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多元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_大学教育论文

论我国多元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_大学教育论文

论我国多样化大众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体系建设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3)07-0014-04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必须建立一个多样化体系。传统的单一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种学科性体系,强调的是培养重知识接受和重思辩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实践中需要的大批应用性人才,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只有多样化的体系才有可能收到更大的社会实际效果,即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只是为了解决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就业需要。我认为建立我国多样化大众高等教育体系必须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建设。

一、克服传统社会心理障碍,树立多元化思想观念

受传统社会心理定势影响,人们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不十分认同。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大一统”的体制,有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人们认为,一有差别,便有高下,便有身份高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在这种思想作用下,人们只接受单一的事物,不能理解和接受多元及多样的事物。这就培养了一种心理:无论何时,要么全有,要么全无,一有区别便有矛盾,便认为不正常。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心理永远也不能平衡,总是把生活当成一个过程,少有愉快的时候,一生只以占有身份符号为目的,而不能悟透生活的本质。这在大众生活心态上的反映就是把当下实现不了的目标、抱负转移到孩子身上,对他们施加种种压力,似乎这是对孩子“好”。其实这是一种专制思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占有物,随意支配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在我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支配下,似乎家长自然就有这种对子女的主宰权。这种影响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仍然有很深的烙印。

在现代社会,传统僵化的垂直式划分人际关系的模式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给每个人以平等的地位。从事什么工作、职业必须视个人能力强弱,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每个人应该有自己评判事物的角度,不必屈从他人意见。在接受高等教育上也应转变观念,根据个人的才能、兴趣和爱好选择受教育形式,把能够激发自己最大热情和主动性的教育视为最适合的教育,惟有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匮乏时代,人的追求被迫完全同一,当社会资源供应逐渐丰富之后,选择机会也随之增多,而唯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从而走向成功。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之际,需要大力开辟高等教育资源,提供更多机会,使入学者能够进行充分选择,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高等教育多样化,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多维的观察高等教育价值的途径,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高等教育形式只是个客体。个体对高等教育形式的选择应该做到自己的主观判断与客观需要相符合。未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多次的,机会永远开放。只有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和个体的选择机会又十分充分的情况下,个体才能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就是要向这个目标进行构建。

二、大力发展非学术性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在走向多样化的道路上,面临许多选择。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必须在现有高等教育基础上进行。所以,未来的高等教育除继续发展已有的学术性高等教育外,还应该大力发展非学术性的高等教育。但在人们的传统眼光里,非学术性高等教育一般都被看作是次等的。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自身地位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就越是有价值的。各种高等教育形式的社会地位应该由它们的价值决定,而不能由人们的传统习惯决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导方式的条件下。从现实情况看,社会对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的需要都十分迫切,所以没有理由将哪一种类型区分为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对非学术性高等教育需求似乎更甚一些,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状态需要大量的实用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要求更多的人去学习非学术性的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都实行学术性向非学术性转变,而应该大力发展非学术性的高等教育。基于此,非学术性高等教育应该具有与学术性高等教育同样的社会地位。(注: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科尔就坚持这个观点。参见Kerr.C,(1994)University Cannot Escape Histor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p.121.)只有在确立了这一基本观念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来发展非学术性的高等教育。

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状况,我国非学术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二是社区学院模式;三是开放大学模式。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简称“高职”模式)

这是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注:曲振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培养模式》,《光明日报》,2000年5月23日。)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国外的多科性技术学院(如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的类型。在国内和国外都把“高职”与学术性高等教育直接相对。学术性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是理论的传授及对事物规律的探讨,因此对个体的思辩水平要求较高,要求有比较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并擅长抽象思维。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强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科基础理论要求不高。它在培养目标上特别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强调与职业市场需求的直接对接。这些都与传统的学术性高等教育有显著区别。此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内容的通用性,强调文化知识的广度,强调对科技前沿的技能的适应,而不强调专门性和深度以及对科技前沿的追踪和创新。所以它的知识模块一般分为三部分:文化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则强调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相结合。这些特点,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需要的一种属性。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的一种重要选择。

从理论上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它强调与职业市场的直接对接。但在现实中,如果一窝蜂都搞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突显它应有的特点,其结果可能会对它的进一步发展造成灾难性影响。而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需要通过就业的检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或者说不能随市场要求的变化调整自身,那就证明它是不合格的。所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贵在机制灵活,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越专门化、机构越小、越精干就越能够与市场需要相适合,因为这样它对市场变化反应就快。可以设想,如果它的课程设置不太分化、机构又臃肿庞大,那么就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目前的“高职”模式有严重的设计缺陷。所谓“高职”模式就是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把它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现实中,由于它被列入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所以就使得它的“吸引力”很低。(注:如北京2000年春季的高校二次招生遭遇“冷遇”就是证明。参见:《二次高考“热”中有“冷”》,《中国教育报》,2000年1月20日。)现在它在入学高压的地区还存在市场。但如果没有“农转非”政策的保护,就很难设想它的情形究竟会怎样。

问题的关键是现在“高职”模式还没有独立的办学标准,还没有从市场需求来进行人才规格设计和课程设计。目前在很大程度它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标签”,并没有显现出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用价值。长此以往,这种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高职仅仅是专科的“名号”改变,这样对于本来就饱和的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来说,新增加高职,也不会增加多大的吸引力,也注定不会改变它的不受欢迎的命运。这样,在高职还没有充分“施展”之际就已经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从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看,人们正在努力取消“高职”与传统学术性高等教育的身份局限。如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取消二元体制间的对立,取消大学名号的专有性,主张大学名号的开放性,用市场来检验教育的效果。这对于我们过分注重将各种教育形式划分成等级来说有很大启示。借鉴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经验,我们认为,不应该刻意追求名号上的区分,而要注重课程开设的实际价值,注重就业市场的选择作用。

