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创新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技术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00)05—0063—05
1 引言
先进技术是指在当代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并居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先进技术是随时间推移而转移的,会逐渐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淘汰变成陈旧的技术。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创新(发明)—→传播(推广应用)—→再创新(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和缺陷加以改进)—→再传播(改进的技术代替原有技术),如此不断地螺旋上升与前进使技术臻于完善。在当今经济科技一体化的世界中,高科技成果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正逐渐上升。世界各国在加强本国的研究与发展的同时,大量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以提升本国科学技术水平,对发达国家如此,对发展中国家亦如此。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技术引进被认为是一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节约研制时间和成本以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有效途径。引进先进技术,并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早已是许多后起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成功经验。美国、原苏联、德国、日本、中国及亚洲新兴工业国都在其发展过程中运用了技术引进战略。引进技术最重要的效果与意义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节省大量的研究时间与经费,迅速在短时间内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并且在消化吸收中有效地培养本国的工程技术队伍,进而实现自主创新。如以技术引进最成功的日本为例,二战后,日本在振兴经济过程中曾大规模引进世界先进技术。1950~1980年总共引进技术3万多项,耗资115亿多美元,加上技术设备的引进共耗资127 亿美元。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只用了技术投资的25%,就取得了更新主体技术70%的效果,引进技术对战后日本增加的工业产值是引进费用的4倍。〔1〕
2 近20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引进及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5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设备引进,奠定了我国现代工业化基的础。1973~1978年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公司签订了220 多个项目合同,成交额达58亿多美元, 对提高我国技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78年以后是我国引进技术的第三阶段,我国的技术引进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至1991年的13年中,共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4400多项,合同金额280多亿美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主要工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使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由50—60年代提升到80—90年代水平。〔2〕纵观建国后的技术引进,对我国工业技术的提高, 综合国力的增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技术引进之后,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充分地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进而成为技术强国并向国外输出,实现引进→创新→输出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现阶段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与国外仍有较大的技术差距。究其原因,关键是消化创新较差,如以引进吸收较好的国有大企业武钢和宝钢为例,消化吸收率仅为26%,改进创新率仅为1.4%。〔3〕因此尽管当时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设备,由于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使引进的技术停滞不前。几年之后,这些设备与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又落后了,只得再次引进国外的技术与设备,陷入了落后→引进→又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为此使我国每年支出大量的外汇用来进口高科技产品,如在计算机领域,国产微型计算机无一不采用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在家电行业中,彩电的超大规模彩色显像管等都严重依赖进口,而在一些诸如机械、电力、石化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几乎成为世界各国大公司技术与设备的展览馆。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也是我国技术引进最严重的教训和问题。
为何我国至今未能有效地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创新,笔者试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
(1)认识与观念上的误区
①过分依赖引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将技术引进作为提高技术与设备水平的重要途径,认为引进比自己研制的花费节省,更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把引进目的单纯地理解为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国内急需的产品,没有有效地将引进与培植和提高我国的技术与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结合起来。而且我国引进的大部分都是硬件设备,软件技术占的比重很小,硬件设备确切地说只能算是技术产品,而非真正为我所需的技术秘诀,并且软件技术比硬件设备更易掌握进而进行改造与创新。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我国曾在一段时期迷信引进,而没有在引进的基础上培植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②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创新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要使引进的技术能在本国生根发芽形成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必须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跟踪研究。据日本通产省的调查,1957—1982年全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中有三分之一用于与引进技术有关的研究项目,同时在消化吸收中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每引进一项工艺技术,都组织培训一支技术力量进行消化这项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还刻意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4〕由此可见, 日本政府在技术引进后的创新并使之产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大。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有关部门虽然也对一些引进的技术进行过国产化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技术引进后的消化与创新的投资也严重不足,引进的投资大大高于其后消化创新的投资,而二战后的日本引进后的创新费用与引进费用之比则为10∶1以上。
