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讨_社区教育论文

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讨_社区教育论文

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规律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12)10—0025—08

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规律是教育理论的核心所在。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社区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的规律,既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本身的特性。社区教育发展为传统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并由于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紧密关系,而逐渐形成新的教育形态。研究社区教育发展规律,对社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社区教育发展的规律

研究教育规律,主要是要研究教育怎样发展,它所揭示的是教育的运动和发展所必然受到的制约因素,或其所必然遵循的逻辑轨道。然而,教育发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包含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因此,很难去用必然的因果关系来描述教育发展的规律。

社区教育发展更为特殊,以至于人们可能首先会质疑社区教育是否存在规律。现代社区教育兴起不过30年的时间,社区教育自身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尚未能达成共识,社区教育的发展中各个因素的本质联系是否存在,并没有很多人来探讨。也许,更多可以谈论的是经验,经验从实践中产生,且是认识的基础,但并不等于理论,理论则是对经验的科学概括。所以说,经验之中有规律,规律之中有经验。笔者以为,社区教育发展三十年,已经彰显了一定的规律,或许我们首先认为是经验,但当这种经验经过检验和推广能够复制并取得更好的成功时,规律也就从中产生了。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工作成果,这些实践成功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比如有的地区从教育系统里面调配专职教师到社区学校工作,解决了人员缺乏的关键问题,使得社区学校取得了迅速发展;比如有的地区由政府明文保障社区教育经费,有力调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比如许多省市都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学院开展社区教育,极大增强了组织动力;一些质量较高的社区教育课程被开发出来,得到了居民的广泛欢迎。这些实践不止为一个地区采用,带有一定的共性,且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教育规律众多,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简称教育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基本规律,简称教育的内部基本规律。[1]基于这样的分析考虑,笔者也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分析社区教育发展的规律。社区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主要研究社区教育与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教育的发展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社区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主要研究社区教育发展与社区居民享有教育服务的关系。笔者对于社区教育发展内部规律的研究,由分析社区居民与社区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延伸至分析社区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要素,即研究影响居民享受社区教育质量、范围的内涵因子。当代社区教育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既有理念的认识问题,也有教育体制的束缚问题。解决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点到面、由表及里的过程。社区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从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逐渐体现出来。因此,对社区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的分析,就从若干个成功的案例中逐步总结出来,其中非常重要的有学校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

二、社区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分析

(一)社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分析

社区教育发展与经济水平的关系非常紧密。现代社区教育发自于中小学生的校外德育,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和投入,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兴起的原因之一与经济发展对教育支持不够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然而,当我国改革开放多年以后,经济水平迅速增长,引发了大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需求会进入快速发展期,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需求就会出现井喷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经济发展较好的时候,又催生了新的教育需求,引导社区教育呈现另一种状态的快速发展。

先以上海的发展情况为例,分析社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规律。1999年,上海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时任市长徐匡迪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这一战略为社区教育发展赢得了新的空间,使得社区教育内涵迅速从学生校外德育扩展到学习型城市建设。2004年,上海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这一年教育部颁发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社区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06年,上海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该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被业内人士称为影响重大的2号文件,受这一文件的直接推动,社区教育在领导体制、经费保障上有了根本性的进步,社区教育发展进入井喷期。此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社区教育发展格局逐渐稳定,2011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社区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从上海的发展数据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区教育会出现相应变化,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内容形态,都与经济数据有着直接相关性,这也可以认为是社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

再把目光投向全国。2001年,教育部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此时我国人均GDP大约为900美元。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此时全国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此时全国人均GDP为2500美元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教育部开始评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将社区教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反过来看,在2008年之前,虽然社区教育实验推进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但总体进展不是很快,尤其是全国范围来看,仅在东部和沿海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进展明显,中西部地区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从2008年评选出的第一批社区教育示范区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示范区有24个,占第一批34个示范区总额的70%。而在2008年之后,一方面随着教育部评选示范区带动更多地区参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区教育在更广的范围内赢得了需求认同,很多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自发将社区教育列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社区文化教育需求已经明显旺盛,再过一年到两年,全国人均GDP将会达到7000美元,社区教育要面临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到2020年,有人预测我国人均GDP要超过1.5万美元。所以社区教育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要求会越来越高。

