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构建客家祖先文化_文化论文

面向世界构建客家祖先文化_文化论文

构建面向世界的客家祖地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面向世界论文,客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古代中原以人南迁后的集居地和中转站,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早已被海内外客家后人奉为“客家的第二祖籍地”、“客家的第二故乡”、“客家的摇篮”、“客家的发祥地”、“客家的祖地”等美誉,而且经由学术界和从事客家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多番考据论证,石壁作为“客家祖地”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为千万客家后人所认可。近二十年来,随着祖国大陆“客家热”的悄然兴起,探讨客家文化、疏理客家精神,已成为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追本溯源,对客家祖地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各地客家学者的关注。因此,立足客家祖地的文化现实,构建面向世界的客家祖地文化体系,便不仅是客家祖地振兴当地经济文化的需要,也是整个客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更是客家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客家祖地文化及基本特征

客家祖地文化是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聚集、繁衍和发展而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它既具有中原汉人文化遗传的深刻烙印,也具有当地文化的独特风彩;既是中原文化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客家文化正是从这里开始,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走向亚洲、直至走向世界的。而这种时间上的绵延性和空间上的扩散性,也决定了客家祖地文化的基本属性。

1、继承性。自西晋永嘉开始,为避战乱而陆续离开河洛祖地,一路向南流亡,跋山涉水,最终翻越武夷山脉来到宁化石壁的客家先民,是在浓厚的中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汉人族系,由于文化传承的集体无意识,必然在他们的身上积淀着中原文化的深刻印迹。这种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并不会因为翻山越岭,跨河渡水而有所淡忘。恰恰相反,离乡背井的痛苦,反而增强了对家乡风情的追念;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念,自然随着客家先人的到来,而在客家祖地扎根承传。如在宁化特别是石壁周边的客家集散地,孝悌为本、耕读传家的传统依然十分浓厚。这种由中原儒家道统继承而来的文化精神,依然是客家祖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造性。宁化石壁,作为客家的开基本地,是客家先民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后的无奈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从生活经历来看,从中原出发,过长江、渡赣水、越武夷……,一路流浪而来,突然要在这里定居下来,世代相衍,对于习惯了流浪的人们来说,这种相对稳定的选择,就是一种创造;从生存条件来看,这里毕竟远离中原,而且重山峻岭,与中原和江南一马平川的千里沃野相比,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显然无法生存;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文化精神的创新。因此,当石壁客家先民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便不能不从当地劳动、生活的实际出发,创造出富于当地特色的文化传统,比如宁化一带喝擂茶、酒酿等的饮食习惯,端午节在家门口挂艾枝、葛藤的风俗等,便是客家祖地文化中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是客家文化个性形成的基础,随着客家人的不断迁播发展,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为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精神支撑。

3、亲和性。由于远地而来的客家先民,是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才到达石壁的,因而不仅对客观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而且对主观环境也有着极强的亲和力。一方面,他们向当地的人民学习,逐步适应山区劳动生活的需要,很快完成了与当地人民的融合,形成了富有南方气息的生存方式、生活群体和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中原文化的优秀成分,在当地社会中广为推广,使之根植于这片远离中原腹地的山区盆地之中,从而实现了中原文化对“南夷”文化的改造和创新,产生出富于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崭新的文化精神。始于石壁,不断向世界各地发展的客家文化,既具有同化其他文化的能力,又善于同其他文化交融,是一种极富适应性和亲和力的文化存在。

4、开放性。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客家祖地文化,但这种独特性,并不排斥它的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客家文化之所以能走向世界,首先取决于客家祖地文化的开放性。客家祖地文化,本身就是各种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决定了它的开放意识:对中原文化来说,是对南方的一种开放;对石壁来说,是对中原文化的一种开放。客家祖地正是在这样一种互为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和创造的。因而,他们面对未来,也就有着一种天然的开放意识。今天客家子弟走向世界各地,是一种开放意识体现;同样,客家先贤在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精神过程中的超人智慧和胸怀,又何尝不是一种开放精神的写照?而这种开放性又恰恰滥觞于客家祖地的开放基因。

5、丰富性。客家民系是一个移民性族群。她在漫长的徙移中,经历了大约从西晋到南宋近900年时间的孕育过程。他与美利坚、日尔曼等世界移民民族一样,是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接受移驻地文化的影响,最后定居于石壁并与当地文化融汇而成独立的民系共同体的。客家先民在由河洛地区向南不断迁移的过程中,不仅在汉水、汝水、淮河、长江流域以及鄱阳湖地区留驻过,而且也备受这些地域文化的影响。客家祖地文化,正是在经历了漫长迁徙过程之后,不断孕育成熟的,当她来到石壁的时候,已经吸收了江南文化的许多合理内核,并在当地文化的融汇中走向成熟。而这种成熟的文化,显然携带着千里迁徙过程的历史文化印痕。因此,客家祖地文化,不仅带有中原文化的基因,带有东南山地文化的骨骼,同时也揉进了江南江汉平原文化的浓重色彩,而且随着客家祖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散居世界各地客家后裔的回归,必然给这一地区带来新的文化气息。这一切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客家祖地文化的丰富性。

