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引、慢推理、慢导--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慢速艺术_物理论文

慢引入、慢推理、慢引导——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慢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初中论文,艺术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作家沧浪)教学之慢,体现为教师循序渐进地授课,体现为教师对学生耐心细致地引导,还体现为师生心平气和地沟通。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急躁冒进,揠苗助长往往事与愿违。

慢,不是拖沓,不是停滞,而是一种“慢而有序”“慢而高效”。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慢,做到符合学生认知的慢,做到优化课堂效率的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彩的慢引入

课标提出,让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生动、直观感受物理中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物理。我们所创设的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新奇有趣,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我们借沪科版八年级初中物理教材“压力的作用效果”一课的引入片段,谈如何慢引入。

师:我们一起观察一个有趣的实验。这里有一个空的抽屉,在抽屉上方悬空平铺一张薄纸(处松弛状态),薄纸两侧用木条夹紧(如图1所示)。这里有3块砖头,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体验一下砖头的重量。

:(用手掂了掂)砖头好沉呀。

师:现在老师把其中一块砖头平放在这张薄纸上(教师有意放慢实验速度),同学们猜想下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纸张被压破(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充满自信地回答)。

师:纸张会被压破吗?(教师故作自言自语,装着很吃力的样子将一块砖头缓慢地平放在悬空的纸张上,薄纸安然无恙,学生惊讶。)

现在我把第2块砖也叠放上去,纸张会破吗?

短暂的沉默……

:会破,不会破,可能破……(学生们争论不休)

师:好,老师把另一块砖缓慢地叠在第1块砖头上面,大家注意观察。(学生们屏住呼吸,瞪大眼睛观察,纸张没有破,学生们长吁了一口气,同时一脸茫然。)

师:精彩还要继续呀!我要叠第3块砖了,注意观察。(学生们高度紧张,教师放开手,纸张还是安然无恙,学生作吃惊状并产生了疑问:难道老师做了手脚?)

轻轻取下叠放在纸张上面的3块砖后,教师取下纸张供学生仔细查看,在学生确信它是普通纸张后,教师将纸张夹回原处。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和我一起让精彩继续。我只用一块砖就能把这纸张压破,同学们信不信?

:让砖块从高处落下,纸张马上就破了。

师:这当然不行,只能轻轻放下。

自告奋勇上台,按教师的要求把砖竖着小心翼翼、极其缓慢地压在纸张上,一松手,“啪嗒”一声纸张瞬时就破了(学生们吓了一跳)。

师:为什么之前放3块砖纸张都没有破,现在只放1块砖纸张就破了?

(稍作思考):前后两次实验放置砖块的方法不同。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具体原因何在?这就是我们将学习的新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

上述教学设计意在:(1)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真实的情境。(2)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去解决。(3)协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讨论。

一个精彩的情境引入,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中突,在教师“剥笋”般的慢引导下,课堂生成出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而这精彩为新课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慢,给物理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慢,呈现了物理浓郁的内涵和厚重的质感。

二、清晰的慢推理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历来备受重视。习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条件、理清条理、探寻本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面对复杂的物理情境,教师须清晰、详细、缓慢地“分析→归纳→推理”,点出类问题的共同点,以让问题“显山露水”,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电阻和变阻器”的习题教学片段为例,我们谈谈慢推理。

如图2所示,是定值电阻,是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后,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则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将怎么变化?

(1)感知现象——利用实物电路图模拟。

按图2连接好实物图后,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现象——“敌强我弱,我强敌弱”。如图2所示,当滑片P向右移动、电阻的阻值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和电流表A的示数都减小(将实验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2)感悟规律——对实验现象作定量分析。

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电路,找出已知条件以及隐藏条件:电阻串联,不变,测量两端电压,测量两端电压。

接着,利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电路中其他电学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做如图3所示的慢推理:

通过详细的过程分析,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3)领悟升华——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生掌握了解题规律之后,教师对知识作拓展、延伸。原题变式为:图4是一张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图,其中,弹簧上端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固定在一起,AB间有可收缩的导线,为定值电阻。当闭合开关S且压力F增大时,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是(

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B.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大

D.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小

慢推理,让学生建立起问题的“心像”,实现“由感至知”“深刻记忆”“透彻理解”。那种贪多图快、对套路、贴答案的做法,只能给学生留下短时的记忆,看似高效,实则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快餐式”的教学,难以让学生形成对知识、方法、技能的正确、完整、全面的理解,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论从懂到会再到悟,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慢推理过程。

三、细致的慢引导

新课程重视实验和探究,意在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学识所限,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必然会遭遇阻碍和失败,此时教师的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慢,能引导出细致的实验习惯;慢,能培养出严谨的实验态度。

我们以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磁感线”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教师如何进行慢引导。

演示实验1:在条形磁铁的磁场中不同位置上放置一些小磁针(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实验,增加实验的可视度)。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3个问题:(1)各枚小磁针发生了什么变化?(2)如何知道磁场中其他位置的磁场方向,用放小磁针的办法有何缺点?(3)怎样展示磁场中所有位置小磁针的指向?

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上述问题的答案:(1)各枚小磁针的指向不同;(2)缺点是摆放小磁针的过程麻烦且需要很多小磁针;(3)用磁场磁化铁屑,磁化后的铁屑相当于众多小磁针,如此就可以显示出磁场中所有位置小磁针的指向。

演示实验2:在玻璃板上撒上铁屑,在玻璃板下放置条形磁铁,轻敲玻璃板(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实验)。

有学生观察后发现:条形磁铁周围细铁屑排列分布是以磁铁为中心的有规律的弯曲图形。

教师总结:通过转换观察对象(把小磁针换成细铁屑),我们观察到了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实,这是物理实验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转化法。

学生在条形磁铁磁场中的不同位置,同时放置了多枚小磁针,观察这些小磁针排列和指向。

学生发现:在条形磁铁的磁场中,不同的位置,小磁针N极指向都不相同。

学生活动:把观察到细铁屑的有规律排列用曲线描绘出来,在曲线上用箭头表示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

学生动手作图,体验“模拟法”。

教师展示、评价学生的作图情况,并展示条形磁铁周围磁感线分布图(图5)。

教师总结: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可以用一系列有方向的曲线形象地描述出来,我们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图,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记住也不难,但那种记忆只是机械记忆、短时记忆,不能深埋于学生大脑。本教学片段中,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在认识到小磁针法的不足后,找到替代品磁化后的细铁屑(用的还是小磁针法的原理),实现了由直观感知到物理感知的升华。课的后半段,教师还提炼出“转化法”“模拟法”“磁感线”等概念,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初中物理教学属于物理启蒙教育,学生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不理解,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化解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物理理论性知识之间的冲突。慢,既是为了迎合初中生的阶段性学习特点,又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其后续物理学习做足准备,还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因此慢,是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大艺术。

标签:;  ;  ;  

慢引、慢推理、慢导--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慢速艺术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