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新加坡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经济取得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特别是近10年来,新加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参见表1)。 据世界银行最近的统计表明,在从1985年至1994年的10年内,新加坡人均GNP的增长率为6.9%,其增幅仅次于泰国和韩国,与我国并列为世界第三。另据新加坡总理在去年年底的《新年贺词》中称,新加坡1995年的人均GDP已达2.4万美元。目前,新加坡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生产基地,成为亚洲的金融、贸易中心。它的通讯、机场、港口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是一个综合竞争力很强的高效率新兴工业化国家。
表1:新加坡自1986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 (%)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增长率1.89.4
11.19.29.16.76.0
10.1
10.1
资源来源:东京《财界观测》,1996年1月号。
一、90年代新加坡发展战略简述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东亚地区的国家有很大的启发。那么,新加坡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呢?如果说在90年代以前,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成功主要是采取了众所周知的引进外资和出口导向战略,那么其政府在1990年前后提出的以下发展战略对新加坡90年代经济的增长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增长三角形”战略 80年代,新加坡已面临工资成本上升的问题,其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也已失去。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新加坡急需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地方。为此,新加坡于1989年提出了“增长三角形”的构想,即与马来西亚和印尼一起,共同开发柔佛(马来西亚)—新加坡—廖内群岛(印尼),将此建成一个综合统一的工业地带。
这一构想得到了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热烈响应,由于两国政府的支持与合作,“增长三角形”战略的实施较为顺利。如在廖内群岛开发中,新加坡和印尼双方先共同对巴淡岛进行投资。该岛位于新加坡以南约20公里处,开发的目标是将其建成一个工业小区。在这一轮合作中,新加坡主要负责工业小区的水、电、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并负责工人住宅和娱乐设施及小区商业中心的设计和建设。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该小区建设相当顺利,在合作协议签订后的第14个月(1992年4 月),第一家厂商就进入了小区。据统计,至去年5月份, 在该小区开业的厂商已达71家,雇用员工3350人。这71家厂商的总部多数在新加坡,但其生产线的一部分或全部则转移到了该工业小区。这一事实表明,巴淡工业小区已成功地达到了开发的目的。
上述战略的第二步是对宾坦岛的开发。 宾坦岛位于新加坡东南约60公里处,是廖内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其面积约是新加坡的两倍。对宾坦岛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轻工业为主,并充分发掘岛上的旅游资源。为此,计划在岛的西北部建立一个以纺织、家具、玩具和塑料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小区,小区生产的产品由渡船通过新加坡销往世界各地。目前,该小区已对100公顷的土地进行了开发, 除土地平整和厂房建造以外,还建设了员工宿舍和医疗诊所等设施。据悉,第一家厂商已于1994年7月在该小区投产。 对宾坦岛开发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岛内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在26年内,在岛的北部建成一个总面积达23000 公顷的旅游观光胜地,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而也使这些游客在新加坡滞留的时间有所增加。1994年10月,该项目开始动工,目前正着手进行水、电、码头、海上体育中心以及海味餐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美、日、法等国也计划在此投资一流饭店和高尔夫球场。从长远来看,此地有望成为东南亚旅游观光和综合性的休假区。
在该战略计划中,还有一个项目是开发加喱木群岛。该群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周边海水深达15~30米,可停泊大型船只。根据这一优势,计划将该地建成船舶修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基地。1996年3 月完工的第一期工程中,建成能建造和修理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运输船的工厂。一期工程完工之后,就可以开展船舶的运输和修造等业务。另据悉,向海外招商的计划也已在酝酿之中。开发加喱木群岛的另一个目的是将其作为新加坡石油产业的转移基地。由于该群岛距离新加坡只有40公里,且又有较好的港口等条件,所以是新加坡石油精炼及石油综合化工的理想转移地。石油基地的建设也于去年开始动工,最终计划形成石油精炼能力为日加工12万桶的生产规模。
2.“区域经济化”战略 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是新加坡经济向外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总结这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新加坡又提出了“区域经济化”的发展战略,其实质是进一步将新加坡的部分产业从东盟地区扩展到我国、越南、缅甸和印度等东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该战略最早是在1992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特别是香港对内地投资的增加,使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上升,也使新加坡认识到,如果将经济合作仅限于周边的东盟国家,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区域经济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以对外投资的方式,积极参与对方的经济发展。以城市发展和工业小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来推进在基础设施、饭店和商业中心等方面的对外投资。②投资拟采取政府和第三国大企业联手的方式进行,以加大投资的实力与规模。③通过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完善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如在印度班加罗尔投资建设的信息工业技术区,就充分利用了当地软件开发的人才优势,以满足新加坡软件开发公司在这方面的需求。④政府积极充当投资企业的中介,以提高对方的信赖度。