二、从实际出发,构建面向世界的客家祖地文化

构建客家祖地文化,首先必须从客家祖地的实际出发,发掘客家祖地特有的人文财富,营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祖地文化架构。

1、吸取客家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继承中构建面向客家群体的祖地文化。构建客家祖地文化必须突出客家特点和祖地意识,从而形成富有客家祖地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文化体系,最终达到昭彰客家精神,凝聚客家后裔的目的。因此,现代意义的客家祖地文化的构建,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客家祖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吸收各地客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成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于现代客家精神的祖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吸收其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腐朽性的糟粕,从而在构建现代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实现新提高。当前,在客家祖地文化的建设中,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要加强研究和发掘,认真疏理客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优良成分,运用科学的方法,辩伪存真,去粗取精,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坚忍进取精神)成为构建现代客家祖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坚持主导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客家祖地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从本质上说,这种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上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主导精神,是与现代科学、民主的文化精神不相适应的,它不能成为现代文化构成的主体。但是,从具体性上看,客家文化毕竟是从千年历史中艰难发展而来的,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留下了许多有生机和活力的东西,有些甚至是带有独创性的东西,这些具体的文化范式和文化成分,经过现代理性精神的改造,是能够成为现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而一些属于风俗性、民俗性的东西,往往恰恰就是体制客家人独特生活个性和生活方式的东西,必须加以继承和吸收,使之成为让客家人永久怀念的文化印记,从而建立起真正面向客家世界的祖地文化。

2、熔铸客家文化的现代意识,在创新中构建面向未来的祖地文化。客家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如果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就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必然为现代社会所淘汰。因此,构建现代意义上的客家祖地文化,就必须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客家祖地的文化创新过程,主要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实现文化范式的根本转变。文化范式,指的是决定一种文化形态的根本面貌和属性的最核心的命题,一旦这一核心命题发生根本性变化,整个文化形态也就随之改变。传统的客家文化范式,形成于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社会,其核心内容自然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道统相一致。随着祖国大陆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后,为顺应这一伟大的时代主题,客家祖地的文化范式也必然随之而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从而建立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系。而这一文化体系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实现文化取向的多元性:既立足本地实际,又面向世界;既承接传统,又着眼未来;既是客家文化精神的凝聚,又是现代文化价值的体现等等。二是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科学和教育,大力加强人的建设。文化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切实提高文化中的科技含量,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客家祖地文化建设的中心课题。

3、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在开放中构建面向世界的客家祖地文化。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无法与外界隔绝的,同样。客家祖地文化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构建面向世界的客家祖地文化,首先必须有面向世界的胸怀和气度:既让世界走向石壁,又让石壁走向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善于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各地和各国的文化“精华”,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一切有益的知识,使之成为构建客家祖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如继续举办客家文化节、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祭祖活动等,博采各种文化之长,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家祖地文化。要坚持学习与批判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既反对“全盘西化”的模式,又要克服“妄自尊大”的倾向;既不能不加分析盲目地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失去自身文化的主导性,也不能闭目塞听,一味排斥外来文化,使自己孤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既要以批判和扬弃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又要以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御外来文化中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纳百川而不浊,收万象而弥清,既兼收并蓄又不丧失自我,从而建成既具有客家祖地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客家祖地文化。

4、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在实践中构建面向现实的客家祖地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一定的文化,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带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进步又反过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和推动一定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客家祖地文化建设,也必须立足于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一方面,文化建设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为他们从事现代化建设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又必须有赖于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通过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来实现文化事业的更大发展。因此,构建现代化的客家祖地文化,必须面向当地的实践,在建设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建设现代文化的丰富养料,使之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把客家祖地文化建设成为能够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富于现实性和实践性的现代文化。

客家祖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今天我们强调构建客家祖地文化,并不是要自外于民族文化之林;而是要以更富生命力、更富客家色彩的文化存在,融汇到全民族的文化建设之中;也只有这样,客家文化才更富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祖国的繁荣发展,随着祖国文化的走向世界,客家祖地文化也一定能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标签:;  ;  ;  ;  ;  

面向世界构建客家祖先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