(二)社区教育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规律分析

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结构不断变化,传统企事业单位的功能逐渐转移到社会,“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需要为普通居民、退休人员、大中小学生、各类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种人群提供服务。在关注社区教育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回顾一下社区建设的实验历程。社区建设在1991年被民政部提上议事日程,该年2月,南京市鼓楼区确定为第一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之后一共确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和100多个省级社区建设实验区。社区建设实验在社区行政管理、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社区建设实验之初,社区管理发生重要变化,城市管理朝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转变,居委会的作用逐渐被重视。但此发展过程中,偏重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社区的教育功能不是很受重视。社区教育仍被视为以条为主的成人教育部门管理,或传统的学校教育补充,并不在社区建设的重点之列。因此,此阶段的社区教育延续着上一阶段的发展。

随着社区建设实验不断深入,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和组织建设不断健全,社区自主发展功能不断完善,社区保障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不断拓展,社区建设中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社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被纳入到社区建设的范畴。2005年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部门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的通知》,要求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民政、精神文明、文化部门的相关工作与社区教育发展紧密相连,催生社区教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社区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和文化功能,过去由企业单位和培训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一部分转移到了社区。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教育就拥有了很好的教育实施场所,社区经济管理制度发生变革,社区教育经费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社区教育随着社区建设发展而不断发展。

谈到社区教育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社区教育着眼于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教育服务,但当前的重点是老年人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上海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22.9%。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是社区教育需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方面,从社区教育的服务供给能力看,老年人有时间在社区学校接受教育,社区教育也相对容易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文化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人均寿命不断增加,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通过教育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快乐而丰富的生活,对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社区教育的发展需求将会更为强烈,社区教育与老龄化社会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社区教育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规律分析

社区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有所体现。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本研究中一直强调是对现代社区教育的研究,顾名思义,在现代社区教育之前,社区教育在过去的历史中也有着一定形态的发展。1912年蔡元培创立社会教育司,负责社会教育工作,是我国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出现社会教育。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职业学校、夜校、识字学校等社会教育形式不断产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教育史上著名的乡村教育实验,主要有: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代表人物晏阳初;江苏等地的民众教育实验,代表人物俞庆棠;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代表人物梁漱溟;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代表人物黄炎培;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以及上海工学团等地生活教育实验,代表人物陶行知,等等,共有十一派之多。[2]乡村教育实验既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也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教育逐渐为工农教育、成人教育所取代,直至20世纪80年代,现代社区教育又逐渐发展起来。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构筑国家教育体系。社会教育在普及社会知识、宣扬公共道德、改善家庭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作用,得以与学校教育一起构筑了国民接受教育的较为多元的体系和渠道。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是,社会教育一直努力建立一套新的社会教育体系,在普通学校之外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业余教育学校和机构。现代社区教育发展同样遵循类似的规则,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再建设一个社区教育体系,或是与成人教育体系融合,或是与文化传播体系融合。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方式既有现实需要的考虑,也是传统社会教育经验的一种延续,但需要与国民教育体系相互融通。

社区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当代实现。当代社会,人的教育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终身教育理念盛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对人的影响局限在学校之内,人的前20多年用来受教育,后20多年用来工作。终身教育理念的出现颠覆了这一看法,现代社会,人的一生都要用来学习。而学校教育很明显已无法承担这样的职能了,因此社区教育便逐渐兴旺起来。中国的教育一向缺乏平民意识,科举时代的教育即是贵族教育或精英教育,那时候的平民接受教育的途径或许仅仅在家族之内,近现代学制的改革与完善使得中小学教育得到重视,20世纪后期义务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教育被更多人群享有。如果说我国教育进步的一个脉络是从少数人向更多的人辐射,那么社区教育则是这个主线的最进步表现,因为社区教育面向以亿万计的广大居民。中国居民也因为经济物质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更旺盛的教育需求,并迫切希望得到满足,社区教育在这个阶段的兴起正是契合了这一时机,而这个时机在以前并不成熟。社区教育的根本在于,运用教育的手段探索社区发展的方式,探索居民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途径。社区教育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育活动,其教育属性是重要属性。