在新加坡的“区域经济化”战略中,投资形式比较主要的是工业小区的开发。其主要投资项目如表2所示。 在得到了新加坡经济开发局支持,预算总投资达300亿美元的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中,新加坡的CSSD 公司和SSTD公司出资65%(其余的35%由我国投资),计划在15年内建成一个占地面积为7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的基础设施于1994年开始动工,11平方公里的第一期工程预计在1997年完成。目前,已有62家外资公司进入了该园区,引进的外资总额已超过了202亿美元。
无锡工业小区由中、新两国共同投资,其中新加坡出资70%。工业小区的面积为1000公顷,第一期工程100公顷土地的开发已于1994年6月动工。新加坡方面负责该项目的是STIC公司,开发方法与巴淡岛和宾坦的开发相同,开发商主要负责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厂商进入小区提供诸如注册申请、员工招聘、交通运输、员工宿舍、职业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新加坡在印度卡纳塔克邦投资的班加罗尔信息工业技术区也是一个较大的项目。在总投资额为6.7亿新元(新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1:5.8)中,新加坡占了40%。2500万新元的第一期工程于去年5月动工, 预计到今年年底即可完成。该项目的建成,不但可以吸引一批电子产业及信息通信产业的厂家到小区落户,而且还可弥补新加坡软件开发业的不足,满足新加坡软件市场的需求。此外,新加坡还在东亚和南亚地区投资了一大批饭店、高尔夫球场、写字楼等等。其主要项目可参见表2。
表2: 新加坡在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主要投资项目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东京1995年11月号《财界观测》资料改编。
3.“IT2000”战略 未来的竞争是高技术的竞争,谁能掌握高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新加坡深深地了解这一点,政府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国家计算机局,专门负责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推广。1991年8月,新加坡制定了“IT2000”战略计划, 其最终目的是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进入政府、企业和家庭为标志,将新加坡建成一个“智能岛”式的、具有更高竞争力的、富裕的城市国家。
“IT2000”战略的目标包括:①以发达的通信设施将新加坡建成全球性的人才、物资、服务、资金和信息交流中心。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支持新加坡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在制造、建筑、商业和旅游等领域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③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电化教育,给更多的国民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④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如非现金购物、电子购物、电子预约订票、工作家庭化、智能大楼等等),以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创新社交、休闲和娱乐的方式。在“IT2000”战略的实施方面,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新加坡已在1993年9月完成了连接马来西亚、香港、 台湾和日本等地的全长为7500公里的海底光缆,并在第二年开通了联结东南亚—中、近东—西欧的海底光缆系统(即SEA—ME—WE2系统)。 花费7.5 亿美元的 SEA—ME—WE2系统全长约18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光缆系统。通过该系统,新加坡就可经印度洋和地中海直接与法国的马赛进行联系。
在1994年12月至1995年8月间, 新加坡还在其中央商务区建成一幢带主配线盘(MDF)的大楼,并打算以此为中心通过光缆连接75 %的住宅区,计划到2005年能连接新加坡的所有家庭,为迎接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信息量,国家计算机局还投资300万新元,支持开发新一代非同步传输模式(即ATM模式)的网络。
二、新加坡发展战略的可借鉴之处
新加坡90年代以前的发展战略,已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90年代提出的发展战略,虽还没有全部完成,然而,从部分已建成的项目来看,笔者以为以下做法可供我国借鉴。
1.发展战略必须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 新加坡90年代新的发展战略能得到较为顺利的贯彻,是与新加坡政府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在“增长三角形”战略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由政府间协议所确定的,开发商也是由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关联公司来担当的。在“区域经济化”战略中,政府也积极充当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中介。政府的中介作用,使得项目更易得到对方的信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好了基础。在“IT2000”战略中,国家计算机局是推进该战略的主体。计算机局通过招标等形式,组织各企业共同参与该战略计划的实施。
2.发展战略同国内产业结构的转换相结合 新加坡在90年代提出这些发展战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展战略与国内的产业结构转换是紧密相联的。“增长三角形”战略的提出,其背景就是国内劳动力费用上升,为降低成本,不得不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的邻近国家。“区域经济化”战略,也含有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出去的内容。由于新加坡面积狭窄,产业结构要升级换代,就不得不将一般性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海外。通过“区域经济化”战略,在海外建立工业加工区,就是实现产业转换的重要一环。“IT2000”战略就是为迎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准备条件的。
3.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则争取与世界一流公司合作,共同参与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新加坡政府深知,新加坡的企业无论在技术还是在财力上,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为增加投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减少投资风险,新加坡在一些投资额比较大的项目中,常采取与世界一流公司合作的方式。如与奔驰等公司合资在越南投资的汽车生产项目;与川崎重工、三井造船等公司合作在菲律宾投建的项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