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后现代论文,价值观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11(2007)05-0042-06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后现代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从其产生至今,广为流传,虽由势盛逐渐走向势衰,但其影响几乎波及全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这种后现代思潮也传入了当代中国,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的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以至于如果不懂一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或不谈论一下后现代主义就好像不懂现代学术似的,也正是因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进行严肃而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最为敏感的群体,自然对这股强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响也较为强烈,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无视这股思潮在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震荡,必须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面效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这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一)“放逐理想”导致了终极目的的消解和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
放逐理想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理想与乌托邦都是对未来的愿望,对未来的意识,现在不会实现,将来也不会实现,强调放逐理想。“放逐理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1.终极目的消解
终极目的的解构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个世界性过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本土化过程。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乌托邦理想既造成了大学生宗教式的狂热盲信,并由此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但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圣洁的人格。改革开放,西学东渐,在终极目的消解的世界历史景观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处境是:“目的论被解构,无论神圣的基督教理想,还是世俗的自由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遭到大学生一代的忽视”。大学生投奔“组织”(为实现上述理想所建设的组织及其机关)为的是寻找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他们多半没有终极目的的理想,仅有一些具体的人生奋斗目标。
2.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
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使各种后现代思潮与价值理念不断涌入,这不仅仅使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时有了更多的参照,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着价值的疏离感和“无根”感。主义和理想虽然仍具有社会法权的主导价值,但现实生活世界已不再见乌托邦式的超越理想;原来无所不包的单位,其政治整合、社会教化、精神涵养等功能弱化甚至消解,而逐渐变成了仅有单一功能的组织;生活的逻辑和力量也变成了经验、实证、效率、利益和世俗价值。价值理想与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失去有机联系,与新的生活世界若即若离。
(二)对“多元化”、“差异性”的强调导致了价值观的分化和价值选择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观点强调统一性,认为在繁杂的世界中有共同点,人类寻找文化的共同体是为了沟通的需要。后现代主义则认为,这种统一性会产生僵化,会导致文化霸权,因此主张寻找多元化。同时后现代主义还认为,不存在统一万物的第一原理,差异是现实的,统一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统一性的错误思维在于没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而把世界看成是苍白、唯一的。世界的本体应是多元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取向和由于价值的多种标准造成的价值选择的迷茫是对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性”的折射。
1.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分化趋势
改革开放结束了以一种主义或话语作为社会唯一正统的伦理价值话语的时代。这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虽然仍是社会的主流话语,仍具有绝对价值的性质,但这一主导的意识形态已不再具有唯一性,已不是唯一的话语系统。它与由于国门开放后而涌入的各种后现代的主义、思潮、话语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并且产生彼此对话的可能和竞争的局面,由此也使得选择包括非主流话语在内的任何一种价值观成为每个社会个体成员的合法自由。彼此对话且竞争的多元价值观空间为出生伊始就置身于其中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提供了众多的方向。他们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之间求共识,在依赖倾向和独立倾向之间求生存,在求是务实和享受生活之间求合理,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文化的多元化分裂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文化根基
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艺术、教育乃至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功利活动,都依赖于人们现实的价值选择。然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并存,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政治、经济和道德行为也失去了唯一的解释标准。大学生赖以解释自己行为的文化根基发生了分裂,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如果说这种价值选择的迷茫在过去主要表现为选择机会的匮乏,那么在现在却是选择尺度的遗失。大学生尚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选择尺度的遗失,使他们只能“跟着感觉走”。然而,当选择仅仅依赖于感觉时,在现实中往往会形成两种极端:要么是别无选择;要么是“什么都行”。两极相斥相通,将大学生置身于价值选择的“真空”状态。
3.政治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政治信念缺乏,政治观念模糊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以权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部分大学生既没有为传统的文化精神所感化,也没有新的理想归属和寄托,而是在无意识中借后现代主义形式,放弃信念,没有操守,没有坚持,从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对我国的政治一元化持怀疑态度。市场经济社会引起的社会剧烈变动,使思想意识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变得十分复杂。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但不能不看到大学生政治观中呈现的多元化趋势。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在大学生中间具有一定的市场。尽管多数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持肯定态度,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有一定信心,对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表示认同,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有模糊认识,认为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更为严重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国应实行多党制,其政治观念的错误程度可想而知。
4.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只要是合法经营,赚钱就是合理的,从而社会分配呈现多层次性,这使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但是,部分大学生却错误地理解了追求实现价值的多元化前提,在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中,以反传统来消解自己或他人的某种荒诞,在对权威的怀疑和背叛中重新寻找新的价值坐标。这表现为部分学生身上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金钱至上成为其人生信条和自身价值取向。他们已不满足甚至鄙视“螺丝钉”的形象,更注重在流动中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们也不再满足于“老黄牛”精神,而更多的是力争显示自己的能力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少数学生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个别学生将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5.精神世界的流浪意识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强烈浸透着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反映出了一种“站在毁灭因素边缘的一种完全失掉信仰的心境”。当代大学生作为本民族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怀着天生的反抗与怀疑进入到世界性的困惑中,体验着后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痛苦”与荒诞——本民族传统的价值系统发生了结构断裂,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尝试生活,没有绝对的道德;没有绝对的良心;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最高的信念和极终目标——既然传统无法保证他们精神上的健康明朗,那么他们干脆对主流文化中一切绝对不可侵犯的传统制约采取全面的拒绝,因此“一无所有”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这既是他们反叛和抗拒的激进宣言,又是他们迷惑和失落的无奈哀叹。彻底怀疑、彻底拒绝、彻底厌倦的情绪不断扩张和复制,导致了大学生们的流浪意识。
