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经济演变的趋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尽管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崩溃,二个平行市场逐渐弥合,但世界经济并未陷入混沌无序的状态,相反,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愈益加强。表面上看来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其组织仍嫌涣散乏力,其规则制度也缺乏统一严格,实际上,世界经济有规可循,有章可遵,其运行机制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只是我们不能削足适履地去迎合既往的组织制度,而是要适应全球化一体化进行制度创新。
1
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之下演变的,即它是沿着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走的是市场化——区域集团化——国际化——一体化道路。这里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分工决定着的生产的社会化。具体包括劳动的社会化、商品的社会化、财产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等,而市场化则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深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更加重要,最终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劳动只有通过市场化才能社会化,即被社会肯定和接受。但市场化有它自己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而一体化则是为适应国际化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因此市场经济是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原动力。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经济的秩序将以市场经济的体系、规则和机制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经济是在市场经济体系的规则框架背景下演变的。近年来演变的突出特点如下:
1、市场经济的力量直接地体现在市场的扩大上, 市场已将一切纳入到交换体系,并最终使它们结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使经济全球化。两极格局解体,两个平行市场削弱,各国间互市贸易空前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商品贸易方面, 世界贸易额在全世界GNP中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28%提高1992年的33%, 这就是说全世界的产值中约1/3是在国际交换中实现的;在投资方面,1985—1990年年均增长30%,大大超过同期国际贸易的增长,1995年,世界直接投资存量已达2.5亿美元,可见经济联系已由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1997 年6 月召开的丹佛七国首脑会议发表的经济声明就指出:“市场越来越多的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它将给所有国家提供机会。”因此贸易市场对各国都显得异常重要,其中尤其是国际投资,已成为推动生产国际化和贸易发展的火车头。
2、随着WTO的建立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投资、环境等纳入多边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生产。现在参与交易的并不仅限于有形商品,还有许多无形商品,尤其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除土地牵涉国家主权其流动性受到一定限制外,其它要素如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无一例外地逐步纳入交换体系。战后几十年来,国际贸易持续快于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又快于国际贸易之增长的事实,使西方经济学家断言:今后将是资本的流通而不是国际贸易决定世界之兴衰,同时交易的规则制度也日趋完善,商品、服务、技术、资本、贸易等都有章可遵,跟单信用证、联合运输、电子单证等也有法可依,不管是区域内的流通交易,还是多边贸易框架下的贸易交换都有一定制度保障,乃至环境保护、绿色贸易也纳入了制度化建设之中,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3、围绕如何发展市场经济,调整改革之风席卷全球,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进行着市场化的改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化偏重于适应新科技革命之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改组企业组织、继续深化完善市场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着重于对高度民族保护主义政策和内向型进口替代工业战略的调整改革以使其更加适应国际分工体系。如果说近年来的市场化是以国为界的市场化的话,那么将来的市场化将是超越国界在全球程度上的市场经济整合。
4、与此同时,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内在的矛盾和缺陷也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便是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分离趋势。首先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率多年来持续高于货物贸易,如1992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而本年的货物贸易不过3.6万多亿美元,1993年货物贸易价值额下降2%,服务贸易却相反递增3%,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生效, 使这一趋势更加不可逆转。其次,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市场世界化进一步发展,国际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趋势更加明显。企业筹资越来越多地通过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角已由国际银行贷款转为证券市场,而且由于科技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世界金融市场已经建成24小时全球营运系统,在促进国际化证券市场的同时也为世界市场带来各种新风险。最后,国际间的生产协作特别是高科技研制合作方兴未艾,这主要是跨国公司国际性生产的结果。综上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从贸易的层次上来说由商品上升为劳务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贸易是一个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金融创新不断、衍生交易工具发展迅猛。由于虚拟经济对实物经济的严重背离还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如日本经济的低速徘徊就是“泡沫经济”破裂所致),其实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分离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内在必然,从交换的角度看,由W—W′——W—G—W′——G—W——G′——P—P′的演变进程就说明了虚拟经济(P)对实物经济(W)的不断超越,这一方面促进了各国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由于实物经济与虚似经济之发展并不同步,这样摩擦、矛盾在所难免,而动荡将主要集中在易变因素较高、投机性较强的虚拟领域,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在所难免。尽管西方经济这几年在复苏中保持了缓慢而持续的增长,但整个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将打上重组、动荡和低速增长的印证。