三、社区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分析

(一)需求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动力

看上海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每个发展阶段、每一次飞跃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和居民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文革”后人才匮乏、百废待兴,全民出现了求知热潮,但同时忽略了青少年德育教育,这一问题成为潜在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一阶段以满足青少年德育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社区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正是为了适应青少年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入90年代,上海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的加剧对全民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角色转变,又对城市社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这一时期的社区教育已发展为以全体市民素质提升为己任,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社区发展需求和居民发展需求。而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进一步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社区发展的需求,更体现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全面介入,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正是为了促使社区教育能满足正在趋于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可以看出,上海社区教育的发展始终凸显“需求导向”的特点,也即上海社区教育是以需求为发展内动力的。

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以需求为导向”,不仅仅停留在“满足需求”这一层面,它包含了三层涵义,即适应需求、引导需求和满足需求。从适应到引导、再到满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直接指向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帮助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正是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不断“适应需求、引导需求、满足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不仅充分体现了需求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导向功能,而且将有力推动社区教育形成螺旋式向上的发展态势。适应需求是基本前提。适应需求,是社区教育实践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社区发展需求以及居民学习需求的对接。社区教育只有认清形势、明确当前需求,通过自我调适来充分适应当前需求,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引导需求是必然要求。引导需求是在社区教育发展中,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为参照,预测社区教育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进而引导正确的潜在的需求,以促进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引导需求是上海社会发展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对社区教育提出的要求。满足需求,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社区教育实践的评判标准。不断地满足需求,标志着社区教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领导体制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论及社区教育的领导体制,首先要认识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社区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与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从公益性特征分析,社区教育可以认为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尤其是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的基本社区教育服务应当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从阶段性特征分析,当前大部分教育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社会中介力量还处于发展初期的阶段,而且社区教育的非营利性使得民间资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必须要政府发挥资源优势和协调优势,为社区教育发展创设条件。

在目前的社区教育构架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处于力量整合的中枢位置,通过有力的行政推动,确保了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重视、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实践证明,正是有了政府的强力推动,才实现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拓展,使得各类教育活动有了载体。教育活动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来自政府的稳定财政支持,使得社区教育实践获得了可靠保障,使得各类社区教育组织和活动组织获得了持续的财力支持。同样,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复杂问题,而地方政府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研究和有效协调,为社区教育走向深入和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使问题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目前社区教育发展迅速和成绩显著的地区都是社区教育领导体制建立较好的地区。上海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发展领先的地区,与其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密切相关。党委政府层面,2007年成立了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多个委办局组成,委员会办公室由市教委和市精神文明办联合成立,设在市教委,简称市学习办。2011年为了加强领导又成立了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同时,市教委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将原来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处进行改革,分为职业教育处和终身教育处,终身教育处与市学习办合署办公。在区县,先后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这些组织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委员会主任,区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区相关职能部门、各街镇以及区域相关单位任成员,负责规划、统筹、领导全区社区教育工作。办公室一般设在教育局或者文明办,由教育局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具体工作。这些组织是领导体制的建立,也是一种协调机制的形成。社区教育涉及多个部门,社区教育体制需要处理好党委系统、行政系统及民政、教育、文化、劳动、科技、体育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社区教育领导组织还建立了各种联席会议和工作会议制度,在决策咨询指导、合作及工作推进、交流及部署检查上发挥作用。如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成立后每年都制定终身教育工作要点,召开社区教育推进会议,切实履行了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职责。

有些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缓慢与社区教育领导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然而,从全国层面来看,社区教育领导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来。从教育部的工作看,长期以来,社区教育并没有纳入工作计划,十多年只出台一个社区教育文件,推进力度不是很大。更为关键的是,尽管明确有职业与成人教育司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处来分管社区教育,但没有建立一种跨部门的、协调性的领导组织,使得社区教育诸多瓶颈无法突破。从其他社区教育发展较缓慢的地区看,多是与领导重视不够、领导体制没有建立有关。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是领导体制的重要表现。健全的领导体制必然需要以经费来支持,经费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上海市嘉定区在经费方面作出了示范。2005年8月嘉定区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在2006年人均2元的基础上,区和街镇每年人均增加1元,到2010年达到人均12元,两级各出6元。其中人口数包括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这是上海区县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将社区教育经费制度化,保障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保障经费的举措逐渐为许多地区效仿,上海市青浦区也颁发了相关的文件。