2.社区学院模式

社区学院模式是从美国借鉴来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注:申培轩:《美国社区学院及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它强调为本社区居民定向服务,以方便学生就学、提供就业培训及转学等多种服务著称,对学生的入学资格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同时也没有严格统一的课程设计,倾向于一种“自助餐”式的课程,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为了适应不同学生要求,课程从难易程度上、类型和性质上以及理论层次上差异都很大。社区学院既提供学生继续就学课程,也为学生的直接就业服务。它的费用比较低廉,课程的实用性很强,所以很受欢迎。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开放性、低收费、实用性、方便性、选择性和多功能,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容纳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形式与这些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开放性指社区学院在入学时不以学业成绩高低作为入学的依据,也没有入学的年龄限制,而只以学生的学习意愿为基础,淡化了学术选拔的特点,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低收费使社区的一般居民都可以承受得起,从而保证了它的生源,保证了向大众开放;实用性使课程设计能够符合社区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就业需要;方便性使学生可以就近入学,也方便了社区对学院发展的参与;选择性指学院能够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多功能使学生既可以为就业做准备,也可以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美国社区学院这些特点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美国高等学校的学分互认等制度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国社区学院模式是一种令人称羡的开放的教育模式。

我国在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模式时首先需要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教育责任意识,能够为社区学院的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和开设课程方面的指导,如果没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观,就很难调动地方政府举办社区学院的积极性。此外如果高等教育体制不进行深刻变革,大学与社区学院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那么社区学院的多功能性就无法发挥,也必然会制约社区学院的发展。

3.开放大学模式

开放大学模式是从英国开放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英国开放大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入学资格是开放的,它没有任何入门限制。只要选学课程,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作业和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学分。对课程没有学时要求,总学分可以累计。只要完成所有的课程规定,就可以获得结业或毕业证书。如果选择学位课程,还应该提交论文并进行答辩,在评审通过后授予学位。开放大学除入学资格开放外,在教学上也有其特色,即它的教学方式主要不是通过面对面的教学,而是通过自学和现代化的通信媒体进行,如通过广播电视、邮递通信函授、电脑网络等。今天在美国十分发达的“虚拟大学”就是开放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它是运用社会的资金和技术用于发展教育的成功案例。我国已经批准了三十余所网络教育学院,也在进行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探索,这表明我国的虚拟大学建设已具雏形。所有这些运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教育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需要统一的空间和时间,更能够照顾个别要求,所以这种教育的学习方式是高度个别化的。

尽管开放大学模式有这些优点,但这种模式要大幅度发展却并非易事,因为它的发展首先受课件制作质量影响,其次受教学服务的质量影响,这些都是开放大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各地通讯服务业发达程度的影响。我国各地通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各种教育课件制作质量有待大幅度提高,这些都制约着开放大学的发展。现在兴起的网络教育学院,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课程质量的限制,受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消费能力的限制,因为越是落后的地区对高等教育的接受越受高等教育成本的制约。

三、合理建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制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体制究竟该如何组织,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主张建立一种等级化体制,如美国高等教育权威影响人物克拉克·科尔就持这种主张。(注:C.Kerr(1994)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他认为这种体制设置容易使高等教育运行比较有序,使高等学校之间的分工比较明确,容易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益运行。而欧洲大陆的学者更强调综合大学模式,即在一所大学里包含所有功能,采取一种分段机制,如在第二年结束时通过考试分流,通过考试者继续接受四年制本科教育,不能通过考试者则转入职业学习阶段。英国过去采取的是双元制体系,即在职业高等教育和学术性高等教育之间采取一种竞争的模式。1989年改革之前,学术性高等教育地位要高于职业性高等教育,1989年之后,特别是1993年之后,职业性高等教育取得了与学术性高等教育同样的地位,如都可以称作大学,都可以独立授予学位,改变了传统的不平等状况。(注:P.Scott(1995)The Meaning of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 SRHE.)科尔的设计在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得以实施,建立加州大学系统,但对其它州影响不大。因为他的设计有一种人为干预的性质,比较有悖于美国人强调自由竞争精神的高等教育哲学。欧洲大陆则比较通行综合大学模式,这与他们的平等自由的教育哲学主张一致,不主张在入口处给以限制,而主张给个体以充分的机会,然后再根据能力进行区分。英国由于传统的重学术轻实用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使英国人感到高等教育的落后和科技教育的落后,并直接导致了经济落后和国家实力的落后,所以英国政府力图扭转这种传统的体制构架,使注重实用的高等教育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取消了原来传统大学的特权。这种构架在澳大利亚获得呼应。

选择什么样的体制必须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各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不一样。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适应学生成分多样化要求,实质是给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以平等的发展机会。如果传统的体制中有重此轻彼的习惯,则需要在体制构建中加以解决。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一元化倾向比较突出,高等学校都向现在的研究型大学看齐,这就使许多高校失去了创造自己特色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根据自己情况和社会需要进行内部设计和安排。在高度趋同化的影响下,由于办学条件不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素质不同,办学质量必然出现很大差异。多样化就是要消除这些传统思维定势,呼吁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准办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这样,不同的定向都可以是优秀的,而不必遵循一个标准。如此高等学校才能真正有活力,才能真正办出高质量来。

高等教育走多样化之路,是一个十分急迫的课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越是趋同,危害就越大。因为如果大家仍然向一个目标努力,肯定会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最终精英学生也会受损。多样化体制就是要变传统的单向的选择模式,为一种多向的选择方式,这种选择方式就是要使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拥有自己的成才观,而不是一种被复制出来的赝品。

标签:;  ;  ;  ;  ;  ;  

论我国多元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_大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