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命运与人文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的命运与人文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之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命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转型与当代道德建设

有关“人文精神”失落的话题,已在我国知识界(首先是文学界,接着是哲学、史学、经济学界)引起热烈回响:有人告警我国的人文精神正在失落;有人反讥这是学者矫情;还有人则以为我国从无人文主义传统,何来“失落”之说?此处姑且不论上述观点的孰是孰非,只想指出,“人文精神”这个陌生概念能在今天成为理论热点,这件事本身是否意味着人文精神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正在推进的市场经济有某种内在的或必然的联系?而对这种关系的探明,或许正是解决上述观点纷争的前提。

作为讨论对象,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已经比较清楚,而人文精神却相当模糊,如果我们不能先解决这种模糊性,任何有关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的结论,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人文精神是个新造的概念,它缺少权威性解释,不像“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等类似概念那样已被收入各种正规辞典。而目前对它的理解和使用,既无以往的约定俗成,亦无新近达成的共识,仅讨论中所见,各种歧义界说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有“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等现成概念不用而非要创用“人文精神”,并且这种用法又立即得到普遍仿效与回应这一事实表明,人文精神概念应有其独特的含义,这种含义是“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等概念所不能替代表达的。而大家都使用人文精神概念,却又各有各的界说,各有各的道理这一事实则表明,人文精神还是个伸缩性极大的概念。

根据上述两项判断并纵览讨论中对人文精神概念的各种用法,本人认为,至少在探讨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时,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一个既独特又兼容并蓄各种用法的宽泛概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外延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两者关系考察的不全面性。

将讨论中各种用法的人文精神概念重新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归出五层含义:1.科学层面的含义,即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2.道德层面的含义,即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寻;3.价值原则层面的含义,即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4.人本主义层面的含义,即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5.终极关怀层面的含义,即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垂询与反思。

上述五层含义,虽互有殊异,但亦有共通之处:一是它们均落脚于人的关切态度,二是关切的指向均为人类文化形上部分的精神类价值。据此可简约地说,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对各种精神价值的注重。

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人们注重什么或轻视什么,往往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决定的。反过来讲,某一特定社会因素或许与人们注重什么和轻视什么有关,或许无关。市场经济作为一个社会的体制因素也是如此。它与该社会的任何一种注重都不外乎这样三种可能的关系:其一,它是人们注重某事的原因,由此与某事形成正相关关系;其二,它是人们不注重或轻视某事的原因,由此与某事形成负相关关系;其三,它既不是人们注重某事的原因,也不是人们轻视某事的原因,从而与某事形成的是不相关关系,或曰中性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按此思路来逐一考察一下市场经济与以上五种注重有无因果关系。

市场经济与科学注重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其法则。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及企业的发展中所显示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巨大,各国和各国的企业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竞争、市场竞争的关键制胜因素加以追求已成共识,它们纷纷制定有关政策和战略,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许多大企业也专门设立了自己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

然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运用与创新只能经由高素质的人来实现,于是对科学技术的竞争逻辑地演变为对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意味着,越是有高水平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人,越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争得好职位,得到高报酬。这就又激励出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视与追求。

由此而论,市场经济与人们的科学注重应是正相关关系。但是需要指出,能被市场经济促进关注的科学知识,主要是实用性强的科学知识,而理论科学和那些远离经济生活的学科与知识则不会被市场经济促进关注。其原因有三:一是这类非实用性学科与知识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没有兴趣和热情为其投入;二是这类学科的知识成果多为“公共产品”,鲜有专利形式和独占权可言,市场价格又低,一旦产出,任何企业和个人只要愿意,都可“搭便车”使用或廉价获得,生产者所得甚少;三是与上两项原因相关的结果:按市场经济的供需规律,学这类非实用性知识的人,既不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也不容易拥有好的物质生活。因而与前面的情况正相反,市场经济机制并不促进对这些非实用性学科和知识的注重。