2
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依然是“跨国思想”的逻辑。
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至1995年已达4.0万家,其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有25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累计跨国投资额1995年已达2.5万亿美元,其中近90 %为跨国公司所为,而且1%的最大跨国公司拥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50%以上。 它控制了50%的国际贸易,80%的工艺研制,30%的国际技术转让和几乎全部劳务贸易。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当然主体,联合国《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就曾指出:“跨国生产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特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正是借助于它的垄断势力和规模化优势在全球扩张,使其在货币、金融、科技和商品市场等方面处于霸主地位,从而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再生产着一种不平等的依赖关系,并企图使之永远地保持下去。这样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思维逻辑仍是“跨国思想”的逻辑,但值得指出的是如下的变化:
1、跨国公司已遍及全球,不仅有发达国家的, 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正在崛起。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提供的材料,1975年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 发展中国家占17家。1980年增至39家,1995年联合国贸发会议首次列出了5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体现了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重视,其对外投资1960年时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1985年已达2.7 %, 1995年更达15%。
2、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发生了转变, 总体上从一般性对外直接投资转向在全球范围对企业经营进行一体化部署。如果说以前它们仅凭对原料和销售市场的垄断便可以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的话,现在它就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全球利益目标出发,把“世界市场战略”、“产品多样化战略”和“技术转让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多国的特殊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特殊优势,用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取代传统的国家间分工。其具体表现在近年来的企业重建和兼并合并风潮。企业重建重在通过放权和改变组织程序打破企业内部纵向上下之间、横向部门之间的隔阂使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变偏”、“变瘦”,围绕市场和顾客进行结构调整,如欧洲最大的跨国公司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重组改革,打破原来的框架结构,减少管理层次,由过去的按地区和产品部门的多头管理转变为按业务范围进行的直接管理,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通用机器公司、飞利浦公司等。
3、跨国公司的存在和发展, 势必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生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会促进经济的全球化:把国际经济的联系由流通领域渗透扩展到生产领域,形成生产一体化下的相互依赖;把国际间的分工协作内部化为企业内的分工协作,减少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障碍,形成商品和劳务活动的内部市场;通过跨国投资和经营,实现产业结构的国际重组,使国际经济产业结构的形成成为可能。但也应看到,全球化并非它的初衷或目的,它的目的是争夺市场以获取最大化利润。首先它的内部市场改变了国际市场,使国际市场变得更有组织性,跨国公司内部市场代表着组织国际交换方法的一种新跃进。这是因为它具备强大的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计划能力,能消除或大大减弱国际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在它的内部市场上跨国公司成员企业(母公司或子公司)进入享有特权,与其体系有联系的企业进入享有优惠。与此相对应,“管理贸易”政策盛行,贸易摩擦增多,这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特征,而变为“你有我也有,你强我更强”的“竞争共生”特征。其次跨国公司的作用更进一步地改变了市场的结构,现在所谓自由、充分、竞争的市场仅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更为普遍真实的却是垄断竞争的市场或寡占市场,因此经济的非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利益分配不均问题益愈突出。南北差距拉大、马太效应加剧,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4、跨国公司的两重性矛盾更加突出, 尤其与“母国”的关系变得飘忽不定,从而有可能为世界经济埋下不稳定的种子。所谓两重性就是强化垄断与加剧竞争、追求利润与促进发展、高效运营与畸形分配等的两重性,这里我们着重分析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关系。一般地说,国家按照规模经济效益原则和保护公平交易的原则处理与跨国公司的关系,本来它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垄断世界的中介,多少年来其世界的霸主地位就是依靠跨国公司“企业帝国”的优势实现和维持的,因此曾几何时,资本主义发达国纷纷采取扶植其发展的双重政策:在国内限制其垄断却向国外鼓励其垄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但近年来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纷纷进行跨国经营战略的调整,这便是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企业重组和兼并风潮,结果“本地化”可能取代“本国化”;产业转移可能导致“母国”的“产业空心化”;“国际战略联盟”使其游离出母国国界而变成“无国籍公司”;并且由“交易内部化”形成自己自成一体的市场,从而与“母国”利益发生背离甚至冲突。