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的一个指向,是形成并增强社区教育发展的合力。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力量包括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学习者的力量,等等。这些力量可分为四个部分:政府、社区教育专门机构、社会力量、居民。社区教育发展要形成这些力量的合力,形成“政府主导推进、专门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协同、居民自主参与”的合力系统,使得行政力量、专业力量、社会力量、自主力量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动态发展。[3]

(三)专门教育机构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社区教育专门机构是指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机构或者组织,我们熟悉的美国社区学院、日本公民馆、瑞典的民众学校、中国台湾地区的社区大学机构就是这样的专门机构。从国内社区教育进展看,社区教育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推进实施。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提升居民素养,促进人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社区教育有其教育活动的专业性,社区教育内涵的发展也是教育专业性不断提高的体现。在上海,由市、区县、街镇不同层面组成的社区教育专门机构体系,表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专门社区教育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区教育工作,是主要的社区教育业务机构。社区教育专门机构正成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上海社区教育专门机构可以概括为“1+3”的体系。“1”指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2007年依托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成立,是市级社区教育业务机构。“3”指以区县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学习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这个体系包括17所社区学院、216所社区学校、5152个学习点。这些专门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阵地,提供多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服务,建设学习资源与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社区教育队伍培训和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等等。

然而,专门机构虽然作用巨大,但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初步的发展阶段,而且存在许多争议。比如对社区学院的认识存在许多争议,社区学院实际上是教育系统内部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学院成功经验的产物。[4]可能因担心社区学院会影响高等教育已有秩序,社区学院在许多地区受到排斥而改名为社区教育中心。如果要在教育部层面从全国予以解决,那就会涉及成人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再如对社区学校的定位,也存在法人地位不明、办学资格不清等问题。关于专门机构的建设问题,研究者将会接下来进一步关注。

(四)学习资源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一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正面临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时期。外延发展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工作的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包括社区教育运行实体的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社区教育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等等。内涵发展是要更加重视社区教育微观层面的研究和实践,更加务实,比如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网络平台等方面。说到底,强调社区教育要加强内涵发展,是为了让社区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人群参与社区教育。而这种变化,就凸显了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有组织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社区教育课程,包括教材、读本;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比如网络课件、多媒体资源。社区教育的教学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和传统的学校教学活动有很多差异,很有必要去研究与之对应的学习资源建设工作,包括现状、特点与规律等等。从社区学习者的角度看,社区教育的终极服务都是体现为学习资源的供给,而任何体制、机制、学校、教师的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学习资源。

从上海社区教育发展来看,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开设了大量的社区教育课程,举办了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以满足各种学习需求。社区教育发展快的街道和乡镇,都是社区教育课程比较丰富、培训比较多元的街镇。从2008年起,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逢双年举办社区教育学习资源评比,逢单年举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一共举办四次,对优秀的资源和课程进行奖励评比,极大地调动了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而在国家层面,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也在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评比,将学习资源的建设提升到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进。多年评比的结果也可以分析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正逐渐呈现一些趋势:在以传统印刷类教材为主的基础上,数字化学习资源逐渐增多;在个性化建设的基础上,系列化、组合式的学习资源逐渐增多;在以学校和教师建设为主的基础上,专业设计机构参与建设的资源逐渐增多。这些趋势表明,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作为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建设的质量不断提高,建设的主体逐渐多元。

(五)教师队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

教师队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在乡镇范围内,因为有着一批专职的成人教育教师,属于教育局教师编制,在成人学校向社区学校转型发展中,保障了社区学校有着一批专职的教师。但是在街道层面因为原来没有成人学校,没有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业务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海市闸北区作出成功的尝试。闸北区2001年2月从教育系统150所学校中,选拔抽调50名专职社区教育辅导员到九所社区学校去,每个学校分别有1名校级领导和4名教师,在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区教育局建立了一系列的选拔、考核、奖励的规章制度。社区教育辅导员到街道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完全改变了街道社区教育的工作局面。这一实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相继为各区县所参考。目前,上海社区教育已经形成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志愿者为重要补充的多元队伍结构。社区学院由所依托的电视大学、业余大学领导和管理人员兼任。社区学校一般由所在街镇的党工委或者行政领导担任校长,由教育局从教育系统里抽调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担任常务副校长或教务管理人员。专职人员主要来自于中小学教育系统。兼职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师资主体,38%的社区教育教师来自于各类退休人员,31.9%的社区教育教师来自于其他单位的外聘,[5]还有大量的志愿者也加入到社区教育队伍中来。这样一支队伍的运行,是社区教育发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没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社区教育队伍,社区教育工作就会浮于表面,不能取得实效。