(三)“责任的消解、去中心化”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市场,弱化了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后现代主义不再讲责任,要消解责任。后现代主义者对责任的理解是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能引起什么后果,是行为者无法控制的,要求人为之负责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求消解责任。福柯认为,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权力关系使人的自由空间受到很大侵蚀,人是不自由的。权力关系是一张大网,一切都受权力强制,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只能成为权力关系实施的工具。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普遍权力化,认为个人无能力控制行为后果,因而不能要求个人为行为后果负责。
后现代主义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是去中心化,认为随着社会的整体上被解构,社会再一次分裂成一个个私人,中心也随之终结。消解责任和去中心化,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市场,也弱化了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道德相对主义的出现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却在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互联网中找到了它最适宜生产繁衍的领域。互联网是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是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同时互联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也就没有终极。大学生思维活跃、敏锐,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也比较强,互联网一出现就吸引了无数大学生。然而大学生一进入这个由光纤、电缆、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他们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让他们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是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的。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互联网上没有任何的官方组织者、管理者或控制者,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但谁又都有发言权。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而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似乎是一个真正容许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在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中,基本上没有法律规范,大学生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和内心信念来约束自己,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维持。这对大学生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强烈的冲击,使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甚至引发道德行为方面的种种失范行为。
(四)后现代价值观念中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后现代文化中曾出现一股强大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其中以尼采、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为最盛。这些人的哲学观点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后,至今仍对我国大学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人生态度产生着很大影响。一些大学生误认为只有彻底否定才能有所革新和创造,因而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对现行的一些合理的价值观念也抱冷漠、抵触的情绪。当这些情绪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再加上社会政策方面的偏差等外在因素,一些大学生就由对现状强烈不满转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不知所措,进而听天由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五)后现代价值观念中的功利主义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
后现代价值观念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体系,它强调对个人的、现世的、实在的利益追求,宣扬“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观。这种观念使一些大学生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的、实惠的、个人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理想的、整体的利益。他们中有的盲目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信条,把有利、有用、方便、实惠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什么有利干什么,有些学生还把后现代的合理利己观引入其人生价值观中,立足于自己,唯利是图;把金钱作为崇拜的唯一偶像,把利己作为行事的基本原则,这种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并非直接从后现代传入,但后现代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的泛滥确实起到了某种刺激作用。
(六)后现代价值观念中的幸福主义助长了少数大学生的享乐主义
1.后现代幸福主义的基点是追求个人幸福,把个人幸福作为人生价值目标。这种幸福主义加上通过多种渠道传入的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我国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产生了很大冲击。有些大学生把感官上的快乐看做是人生的目的,盲目追求享受和刺激,“今日有酒今日醉”,尽情享受,及时行乐,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2.行为习惯的随意化。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反传统”意识的增强,这一方面加剧了大学生的反权威和叛逆意识;另一方面又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自我认识发生巨大转变,即从“精英”意识、“天才”观念转变为平民化、普通化,一部分观念甚至走向世俗化,这表现为行为习惯的随意化更强。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能按学校的规定严格遵守,体现出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我们也不可回避地说,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传统的大学生形象不符。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观问题上,观念倾斜与行为失落现象严重:其一是专一性、排他性受到挑战,“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时有发生;其二是不负责任现象严重,热衷于“短平快,一脚踹”;其三是注重过程体验,“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在义利观上,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冲击,少数学生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如评先进、奖学金等时,不惜恶语中伤、损人毁誉、牺牲人格、疏远同学。在公私观上,少数学生信奉“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和“利己但不损人”的观念,为自己设计自我成功的道路,甚至为了自己的方便,时时处处不遵守公共道德,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他们充耳不闻,或更加变本加厉;他们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
二、面对冲击的反思