不被企业和公众看重的学科与知识并非真的无用,只不过它往往是一种无形之用、长远之用,它是一个民族在整体上必备的素质构成,是一个国家实现长久发展的文化保证,这种作用很难被视野囿于自身利益的企业和个人看到,即使看到,也往往会因没有独享的投入收益而采取隔岸观望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没有市场外的力量来对这类学科加以扶持,它们就会因经费短缺、人才流失而进一步萎缩。

市场经济与道德注重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个人是否会注重自己的德行,即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良知良心,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

这大约要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开始分析。这就是,市场经济假设每个人都是自利人,都会在已有的社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并且承认这是合理合法的。计划经济则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否认这种假设,而且在现实中也反对这种行为。

市场经济对“自利人”的认可,是其在道德方面引起人们非议的一个基本原因。但若客观地评价,自利作为行为动机,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中性的,属正当范畴,因为还没有谁能不顾及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只是当自利动机变为行为之后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道德的方向,即自利人在利己的同时也实现或促进了社会及他人利益的增长,或者至少是没有侵损社会及他人的利益;另一个是不道德的方向,即自利人获利是靠损人利己实现的。

一个选择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如何才能使人们的自利动机都朝道德的方向发展?这就要看它所给出的社会约束条件即制度安排是否周全合理。如果它的制度安排基本上能做到让损人利己的行为不仅实现不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反而要付出得不偿失的沉重代价,那么,该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就会选择以道德的行为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反之,如果它在制度安排上不能确使以损人利己方式实现自己利益的人受到惩罚,那么这种不道德的谋利行为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仿效乃至普泛化。据此而论,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对个人的道德行为无所谓或正或负的影响,而个案的市场经济社会究竟是会促进个人的道德行为还是非道德行为,将完全取决于该社会的制度安排。

从理论上说,每个个案的市场经济社会都是要排斥损人利己行为的,因为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只能在公正、平等而不是损人利己的内耗式竞争中显现。然而在现实进程中,一个能较好防范损人利己行为的制度体系只能被逐渐地建立和完善,这样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初期,由于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制度空场”比较多,意味着以损人利己方式自利而不受惩罚的机会也较多,所以在这个时期,个人往往会在利益最大化的诱惑下而不顾道德。此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体系的健全与完善,随着损人利己行为的获利方式在制度的围追堵截中越来越吃不开,那种初始阶段的不讲道德状况就会逐渐好起来。最后,当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达到这种水平:使名声、信誉等道德价值成为交易、经营、合作、谋职的无形资本与必要条件时,人们就会开始主动地讲究德行。尽管如此,市场经济仍永远无法促使个人再从注意德行深入到关注德性,因为市场经济的制度机制在本质上是只看效果,不讲动机的。也就是说,在市场活动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及获利大小,并不以他的道德境界的高低为转移。

市场经济与价值注重

这里的“价值注重”是种临时性的特殊用法,仅指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长期以来就受人类崇尚的重大价值的注重。

任一类型的社会制度或规则体系,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市场经济体制亦如此,而自由、平等和正义正是构筑市场经济规则体系的一些基本价值。市场经济模式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好,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经历史和实践验证的其它经济类型社会所无可匹敌的效率优势。而这种效率优势的确立,首先就依赖于它对个人自由的大幅度拓展。对个人自由的拓展,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展开的,于是仅在经济领域,个人就获得了择业的自由与权利;进出各种生产、消费领域的自由与权利;选择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产品类型、合作伙伴和服务者的自由与权利;拥有各种不限量生产资料的自由与权利等等。正是这些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权利,让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并最终转化为社会效率。

其次依赖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它是指市场经济赋予个人的那些自由与权利不是因人而异的,而是无差异的,这就消除了以往身份制色彩社会中的等级差别和种种“先天”人身限制,第一次将社会竞争变为对所有人开放的普遍竞争,第一次将“机会均等”变为现实,从而形成了一种最广泛的激励效果,使人人都可以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天赋。