(2)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
①我国技术引进原则上是国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混乱,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各自为政,独立引进,使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消化吸收创新的力量分散,不能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有效地消化、吸收、创新。引进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外的大公司利用其优于国内企业的条件和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将许多国内企业能提供的设备设计与制造定单争夺过去,使国内企业的设计与制造能力闲置,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也使其消化国外的技术与设备的能力停滞不前,创新能力得不到增强。
②引进策略上的失误。技术引进应本着高起点,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并要适合我国的国情,而我国许多引进的技术并非如此,要么引进的技术水平较低,是国内已有的成熟技术,不能有效地提高技术水平,要么是技术水平太高或技术路线不适合我国实际,使消化、吸收、创新的难度加大。
(3)科研体制上的问题
原有体制下,我国的科技力量被分割成五大片:中国科学院、中央部委所辖院所、国防军工、高等院校和企业。各科研单位从国家获得所需的一切运转费用,其职责是单纯地从事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由国家计划安排,所以不必考虑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投入与产出、市场前景等,而只关切其本身水平的高低、获奖与否等问题。科研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难。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有一个独立的科研体系,由此从社会分工来看,企业不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总体上形不成面向生产的科研体系。科技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后果,就是使我国企业普遍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这导致我国企业急需先进技术,本身又不具备开发能力,而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分离脱节,使得我国工业的主流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总之,我国科研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使技术引进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设备更新困难,阻碍了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而产学研联合是目前引导科技力量投身经济建设,促进科技向生产转化,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4)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转让与出口的严格控制
发达国家为维护与巩固其在国际技术发展与更新换代中的主导地位,总是严格控制将高精尖的技术转让出口给发展中国家,而是将其已经过时的技术高价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并且使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一手的技术资料与软件以抑制其消化创新。当发展中国家研制出高技术装备时,就用低价倾销其技术的手段来压制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襁褓之中的高技术,如我国1992年研制成功银河Ⅱ巨型计算机,一直严格限制出口给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美国开始向我国出口克雷(CRAY)巨型机以此遏制银河机的产业化。80年代当我国还不能生产程控电话交换机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不向我国转让技术而是高价向我国出口其交换机产品。近几年,当“巨大中华”出现并已形成规模时,其交换机的价格骤降,最后无利可图被迫逐渐退出这块市场,而是转向技术水平更高的领域来压制我们。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保护民族高技术发展的制度法规,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支持民族高科技产业与国外大公司竞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原因,如我国原有体制不利于引进技术的创新,没有形成创新机制。
3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引进策略和方式的更新与调整
首先,根据本国的经济科技实力,不断地调整引进方式。技术引进可以根据消化吸收的难易程度分成五个层次:1 引进成套设备;2 进口主机,附件再造;3 购买专利、设计图纸;4 购买实验室技术抢先生产;5 对等技术交换。 以引进最成功的日本为例:日本在工业化初期是采用第一种方式,后来长期以第二、三种方式为主,现在则重点放在第四、五种方式上。我国在工业化初期采取第一、二种方式,即以引进硬件为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而当我国的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时如仍然以硬件为主,显然有许多明显不足之处,不但投资太大,而且难以快速掌握技术决窍。近几年来,我国开始注重软件的引进,重点引进技术决窍。
其次,注意引进策略。引进应在高起点上,注重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效益性和实用性,主要引进一些能迅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而国内暂时又不能开发的技术,应以软件为主,将硬件设备的制造任务交给国内的制造企业,这样既引进了先进技术又能提高国内企业的加工制造能力。引进的渠道应是全方位多途径的,引进的国家地区应多元化,博采百家之长,而不局限一个国家一个公司的技术,利用国外各个公司相互竞争的机会,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引进。引进还不限于引进软件硬件,还可引进国外的智力,把引进技术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可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进修与合作研究,争取将引进技术与人员培训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技术消化吸收创新队伍。有的大公司企业还可在发达国家直接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直接利用国外的科技和信息的优势,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开发出最新的技术与产品。
(2)急需提高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据统计, 我国2.4 万户大中型国有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有147.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80万人,平均每个企业约30人, 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大中型企业只占总数的48.5%,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只有11042户,占46%。〔5〕而国外大公司普遍设有大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如美国最有名的朗讯科技下属的贝尔实验室,始建于1925年,几乎一直是美国最有名的企业研究机构之一。现在贝尔实验室分布于美国、欧洲的21个国家的2.5万员工中,仅博士就有4000多名。 它研究方向涉及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领域,70多年来,贝尔实验室一直保持着每个工作日推出三项专利的记录。贝尔实验室研究目标很明确,紧紧与产品研制相结合,重在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视用户为事业发展之本。在研究经费上,我国企业同国外大公司的差距更明显。