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是人的解放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是人的解放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的宗旨是人的解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宗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6074(2000)03—0032—04

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理论先导,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的宗旨应是人的解放。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理解。

一 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深刻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无疑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究其真理性而言,这一科学论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应比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更能够解放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基本体制的自我变革与完善来解决,那么,这种“更能够”就能变成现实性,应然性就能变成必然性。但是,这种转变必须通过人来完成。一方面,人的素质潜能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生产者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必须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来推动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这个“一定条件”也是人的素质和潜能,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建立在人的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从上述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是解放与发展劳动者的素质与潜能。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凭借其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从而以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速度推动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就其价值性而言,这一科学论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的基本原理,强调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性就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并且要和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密切相联,这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真谛,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事业。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是去盲目地实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三面红旗”运动时期急于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而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地进程中逐步地实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需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在批判“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时所说:“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 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也是人的解放。一方面要随着生产力不断的迅速的发展,而逐步地消除剥削压迫和两极分化对人的素质潜能的束缚窒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生产力越往前发展,剥削压迫和贫富悬殊越加厉害。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素质潜能就越受束缚窒息。因此,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取代资本主义,也就在于必须而且应当解除贫富悬殊对人的素质的束缚窒息。但是,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人的素质潜能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既是人的解放的条件,又是人的解放的目的,是人民群众自我解放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本质既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性的体现,又是人民群众逐步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性的体现。而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关键在于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素质能力,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最深层次的内涵。

二 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矛盾的内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落后的社会生产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素质能力不强的体现。因而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与目前科学教育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就决定我们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以提高综合国力来逐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国力,即一个国家的力量,首先是指经济实力,这是国力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其次是指综合国力,包括人口、资源、经济、科技、国防和凝聚力在内的生存能力、各方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以及战略目标、政治制度、政府素质在内的协同力。它是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实力的总和。国力竞争的体现是科技竞争力。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1998年度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科学技术的竞争力已从1997的第20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13位,这是继1997年科技竞争力排名上升后的又一次上升。然而,专家指出:虽然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名有所上升,但无论是和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不容乐观。按照科技强国、科技大国、中等科技国、科技发展中国家和科技欠发达国家这5 类划分,中国处在第4类。[2]这篇报道说明,尽管中国科技竞争力一年之内可以跳跃式地上升7位,但在没有全面开发和提高人的素质之前, 中国科技竞争力不可能名列国际竞争力的前茅。

因为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简而言之,在经济活动中,人作为改进劳动工具,扩充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革命性力量,是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在综合国力中,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国防等实际物质承担者。因而人的素质是改进社会政治关系,提高人口质量、经济效率和国防水平,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生存力的强弱、综合能力的高低和协同力的优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人的现代化的美国著名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无论是一个国家引入多少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无论是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倘若贯彻实施这个制度的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够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和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能流入形式,徒有虚名。英格尔斯的结论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的规律的总结。

如果从初级阶段上看我国劳动者素质能力所以不高的文化原因,那就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所以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体制作为制度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思想基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关键措施,通过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来解放和发展初级阶段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正如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深刻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换而言之,培育“四有”公民即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措施,从而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措施。

三 它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历史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进程,更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的基础就是人的解放,这是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人的素质潜能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之视为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这无疑是说,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到来, 只能是个人全面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说得更为明确:“无产阶级革命,矛盾的解决”,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人”,而“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即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社会两个矛盾的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 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无论是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还是人和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人的素质潜能逐步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恰好指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如何解决上述两个矛盾的根本方法。

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解放与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使人战胜自然,变自然界的奴隶为自然界的主人。

一般说来,生产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科学技术则最为深刻地体现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学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形态,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一般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泛指名种工艺操作方法、技术装备和生产技能等,最终成为物质形态,是直接的生产力。江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即劳动者要把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认识,通过生产技能和操作方法,变为自然和社会被改造的现实。因此,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因素的第一。这就必然要求破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对培育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干扰压抑,例如,“权力本位”、“关系本位”、“唯书”、“唯上”“金钱至上”等等,从而不断地追求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通过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作用,逐步成为自然主人。

解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方法,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不受欺侮和压迫,每个人都成为自身的主人。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还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辅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这就一方面使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即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素质潜能;另一方面又因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利益结构多元化,或者说因某种程度的剥削和两极分化而对个人的素质潜能予以束缚压抑(例如下岗工人)。但是,前者是本质和主流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能够保证并且积极推动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且这个过程又是个人素质潜能以不同形式和方法的发展过程(例如下岗工人再就业政策)。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就能从“自身主人”的方向上,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逐步迈进。

收稿日期:1999—12—13

标签:;  ;  ;  ;  

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是人的解放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