自由和平等构成了市场经济效率航机的两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效率航机再不会失衡。可能导致失衡的潜在因素是:1.无限的自由将破坏平等,无限的平等将束缚自由;2.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的矛盾,即每一个希望不断向外拓展的个人自由与权利,都必然会与一些具有同样目的的个人自由与权利相遇;3.起点平等与终点不平等、机会平等与条件不平等的内在冲突。显然,市场经济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些对立与冲突,它的高效率预期仍无法兑现,于是正义的原则自然会被引出,其作用是:在自由与平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二者能够相互维系而不是相互妨碍;在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间建立一条合理的界限,使两者能在和平共处之中又享有最广泛的自由;在坚持机会平等和起点平等的前提下,尽量消除条件不平等对竞争结果产生的影响,并设法将终点不平等的差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在个人角色层面上,根据诸如卖主与买主、顾主与雇员、生产者与消费者、要约者与承诺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债权人与债务人等不同角色关系,进一步公正地分配他们的权利、义务、责任,以便实现“谁应得的东西就给谁”这种分配佳境。除此而外,正义还意味着要对扰乱破坏上述秩序与规则的行为进行纠正与惩罚。

总之,自由、平等、正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意义和密切相关性,超过了有史以来任何一种经济类型对它们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自由、平等和正义作为基本价值,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

当然,我们不能直接将市场经济社会对自由、平等、正义的倚重等同于大众对这些价值的注重。但是,在一个以自由、平等和正义为基本价值或价值原则的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正义意识迟早会被唤醒并不断得到提升。实际上,世界上最初的那些市场经济社会是在自由、平等的口号中诞生的史实已然表明:市场经济也需要具有自由平等意识的人。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中人,尽管可以不去讨论有关自由、平等和正义的理论,但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自由和权利,不知道自己是否受到平等的对待,不知道利用社会正义保护自己,那他就至少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竞争者。自由、平等、正义是符合个人发展需要的有利社会条件,人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这些条件被给予的太多太好,相反,他们只会希望这些条件被给予的更多更好,并能被推广到更多的社会领域。因此,在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中初尝自由、平等、正义之甜果的人们,肯定还会对它们生出许多新的期待与渴望,而这也是对自由、平等与正义的注重。

市场经济与人本注重

市场经济所能引起的价值注重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对于人的注重。自由的赋予能唤醒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能给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而平等和正义有助于确立人的尊严与人格。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已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具有效率优势,而高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干脆说金钱。任何社会价值目标都有社会价值尺度的功能。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的价值尺度。在经验生活中,市场经济同样凸现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它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扩张,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全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确实拥有了更利于它生长的土壤,而人成为“挣钱的机器”或“金钱的奴隶”这种异化的可能性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事实上,在现实进程中,这种金钱的异化已经在以不可忽视的数量发生,包括肉体、情感、爱情、友谊、道德、良心、平等、自由、人格、尊严等等在内的许多本不该以金钱论价的东西,已被不少人当做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由此而论,市场经济对主体的人来说犹如一柄双刃剑,它一边为人的潜能天赋、人格尊严开辟着道路,另一边则把金钱削刻成一个专门吞噬人的自我意识的妖怪。

市场经济与终极注重

在终极注重即通常所说的终极关怀中,除了什么是理想社会,或社会终极价值取向应是什么之类问题离个人较远外,其它诸如生死、信仰、幸福和生存意义等问题,都是个人直接面对并祈盼有所答案的。然而这些问题实质上并无恒解、终解,认真的回答总在以形而上学的沉思所支撑的生命体验与不断探索之中。

