集》第42卷,第176页
②③参阅《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366、383页,第459-460页
④参阅薄一波著:《若干重大政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32-43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新经济政策论文; 斯大林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