我们应该承认,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所呈现的多元化倾向,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思想观念上的历史性变更,是与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同步的一种时代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同时也引发了个人价值的提升,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价值系统的解构,大众文化的崛起同时也造成了急功近利的膨胀,这些都直接影响与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失衡。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呈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的。从个体上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处于过渡转型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在对待某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态度。血气方刚的他们常会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面前却难过权钱名利关;他们在课堂上接受了很多的教育,但在社会上受后现代文化冲击后又感到无所侍从。
面对这一现状,从鸿学硕儒到市民百姓,无不疾呼大学生的“道德重建”、“价值重构”。有关“价值重构”理论的观点主要有:主张复兴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价值教育的“回归论”;主张让大学生摒弃传统,以后现代近、现代以来的主导价值观——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作为移植的主体的“西化论”;主张将传统道德与后现代市场精神兼容并蓄来构建大学生的新型价值观念的“折衷论”等。然而,无论是“回归论”的传统价值复兴,还是“西化论”的后现代观念移植,抑或“折衷论”的中西道德嫁接,都试图用一种价值取代社会变革过程中形成的多元价值并存的局面,用同质性的价值规范代替异质价值的冲突,以此来克服由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并存造成的时空压缩而带来的多元价值的冲突、阵痛和“信念危机”。但反观任何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社会中根本不存在这种道德或宗教的统一性,因为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速,任何教授单一的道德规则的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分解着原有的价值秩序,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提供了更多选择性的空间,但也带来了各种价值的碰撞、冲突与选择的困惑、焦虑,造成了价值和规范约束的事实上的不统一和混乱,并通过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折射出来,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状。其实,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成果,包括它的某些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对此要有大胆吸收的胸襟和气度。应该看到,资本主义作为多数国家流行的制度,资本主义价值观作为目前世界上尚被多数国家奉行的价值观体系,在现阶段仍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后现代主义价值观中的某些方面不仅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相联系,而且同一般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可以经过创造性转化拿来为我所用的。
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探索时期,其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要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冲突,反复的实践、比较和检验。由此,笔者认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存在状态,正视并容许其存在的价值,正视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增强面向大学生价值观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在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中落实价值教育的基本内容,使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在承认个人追求物质价值的同时,又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从而实现主体价值,即大学生所追求的比较前卫的个体价值、主流价值,能被社会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并能影响未来实际走向的社会价值以及主导价值——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提倡的规范价值的统一,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代中国大学生处在一个十分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呈现出“多元、变化”的显著特点,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矛盾和冲突以及某些价值失重和倾斜的现象,特别是精神源动力的庸俗化和脆弱性,导致了一些迷惘、矛盾、空虚等所谓现代病。而解决这一系列“价值错位”难题的答案就是:
第一,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好价值观问题,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是转变观念、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首先要抓好广大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其次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在进行理论引导的过程中,要针对广大大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热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此外,在进行理论引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改进理论教育的方法,应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要坚持运用一些大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第二,加强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社会主导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整合程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整合程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提高整合程度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不仅指承认和面对社会和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实际,据此对主导文化的内容、目标和手段等加以调适和改造,而且也包括接纳一些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新观念、新准则和新规范。加强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就要求主导文化不能对在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观念一味地采取排斥态度,而应当研究其流传的原因,并从中采纳合理的成分。社会主导文化的宽容性是一个多元社会中各种利益、观点能相互谅解和协调,整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对抗性冲突发生的必要的道德前提。增加主导文化的宽容性,就是要实现价值评价标准从对抗性的社会模式向多元化社会模式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时,体现层次性,既要承认是与非、好与坏、高尚与卑鄙等互相对立的行为与观念,也要肯定不高尚也不卑鄙、不大公无私也不损人利己的价值观念是合理的、正当的,以此减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和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在校园文化中,积极扩展主流文化阵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必须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其次,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校园中的传播,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从思想上、理论上进行反思,通过认识、分析、鉴别、吸收,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使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再次,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注意校容、校貌的美化,向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和民族化的信息,使之受到积极的感染。最后,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感受现实生活,缩小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从中确立面对社会现实的适应意识,克服高潮面前的失落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再盲从,而有主见;不再怀疑而有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连接的远大志向。
总之,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但也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在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挖掘其积极因素,摒弃其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朝主流思想文化的轨道上迈进。
标签:后现代主义论文; 大学生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