1998年统计,我国2.4万户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总计480.1亿元,平均每户200万元,而同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此项经费高达70亿美元, 超过我国全部大中型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总和。为了对竞争对手形成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国外大公司纷纷采取集中资金,对研究开发强投入的战略。世界最大的500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以上, 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30%,以1997年为例,通用131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7.4%,西门子72亿美元,占17.3%,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69亿美元,占8.8%,爱立信33亿美元,占15%, 而我国企业该项指标平均不到1%。〔6〕由于我国体制及认识上的原因以及经济水平的限制,企业对科研不够重视,使企业本身的技术素质差,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作为引进技术主体的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提高科研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将目标定在将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上。由于我国有大量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使其与企业相结合是一有效途径。
(3)国立研究与发展机构应与企业相结合
我国的国立研究机构,即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基本上是按行业部门来设立的专业性、部门综合性研究机构,其目的也是为提高整个行业的工业技术水平,其研究课题和经费有上级有关部门计划安排,缺乏自主性。其机构也是独立的,并没有与企业紧密联系,应将研究重点转向企业急需的课题,使研究成果为企业所需。因此我国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推行科研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把一些颇具实力的研究院所推向市场,让其与企业结合,有的直接转变成企业的研究机构,也就是工业实验室,其研究经费、方向由所属的企业确定,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并入联想公司就是一很好的例子,另外一些研究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转变成研究与开发、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公司。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实行了,去年上半年已有原中央10个部委的242 家科研院所全部转变成自主经营的公司、企业或进入大学和大企业。
(4)大学与企业的有机联合
国外经济科技发展中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学与企业的紧密结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工业园的奇迹,经过近40年的努力,硅谷半导体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龙头,市场资本高达45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法国经济的市场资本的总和,成为美国汽车业总和的2倍和影视产业的7倍,在那条50英里长的硅谷里汇集了7000多家已具备相当规模的电子和信息公司,并以每周开创11家新公司的速度调整发展。〔7〕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作为教育、 科研中心的大学却长期脱离工业界,自我封闭,使大学科研教学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和经费,由大学来研究,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这既使大学经费充裕,提高了其教学科研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这也使大学成为社会技术创新的一个中心,增强全社会高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能力。因此现在必须要积极建设一批研究型的名牌大学,不断提高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广泛吸收储备研究与开发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推动大学与公司企业的有机结合,使企业获得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科研开发水平。同时也使大学获得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使大学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加强对我国整个社会研究与发展的投资力度
一个国家要立于科技经济强国之地位,应加强本国的研究与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而且又利于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导致我国对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整个社会的研究与发展(R&D)能力不强, 表现在对科技投入和创新主体的人才的培养上不足。
①研究与发展上 一般来说,有了科技投入才能有科技的产出,投入越大产出也越大。研究人员常以科技投入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对科技重视程度的指标, 一般采用研究与发展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衡量。据统计,1996年中国对研究与发展的投入是58.13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4%,其中科研机构为41.1%,企业为36.8%,高校为13%。而同期美国为1846.65亿美元,占2.55 %,日本为1531.81亿美元,占2.78%,德国为536.28亿美元,占2.26%, 法国为356.17亿美元,占2.34%,英国为226亿美元,占2.05%,意大利为136.01亿美元,占1.13%,甚至连韩国也有135.22亿美元,占2.68%,〔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是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必须迅速增加对研究与发展的投入。 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00 年将这项投入增加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由政府和企业各承担一半,能否达到国人拭目以待。
②人才培养上 我国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与工程师1996年为55.9万人,每万人平均仅6.8人,而美国(1993年)为96.27万人,平均每万人74.3人,日本55.20万人,平均每万人81.4人,欧洲15国1993 年为77.81万人,平均每万人46人,德国10.05万人,平均每万人48人。并且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如我国现在仅有博士3 万多人,硕士40多万人,其中有相当数量还是非理工类的。而1995年欧洲培养出理工博士46657人,比北美多60%,几乎为亚洲各国总和的两倍, 这些博士将充实本国的研究与开发队伍。〔9 〕因此迅速建设一批教学与研究型大学,加强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途径。同时,还必须为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科研、生活环境,使国内培养出来的大量优秀人才自觉愿意留在国内工作,有效地阻止近几年来的人才严重外流,使之成为永不枯竭的创新之源。还要积极鼓励和吸纳在海外的大量留学生回国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和创业等。此外,还十分有必要对我国的教育进行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加强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另外,还需努力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制度和机制,鼓励创新,增强创新意识,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创新。
收稿日期:199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