进行形而上学沉思,一要有悠然可支、自由安排的时间;二要平心静气,注意力集中。这两点要求均与市场经济生活方式冲突。市场经济是以竞争方式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经济体制,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以往社会,它需要个人能与满负荷、高运转、快节奏相适应,置身于如此紧张的生活方式中的人们,除了专职的人文工作者,还有谁能顾及形而上学的沉思?当然,可供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总还是有的,甚至似乎比以往还多,只是人的精力、注意力和思维力并非不知疲倦。竞争致胜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力,为竞争殚精竭虑的人们,一旦获得闲暇,恐怕更多想到的会是放松,而不是需要注意力同样高度集中的终极问题沉思。再说市场经济竞争的标的主要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实利,既然如此,参与竞争的大众将实惠、实利作为普遍的价值取向,将急功近利这种短期行为方式作为主要的行为方式亦不足怪。这样,在对实利的注重与对玄虚问题的沉思不可兼顾之时,即沉思将占用实利的智力成本从而妨碍实利的获得时,被舍弃的自然也是终极注重。

沉思可以为了实利的竞取所放弃,但问题却不能由此被取消,于是一些排解困境的省事方法开始登场:或者沉浸于世俗之中逃避回答;或者寻找感官刺激麻痹自己;或者就便选择一种宗教来安顿灵魂;或者干脆将实利尊为财神来信仰。不过,这种大众规避终极问题的状况,或许会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而有所改观,诚如心理学的需要层次递增论所述,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将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显现。此时,人们再遇到实利与沉思的两难选择,被舍弃的就不一定都是沉思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将这种未来的可能性趋势归功于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并不是唯一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只是速度较快而已,何况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奔忙总是它永不变调的主旋律。

经过以上考察,不难发现,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的影响是一种极复杂的关系,其中既有正相关性关系,也有负相关性关系;既有非相关性关系,也有双重性相关关系。具体说来,市场经济对以自由、平等、正义为内涵的价值注重起正相关作用,对终极注重起负相关作用,对道德注重基本上是一种中性的非相关作用,对科学注重和人本注重则起双重作用,即一方面有正相关作用,而另一方面又有负相关作用。这种复杂的情况表明,我们已不能在总体上就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的作用下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而只能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与描述。应予说明,本文有关上述五种精神注重的判断,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判断,是从大众层面的概率上说的,这种判断并不排除某些不受市场经济左右其精神注重的特立独行者的存在。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精神注重方面要受市场经济左右?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尽管市场经济作用于五种精神注重的具体方式和原因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市场经济特有的“游戏规则”(即规则体系)和内在激励机制造成的结果。质言之,是市场经济效率目标衍生的规则体系和以竞争方式为主的激励机制造就了上述大众精神注重的格局。而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和激励机制之所以有如此功效,是因为经验表明:人是无法跳出“社会游戏”之外的,而且差不多又总是受利益的驱动。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不想受市场经济左右而保持自己的精神注重,就必须承受一些利益上的损失。譬如一个不改行的人文工作者就往往得承受清贫之苦。

其实,每个社会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规则体系和激励机制,因此正是社会规则和激励机制的变化,方引出大众精神注重格局的变化。现在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市场经济,那也就只有准备同时面对由其在精神注重方面带来的结果。

然而,“准备面对”并不等于无所事事。我们已从前面的考察看到,不被市场经济驱动的精神注重,即非实用性学科、德性、主体性和终极问题,并非社会不需要的注重;而被市场经济驱动的注重,如拜金主义、讲究实惠、急功近利等等,亦非社会需要的注重。那么,我们能否在不破坏市场经济规则体系的完整性、不影响竞争机制的良性运作的前提下,扭转这种大众精神注重的不良倾向呢?

应该说是有可能的。因为市场经济毕竟不是唯一的社会调控力量,经济生活毕竟不是人们的全部内容,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和激励机制毕竟不是社会中唯一的规则和机制。据此我们就可以考虑启动政府的力量和市民社会(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之类)的力量,在市场之外建立起新的价值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的终极价值目标应是比狭隘的效率目标更高更全面的至善,如人的全面发展或生活质量之类;同时建立起一些其它性质的激励机制,如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舆论的等等,以此在大众精神注重方面,平衡市场经济造成的不足,校正市场经济导致的偏颇,从而在社会中营造出一种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并获得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标签:;  ;  ;  ;  ;  

市场经济的命运与人文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