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方法:本文观察分析的对象为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为观察对象的选择时间段。根据电脑随机的方式,将之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n=38)行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n=38)行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治疗。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达到了94.74%,明显高于常规组78.95%,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烧灼感、上腹胀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治疗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23-01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病,该病治愈难度大、病程长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该病主要表现为反酸、上腹部不适、恶心和嗳气,若是患者疾病初期治疗不及时,则容易引起胃溃疡、胃出血,进而加重临床治疗难度。现阶段,临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治疗,通常以抑制胃酸、胃黏膜保护剂、胃肠运动功能调理、抑制幽门螺杆菌等方法为主,虽然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整体疗效欠佳。基于此,本文对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观察和对照,特此分析了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分析的对象为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为观察对象的选择时间段。根据电脑随机的方式,将之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38例。研究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0例,女性研究对象18例,年龄37~77岁,平均(55.4±5.6)岁;病程1~11年,平均(5.6±1.5)年。常规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1例,女性研究对象17例,年龄36~77岁,平均(55.5±5.9)岁;病程1~10年,平均(5.7±1.4)年。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行奥美拉唑治疗,方法为:20mg/次,2次/d,早晚口服,用药3周。
研究组行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治疗方法参照常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1.0g/次,2次/d,早晚口服,用药3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四级评分法,评估两组烧灼感、上腹胀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积分越低,说明患者临床症状越轻。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彻底消退,胃镜提示胃黏膜充血、水肿恢复正常,幽门螺杆菌为阴性。(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胃镜提示胃黏膜充血、水肿缩小50%及以上。(3)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胃镜提示胃黏膜充血、水肿依然严重。总体疗效=(总例数-无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数据差异;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体疗效
研究组总体疗效达到了94.74%,明显高于常规组78.95%,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n(%)]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38),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3/3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以对症下药为主,大多药物具有胃酸抑制作用、胃黏膜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抑制作用等。本文中,研究组总体疗效高于常规组,且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说明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确切。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类的脂溶性弱碱性药物,口服用药后,能够对胃壁细胞质子泵产生特异性作用,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量,还能够减少氧自由基,保护胃黏膜,用药12h内还可以减低胃液酸度,短时间内帮助患者减轻临床症状。阿莫西林是一种高效杀菌且经济性良好的β内酰胺类药物,可抑制细胞壁合成,当人体胃液pH>4.0,阿莫西林具有更强的杀菌效果。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减轻临床症状,保护胃黏膜。
总之,阿莫西林联合奥美拉唑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佃军.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8,16(01):57-58.
论文作者:谢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阿莫西林论文; 奥美论文; 疗效论文; 症状论文; 常规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