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病理特点及诊断分析论文_马丽

大肠癌的病理特点及诊断分析论文_马丽

马丽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6例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直肠癌14例,结肠癌12例,腺癌19例,乳头状腺癌3例,黏液腺癌3例,绒毛状腺癌1例。结论:目前不是首选检查方法,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其主要临床意义为预测预后,指导手术及协助确诊。病理以腺癌为主,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肠镜检查,可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大肠癌;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60-02

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患者在疾病的初始阶段可无任何症状。其症状的产生与出现,主要是由于癌灶的不断增大,对机体局部和全身造成影响,随着癌灶的不断增大,其临床症状亦逐渐地表现出来,并不断加重。对2014年1月~2015年10月经结肠镜及病理确诊的大肠癌26例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大肠癌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7~84岁,其中37~40岁2例,41~50岁3例,51~60岁7例,51~70岁12例,70岁以上2例。病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临床表现:腹泻、便秘、腹痛黏液血便,伴不完全性肠梗阻6例,伴腹部包块8例。

1.2 免疫学检查

1.2.1癌胚抗原(CEA):是一种恶性肿瘤的相关抗原.目前认为以结肠癌阳性的比例最大。有研究表明,在大肠癌患者的阳性率在20%左右。据观察发现患者术前癌胚抗原若>11ng/mL(血清正常值在5ng/mL以下)时,其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因此提示应在CEA<10ng/mL前进行手术较为理想[1]。

1.2.2结直肠癌抗原(CCA):据观察数据显示,大肠癌患者CCA阳性率为52.9%,是一种临床诊断大肠癌的新指标。

1.2.3血清糖链抗原50(CA50):大肠癌患者早期血清中CA50就可明显增高,晚期更显著,且癌性腹水中也增高。对大肠癌诊断的敏感性约为87%,特异性为9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4相关抗原(RA):有研究发现,早期大肠癌患者的粪便检测阳性率为72%。

1.2.5T抗原(Go-s):据国内资料显示,直肠癌指诊大肠黏渡的 T抗原检测,其阳性率为61.7%。目前主要作为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和随访的一种辅助手段。

2.结果

直肠癌14例,结肠癌12例,腺癌19例,乳头状腺癌3例,黏液腺癌3例,绒毛状腺癌1例。

3.讨论

恶性肿瘤分期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临床分期或治疗前分期;第二是病理分期即肿瘤手术后分期。由于大肠癌位于腹盆腔内,仅通过临床检查不能完全确定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所以建立一个能确切反映预后的单纯临床分期系统是困难的。因此,大肠癌分期必须基于临床、病理两方面素材才能确立。即一个准确的分期必须在细致的剖腹探查后才能作出[2]。

肿瘤早期筛查,1个好的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筛查中有一定的普通意义。但与大肠癌相关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如CEA缺少特异性,一般不作为肿瘤的筛选指标。出现肿瘤症状或可疑肿物后的鉴别诊断。当一个患者被怀疑患肿瘤时,此时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鉴别是良性和恶性肿瘤十分有帮助[3]。一旦明确诊断,应马上测定肿瘤标志物的基础水平,以便对估计预后提供帮助。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是肿瘤标志物最有价值的作用。手术前肿瘤标志物升高,术后下降,表明手术成功;术后略有下降,随即重新升高,提示手术未奏效;术后下降,过段时间后又明显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这种提示往往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前数个月。肿瘤患者经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的升降与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下降说明治疗有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继续升高,应更换治疗方案,如果更换治疗方案后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往往预示着复发或转移。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肿瘤是单一变异细胞多次克隆的结果,其发生是多步骤、多基因的癌变过程。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具有复杂性及多态性,表现为癌变后不同种肿瘤病理类型的差异、同种病理类型的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肿瘤细胞基因型即细胞表型的差异等。在一个肿瘤中存在着不同特性的细胞,在生长速率、表面受体、免疫特性、浸润性、转移性、对药物毒性方面均可能不同。因此同一种肿瘤可含一种或多种肿瘤标志物,而不同肿瘤或同种肿瘤的不同组织类型既可有共同的肿瘤标志物,也可有不同的肿瘤标志物。为了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测的阳性率,选用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恶性肿瘤分期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临床分期或治疗前分期;第二是病理分期即肿瘤手术后分期。由于大肠癌位于腹盆腔内,仅通过临床检查不能完全确定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所以建立一个能确切反映预后的单纯临床分期系统是困难的。因此,大肠癌分期必须基于临床、病理两方面素材才能确立。即一个准确的分期必须在细致的剖腹探查后才能作出[4]。大多数结肠癌是腺癌,约占3/4,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3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黏液癌癌细胞分泌黏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黏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黏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预后较腺癌差。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明显。分化很低,预后最差。

【参考文献】

[1]宋育林 谢惠君.230例大肠癌内镜诊断及病理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3):179-180.

[2]方年富.136例大肠癌内镜及病理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63-2764.

[3]张景英,傅文胜.34例大肠腺瘤癌变肠镜活检病理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2):184-185.

[4]李月才,陈国范,李会君,牛文英,吴威.大肠镜活检及33例腺瘤癌变的病理分析[J].吉林医学:综合版.2004, 25(4):57-58.

论文作者:马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大肠癌的病理特点及诊断分析论文_马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