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旅游,对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整合乡村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有较大的助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本文对乡村旅游用地规划思考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村旅游用地;规划;思考
1旅游用地概念与内涵
旅游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一种新方式,就其定义而言,在研究和管理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结果,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和领域对旅游用地提出了若干定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2种观点:①从狭义上来讲,认为旅游用地就是风景区内的所有土地。这一观点基于土地开发的主要功能,对土地利用有明确的指向性,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用地的内涵和外延已经突破了风景区的概念,且不仅仅局限于建设用地的范畴。②从广义上来讲,即从综合、系统的角度认为旅游用地就是满足旅游需求、与旅游业态相关的所有土地的总和。虽然这一观点跳出了狭义思维,但却难以与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分类体系相衔接、对应,不利于新常态下土地分类管理和旅游业发展。基于此,迫切需要提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旅游用地概念
2规划原则
2.1生态和谐原则
一是处理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矛盾,二是处理好旅游度假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三是处理好观光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矛盾。
2.2低碳环保原则
以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为指导,农业生产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旅游区建设运用环保材料和技术,环境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创造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等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3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尊重所在地的资源特点、地形、地貌等,旅游区建设点依地形而建,减少土方量和对山体的破坏;保留现有河道、沙滩景观,禁止河道开挖工程;在景观绿化上以“增绿”优化景观为主,尽量采用乡土树种。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原则,做到三产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引领市场的优势,带领当地居民创业增收,推进当地经济发展。
2.5重点突出,彰显特色原则
旅游规划与开发应突出特色,开发出“地域特征”明确的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2.6以人为本原则
本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休闲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力求使之符合游人的心理行为规律。
2.7协调发展原则
同时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在充分服务于景区群的同时,又形成独具特的景区,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周边不同类型景区的合作,共赢发展。
3旅游空间布局依据
(1)旅游区域的空间布局是将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空间范围按照一定标准(相似性与差异性、发展方向等)进行划分,分解成几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区域。
(2)乡村旅游规划中旅游空间布局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整合资源。形成空间集聚、特色互补、有序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3)旅游区域家间布局(或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有:地理环境分异和交通、乡镇特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产品特征;文化特征;旅游活动要求(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活动)等。
(4)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或区域划分主要是实施区域协调,使旅游开发将分散的旅游资源单体按照地理联系和时空条件,进行有机复合和链接,推进到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产品打造上来,着眼于区域差异化发展和整体形象的塑造以及整体功能的发挥,形成有机整体。
4旅游土地利用规划存在问题分析
纵观近20年旅游规划编制实践,旅游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一是未明确旅游用地界定;二是落实需要的建设用地数量及获取指标难度大;三是编制技能不足。
旅游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大多数规划编制单位简单引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为依据,依葫芦画瓢区划项目地块性质,未能着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旅游用地的内涵和外延。在《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中,旅游发展规划未提及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如何落实,致使规划单位对旅游土地利用规划认识不足,对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不够,无法区别旅游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更无法提出建设用地指标获得途径。旅游土地利用规划的缺失,制约了旅游土地的科学利用,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业,缺少了旅游土地利用规划的引导,难以实现科学的空间布局。
5土地利用规划
(1)因地制宜、合理适度开发,处理好开发建设用地与其它用地的关系,尽量减少占用农田耕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集约用地。
(2)将土地利用与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生、生态保护相结合,注重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山地、沟谷水体,将土地要素组合利用,适度扩大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以仙浴谷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例,详见附图1和附图2,规划中用地协调中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将部份一般农田进行退耕还林,种植贡米、樱桃、茯苓、板栗、樱花等,夯实产业园重点产业基础,保障各板块产业园的完整性。
附图1.仙浴谷旅游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 图2.仙浴谷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以植物灌溉的便利性和水利设施的铺设需求为考量,以及为了能够营造更为优美的水景。
在用地调整过程中,将项目地的坑塘水面作适当的岸线调整,另外增加部份景观水景,故总体水域面积有所增加。
将部份林地改造成经济林,用地性质变换为园地,故林地面积有所减少。道路等级的增设,以及道路的拓宽,农村道路面积有大幅度的提升。
包括游客中心、研学营地、房车营地、越野车俱乐部等项目均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这些项目点的建设均不占用规划区内的基本农田,多选取有林地进行地形整理和建设。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对外开放形势的变化,人们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心灵修复等更高层次发展,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提质扩容、转型升级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包容万象的平台,平台上搭建着生态休闲、文化体育、工业及乡村建设等诸多产业与新兴业态。未来,旅游业将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苏子龙,袁国华,郑娟尔.我国旅游产业用地分类研究[J].中国土地,2017(04):31-34.
[2]徐勤政,刘鲁,彭珂.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7).
[3]侯满平,董红梅.旅游开发中典型土地利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09).
[4]范树平,周剑钧,刘友兆,等.中国地方产业用地标准剖析及关键技术设计初探[J].中国土地科学,2014(08).
论文作者:刘小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旅游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乡村论文; 建设用地论文; 原则论文; 旅游业论文; 土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