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的新走向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走向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对近些年来文综地理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试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时代性”等比较稳定的特点,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近些年的试题有一些新的走向,值得认真把握,从而有利于指导今后的高考复习。
一、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的要求在提高
文综高考不回避重点,突出基础性,但在复习中有一个误区,认为既然高考以能力立意,就武断地认为能力就是难度,其实不然,能力性试题并不是意味着“难、怪、偏”,有一些试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如果对原理只是停留于肤浅的认识和表面化的理解,当然在应用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地理复习时要全面复习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特别重视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拓展与挖掘,从而真正达到宏观驾驭的程度。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对南太平洋东西岸降水的影响(2003年文综37题)①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②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此题图象新颖,初看似乎很难,其实这是考查学生对大气环流原理的理解程度,因此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能够抓住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动力即冷热不均,而冷热不均的强度即温差的大小会造成气流上升与下沉的强弱变化,从而会引起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的大小变化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强弱变化即风力的强弱变化。大洋西岸为暖流(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大洋东岸为寒流(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从而形成了顺时针的大气环流,由于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从而造成下垫面即洋面东西部温差即热力差异减小,使得大气环流减弱,大洋西岸上升强度减弱,降水量也随之减少,大洋东岸由于气流下沉作用减弱,以及温暖海水的加湿作用,使得降水量明显增加。
又如,2003年文综40题第2小题,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
此题结合历史事件来考查学生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影响,由于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加热不同,从而使得高低纬度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即冷热不均,夏半年南北温差小,使得南北的气压差也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因而风力小,海上风浪当然也就小,从而较有利于渡海作战,反之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浪大,因而不利于渡海作战。
二、对思维灵活性、深刻性的考查力度在加大
一些试题学生觉得难度较大,或“想起来容易,下笔难”;或“答起来容易,深入难”,其实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在知识,而是在于能力的薄弱和缺陷,试题往往通过知识载体,通过情境设置的新颖灵活、设问方式的多样变化,让学生面对新问题,通过知识的应用过程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灵活而广泛的空间联系,深入而严密的逻辑关系是进行合理细致思维的基本前提。面对新情境,面对新问题,要想从书本中照搬照抄现成的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
例如,2004年文综高考试题39题(3)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工业区位原理进行综合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以及推理判断出这个时期辽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总体来看试题不难,但从答题情况看,要完整准确回答并不容易,一些学生不能根据区位因素的变化来进行动态分析,因而得分不是很理想,因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该贯彻到复习的全过程。鉴于此,平时复习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从而提高地理思维品质和能力。
对于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可以多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深入思考,求同存异,从中得出规律性,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例如,四大沙漠区的对比,从地理位置、气候、气候成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渐渐递进,从中得出位置、气候特征、特征成因的差异性,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同时要提炼出它们的共同点:①都具有气候干旱的特征;②干旱产生的原因都是由于风带(来自大陆干燥的风)或气压带(高气压)的影响;③都具有沙尘暴天气;④沙尘暴成因类似(气候干旱、有沙源、风力强、人为对植被的破坏等)。因此平时的复习应该从知识立意上升到以能力立意,从而能够在掌握知识系统,明确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并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优化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三、空间定位的能力要求在加强
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通过图表来呈现信息,特别是突出对局部区域图的考查,区域范围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精细,图表新颖且一些信息隐蔽,以考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落脚点,重视能力立意,彰显地理学习的基本意识即空间定位的重要性,从近些年地理试题来看,主干知识突出,知识来源于课本,但图表来源于现实,主要是以区域图为主要形式。
例如,2003年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40题(1)(2)英吉利海峡区域图,尤其是2003年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36题40°N~41°N,115°E~117°E的我国华北局部区域图,以及2004年文综高考地理试题36题中亚局部区域图,如果不能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没有很强的空间概念,要顺利解题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准确的空间定位是深入思维和解题的基础,应该熟悉世界或中国的总体经纬度分布(尤其要抓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经纬度),再根据一些具有特殊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海拔、走向等)、河流(流向、弯曲形状、干支流分布状况等)、湖泊以及大陆轮廓等,并结合一些图例加以确认,从而可以最终确定其具体分布。
