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关系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6-0054-07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当前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需要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就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
一
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曾经出现过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第一次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一次转变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的转变,这一次转变是由列宁首先开创的。当前这个转变还正处于历史进程中,而且我们要十分清醒地看到,这个转变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因为现在世界上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几个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绝大多数国家尚处于资本主义甚至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还没有从理论转变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在实现了第二次转变以后,社会主义还会不会有与前两次转变同一个层级的第三次转变呢?如果有这样转变的话,那么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对此,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设想和预测。我个人认为将来即使有这样的第三次转变,起码应当是建成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样具有根本意义的重大历史发展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面临的根本历史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为将来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条件,也就是为将来的第三次转变准备必要的条件。正像在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普遍建立与日益成熟、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酝酿与不断发展等,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社会制度的转变进行必要的准备一样。这样的准备显然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现在就轻言社会主义出现了与前两次转变同一个层级的第三次转变,显然是对这个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社会制度的转变的国家,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与过去通过革命斗争夺取国家政权不同,这就是要巩固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一般地,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个时期同过去的革命时期一样,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个发展过程将会更加漫长和曲折。邓小平同志充分估计到了这个奋斗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1](P379-380)邓小平同志这里讲的,虽然是特指我们中国,但由于现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且这些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显然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也会经历若干次转变或者飞跃,出现若干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并形成多样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形式或发展模式。
二
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社会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传统社会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传统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典型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经典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在发展程度上是有重大区别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的第二国际领袖和孟什维克认为,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列宁在《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一文中批驳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机械论的观点。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P357-358)当时俄国的社会发展正是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形式和顺序上的这种特殊性。他还指出,俄国是一个介于西欧文明国家和整个东方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2](P358)它不是先具备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发达的生产力,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先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然后在这个前提下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那种生产力。列宁还说:“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2](P359)列宁在这里从理论上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什么可以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同时也强调在这样的政权和制度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来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按照列宁的这个思想,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正因为如此,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开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将来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这些国家由于已经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的性质无疑已经是社会主义的,但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基础基本上还是传统社会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传统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把这些国家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称为传统社会主义。它具有明显的传统社会的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在还是不合格的。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完成的现代化,使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上,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转变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经典的社会主义,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然而长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这个问题并不都是完全自觉的,并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道路或模式的社会主义,即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前者代表社会主义的传统道路或模式,后者代表社会主义的现代道路或模式。
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它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战胜德国法西斯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苏联把实现传统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作为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志,并认为自己所基本建成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物质技术基础远不合格的传统社会主义视为生产力发达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并在此后不久宣布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从而降低了社会主义对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二是脱离苏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从而使苏联社会主义在制度上严重脱离本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苏联把自己的这种社会主义作为一般模式推行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乏经验,或者迫于苏联的压力,也普遍照搬了这种模式。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扩展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自己先后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许多问题,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但由于内外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取得的成效不大,最终发生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同样也是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它的某些问题。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以苏为鉴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历史过程中,我们党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样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所存在的两个根本问题。
首先,提出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这就是说,我们所处的这个历史阶段是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所特有的,它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完成的现代化。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其目的就是努力把我国的社会主义从传统社会基础上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基础上的合格的社会主义。
其次,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调整那些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制度和措施,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和缺乏生机活力的问题,成功地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
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说,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做的事情,是通过改革开放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任务。这个任务正是列宁所说的,落后国家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下,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如果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解决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历史问题,它正在成功地奠定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基础,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四
世界社会主义是在曲折反复中向前发展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也正是这个事件向世人清楚地表明,以苏联为代表的僵化保守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而在1978年以后崛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充满生机与活力,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真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中国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些国家的尚未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也把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结果就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由以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从而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加以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社会制度形态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能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新的转变和飞跃呢?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告诉我们,由十月革命开始的第二个转变和飞跃的结果,是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这个时候开始,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是在已经取得革命胜利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苏联经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人们把它称为苏联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模式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经典社会主义是不同的。苏联模式具有严重的教条主义色彩和战时体制的特征,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战胜法西斯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说,这是一种僵化保守的体制,是一种落后的不成功的模式。它墨守成规,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当今的时代。它缺乏生机活力,不能适应当代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传统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被作为普遍真理和共同模式照搬到其他国家以后,其脱离实际和落后于时代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而要求改变这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尝试又受到种种的束缚和压制,终于导致了苏东剧变。
苏东剧变宣告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等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失败。就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遭受失败的同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成功崛起,它不但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且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新时代新阶段的到来。苏东剧变以后,世界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地抛弃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转而研究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努力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时代特点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于时代要求和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建设模式。这难道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吗?难道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为它所带来的根本变化,使它成为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当代社会主义的典型。改革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改变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制度和做法;开放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世界文明成果,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这里需要说明,社会主义中国当前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但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p35)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所以我们可以把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当代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饱含时代精神的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社会主义以巨大的生机活力。这种社会主义道路或模式由于克服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和弊端,必将使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逐步走向复兴。而世界社会主义能否走向复兴的关键,则取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或者模式的典型代表中国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或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在21世纪的发展和竞争。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超越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然而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上,应该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3](P5)这就要求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必然带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决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文和别国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面前,照搬苏联模式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很大的损失,有些甚至遭到亡党亡国的悲惨结局。而那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能够经受住这场风波的严峻考验,而且在苏东剧变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从这些党和国家的身上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光明前景。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指导思想的普遍价值。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步认识到,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是不同的,这些国家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完成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实现的现代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社会主义基本上还是建立在落后的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自身所要求的先进的现代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它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来完成这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看来,这个历史阶段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些原来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经过的阶段。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色,首先就是由它们的经济文化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当然这些国家落后的程度是不完全一样的,彼此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各国的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列宁曾经谈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4](P778)这就是说,俄国的革命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革命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而比俄国落后的东方国家的革命,则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革命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如此。因此科学地判断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纠正了苏联在这个问题上曾出现的错误,为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答案。
第三,找到了实现这个特殊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概括地说,这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是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把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通过改革不断破除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体制,不断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形成许多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我们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找到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方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现在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先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有一个和平的、有利的国际环境十分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方面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所发生的变化,坚持不结盟政策和不以意识形态画线,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完全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对国际问题的态度。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决反对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所有这些,适应了时代发展变化潮流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
最后需要指出,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将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叮嘱,坚持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决不会像当年的苏联那样,把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化,强求别的国家必须学习和照搬。我们认为,各国共产党是完全独立的平等的,每个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应当由本国共产党和人民独立自主地作出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各国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决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模式,即使这种模式在别的国家是成功的,机械照搬只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去我们曾经反对过苏联的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今天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了决不能重复苏联过去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于人的错误。
[收稿日期]2013-01-07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