(六)信息化是社区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为社区数千数万的居民提供学习服务,任何一所学校和机构都不能独立完成。只有在基于泛在学习的智能学习环境中,才具有实现的可能,这就是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信息化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也同时在推进社区居民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和远程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信息化开展学习活动将逐渐成为市民参与学习、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也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进步中才能在现代社会里获得最有价值的发展。同时,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者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地使用可接受各种格式学习内容的终端设备,信息可主动地以某种方式呈现。

上海的徐汇、长宁、静安等区在信息化建设中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长宁区建设“学在数字长宁——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网”,以该平台为抓手,大力推进数字化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的一个品牌。2009年,长宁区以高性能宽带为连接通道,实现了与十个街镇的局域网联通,将更多学习资源输送到市民身边。据统计,近两年,长宁市民注册参与数字化学习的超过100万人,“学在数字长宁”网日最高点击数近1万人次,总点击近515万人次。仅2010年,市民个人最高总学时超过了2500小时,总学分近1200分。目前可在线向市民提供4万多册电子图书、5600多部视频科技资料片、1500多门社区教育网络视频课程及几千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课程和多媒体人才培训资讯的检索。同时依托网站开展了学分兑换奖励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网上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氛围。

社区教育信息化也成为教育部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力推的一项举措,中国成教协会已开始评选数字化学习先行区。2009年评选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14个,全国数字化学习社区实验街道4个,2010年又评选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8个。并把数字化建设纳入社区教育示范区评比的标准之内,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数字化学习成为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然而,在促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候,也不要盲目乐观,认为数字化学习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是简单地建一个网站、发几张卡。从现在上海市民的信息技能分析,一方面,想上网的人可能技能欠缺,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市民不具备基本的上网技能。另一方面,有技能的年轻人中好多人不习惯上某一个专门的学习网。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关键还在于网络平台和学习资源的推广应用,而不是建设网站。

(七)社会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社区教育比之一般的学校教育,它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广泛和直接,内容非常丰富,政府难以成为唯一的社区服务提供者,必须与社会中各个组织机构、社区、民众,协同促进社区教育发展,推行社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政府的社区教育管理方式是要合力适势的,管理不当则不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因此,要探索社区教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社区教育的社会化指依托各种社区教育组织的力量,尤其是社区教育专门机构和公共组织,创新管理和运作方式,来发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市场化,是指探索以市场化运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公共部门借助市场经济的资源和方式来提供和运作公共产品并不鲜见,在保障市民基本学习权利的原则下,可试行有限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采用类市场化形式,以政府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调节等运作,公众整体无偿或按其负担能力限价消费公共产品,[6]社区教育同样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吸引社会组织和市场提供社区教育服务。

上海社区教育社会化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中小学校、公共文化设施向居民开放。要求社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科技馆(站)、社区学校、体育馆、运动场、游泳场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积极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二是由社会团体和组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比如上海终身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上海社区教育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重在通过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静安区成立了学习型城区建设联合会,首批会员由56家区公立教育单位和社会办学单位自愿组成,有党政机关,有街道基层组织,也有科协等社会团体,还有慈善基金会培训中心的专业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实体。这一新型社会组织与由纯政府部门组织的差异之一,就是能够加强区域基层组织学习型文化的自身建设,加强社会组织本身主动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实践。三是引进民营办学机构,政府购买服务。如普陀区的长寿路街道社区学校与社区内的海曼钢琴学校合作,引进钢琴教学服务,由街道补贴部分学费以保持低收费,深受居民欢迎。

四、结语

对社区教育规律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成熟经验不多,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找借鉴时,会发现中国的社区教育与国外的社区教育大不相同,教育体制迥异,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更为复杂,因此极少有拿来即用的规则。另一方面,目前开展社区教育研究的机构和人员相对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力量不足,也制约社区教育发展形成丰富的指导理论。但根据已有实践和上述研究,笔者以为,从全国层面来看,社区教育将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更全面的发展,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彰显。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区教育将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发展,而强化政府作用,重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专门机构的建设,有效保障人财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标签:;  ;  ;  ;  ;  ;  ;  ;  ;  

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讨_社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