由于区域图的出现概率大,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弱,定位往往不准确,从而影响解题的深入,这已经成为学生解题的一大障碍,因此在平时应该进行空间定位的专题复习与专题训练,对中国和世界的大区域和各个分区进行判断,并可以借助一些空白区域图,进行判读的限时训练,以提高空间感和增强判读的准确率,在判读过程中还要注重图中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训练,以便提高读图的技巧和掌握一些读图的方法。
可以这么说,养成读图的习惯,熟练掌握读图技巧,是突出学科区域性特点,牢固树立学科意识的保证。如果不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没有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则难以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存在与演变,难以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要想深入思维并阐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评价区域发展中的问题等更会显得困难。
四、对单个自然地理要素的考查更加细化,要求有较强的辨析能力
近几年的文综试题关注热点,但更加突出的是热点所在的区域定位、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地理环境特色和地理背景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的形成要素与要素的优劣评价。气候和地形是影响自然地理特征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同时它们本身也是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气候和地形是联系高初中知识、系统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桥梁与纽带,从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点知识。
为了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充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应该细化自然地理要素,瞄准能力的增长点,实现能力的纵向挖掘与延伸,横向联系与梳理。
例如,可以把气候和地形作为复习的线索,进行知识的串线复习和横向联系: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类型判断—气候评价(优劣)—气候资源利用—气候对其它自然要素的影响—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等;地形类型—地形与地理界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再深入细化到地形对气温高低和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影响;以等温线为线索可以再深入分析影响其弯曲的因素;坡向对热量和光照的影响、对降水量的影响、对雪线高低的影响等)—地形对工农业的影响—地形与地质构造—地形与经济建设(地形与选矿、地形与交通如铁路修建、地形与坝址选择等),通过这种方式的复习,可以说是站在考纲的高度,立足于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用能力立意的精神来指导复习的过程,摈弃了死记硬背的陈旧方式,这样既能够理解和掌握双基,又能够得到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从而通过这种复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拓展,并能够大大增强思维线索的独特性和思维角度的新颖性,当然在遇到新情景,在面对新问题时也就能够处之泰然。
例如,2003年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36题(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原因。(答案: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等温线西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的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此题图象设置新颖、问题角度独特,是一道典型的能力型试题,如果学生不能够细化掌握影响等温线的因素,不能够掌握我国地形的类型与分布,要准确分析原因是有困难的,但如果平时能够变化角度,对自然要素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广泛的联系,则解答此题也就不难了,因此高考复习不能仅停留于知识的不断重复,应该对重点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解剖,进行不断的多角度、多层面的翻新,使得复习有新意、有高度,从而为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五、重视对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的考查,对文字表述的要求在提高
思维理性、逻辑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分析能力来体现,从近些年的高考地理主观题来看,可以说几乎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而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把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充分地重现出来,因而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深浅度和思维过程的合理度,当然这种形式的试题也能够大大减少学生得分的偶然性。
例如,2003年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36题(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原因。一些学生在描述等温线特征时,没有分段描述,对等温线走向的用词也没有应用地理专业术语,说明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有待提高,而要分析等温线的走向的形成原因,必须熟悉影响等温线弯曲的因素,并通过严密的推理判断,才能够得出太行山对其的影响。因而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养成,思维过程不够严谨。
因此,在平时的复习,特别是练后和考后,一定要关注和侧重反思,对答题的思路、技巧,对答题的规范、习惯要进行总结,对解题中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对思维过程是否严密要进行推敲,而且还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等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纠正,从而能够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并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通过追寻近几年试题命题的轨迹,从中发掘规律性的实质,对于指导地理复习具有方向性的作用,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