3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便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且已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值得注意如下几点:
1、国家在区域集团化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跨国集团日益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由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拓展市场、垄断市场被国与国间的协议市场或区域市场所渗透,体现出市场的垄断性与国家权力的结合,从而改变了竞争的主体,即公司之间的竞争让位于国家介于其间的有组织市场或集团之间的竞争。
2、目前已呈现出较为清晰的世界经济格局:即分别以美、日、 欧为中心的区域集团化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些区域集团化经济多少渗透着地域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带有很强的保护主义色彩。随着区域经济集团的增多和扩大,集团经济力量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少数大国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力将有所削弱,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可借区域集团力量在世界事务中获得较多的发言权,这无疑会加速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而多“极”将以各个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为主体和代表。
3、区域集团化经济并不都是成功的。有些区域集团, 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集团,其贸易转移的代价大于贸易创造的收效,形成集团后反倒由于经济结构的类同和层次的低下难以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有些是对集团中的某些国家形成消极影响,如NAFTA中的墨西哥, 它运行不到一年,就引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美元危机与金融风潮,就是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盟,其经货联盟的入门标准对不同国家也造成了程度不等的消极影响。
4、 世界经济现在已形成了这样几个相对独立却相互依赖但又无法相互支配的经济单元:一是主权国家,它仍然是最主要的、唯一能够有效实施经济政策的单元;二是区域集团,像欧盟的决策权已超乎单个主权国家之上;三是由货币信贷和资本流动形成的具有协调政策功能的世界经济;四是跨国公司,其权力影响尤其在战后不可小觑。
4
受科技革命的影响,国际分工深化、全球结构调整紧迫,世界经济必然受其影响。
二战之后,一场由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等为主体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既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调整改革,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分工。就国际分工而言,随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分工将逐渐取代垂直分工,这样就势必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使依垂直分工建立的南北经贸格局发生变化。又由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发展,水平分工将更多地在发达国家范围内拓展。今后由国际分工决定着的国际经贸关系有如下的特点:
1、适应科技革命,战后世界经济进入第三次大调整时期。 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争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适应全球化,深入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和管理革命,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扩展其进程以在未来多极化格局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功能。
2、南北关系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 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的垂直分工层次差距拉大,传统的不平等经贸格局出现倾斜。据统计,1995年49%的美国出口、47%的欧盟出口、52.1%的日本出口都销往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产品越来越重要的销售市场。投资方面,90年代初,对外直接投资的五个主要母国(英、美、日、德、法)共占资本输出额的69%,所有发达国家合占96%,但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却从80年代初的25%降至80年代末的19%,而流向欧美日的合占80%左右。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加40%,达到3150亿美元,而其中发达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2030亿美元,比1994年增加了53%,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只有1000亿美元,只增长了15%,且流量分布极不均匀,其中流向中国的就达380多亿美元。 另一方面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比较相对下降,相应降低了南北经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比重,于发展中国家不利。再者,受科技革命的影响,发达国家关注于“高、精、尖”技术产业和拳头产品,以及内部区域市场的协调,从而将促进水平分工的发展,这样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它们之间的贸易、金融、相互投资在世界总额中将占更大的份额。
3、信息技术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地球村”认识逐渐深入人心,从而环保意识增强,共同关心的问题增多,这样联合国及其他协调机制的作用得到重视。在经贸领域, 信息技术将倍受关注, 1997年3月已达成《信息技术协议》,确定到2000 年将其产品关税降至零;环保标准将可能成为新的贸易标准,绿色产品将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又一竞争题材。
综上所述,就总体趋势而言,世界经济仍将在市场经济的体系和发达国家“跨国思想”的逻辑下演变,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和一体化进程将加快。同时,与区域集团的多样化和政治多元化相适应,未来的世界经济在“三足鼎立”的基础上将形成多极化格局,其中市场的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