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集群创新与战略定位_产业转型论文

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创新与战略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取向论文,战略论文,城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体制限制等问题的凸现,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失业率高的现象,导致了区域创新力和城市竞争力薄弱,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急需进行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议题[1]。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资源采掘业为主导,辅以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一些国有资源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集中的状态。但是,这只是一种地域生产综合体,仍以大企业为主导,企业数目少、活力低,企业间缺乏互动与合作,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这是导致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被证明是区域经济发展、塑造区域创新能力的一项有效方法的产业集群,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新思路。我国资源型城市有必要以集群的方式推动企业创新与合作,以集群式创新为导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和产业转型,使得资源型城市从先前以自然资源或资本为核心的老工业基地,转变为以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集群。

一、集群创新的内涵

自熊彼特创建了创新理论以来,创新是由大企业主导还是小企业主导一直是创新理论研究中很有争议的问题,熊彼特也从早期支持小企业主导转向了后期支持大企业主导。在网络经济时代下,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单个企业已不可能承担较大的创新风险,完成一项有价值的创新活动,创新逐步演变为多个企业或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的结果。企业间长期合作形成的组织形式是一种超越市场与企业的网络组织形式[2],而这种企业合作形成的创新模式也是一种超越大企业主导和小企业主导的创新模式。尤其是在空间集聚的条件下,众多产业相同或相关的大中小企业以及其他组织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它们以集群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活力,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因而在当前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塑造区域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3],这就是集群创新。集群创新等意于集群式创新,是指众多基于分工协作和空间集聚的企业和其他组织,以集群的方式相互合作、长期开展创新活动。集群创新的主体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产业集群,是一种由众多空间上接近、专业化分工的企业、机构组成的网络组织。集群创新的方式也就是合作创新,众多企业共担创新风险、共享创新收益,并长期不断地进行创新。集群创新是一个由活性决策结点构成的具有非线性联结机制、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因此也可在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将集群创新理解为集群创新系统,是通过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促进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内部创造、扩散和应用的各种组织、关系与活动的网络化的系统,这一系统具有自组织性、集体学习性和适应性。

产业集群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能够产生创新优势,许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研究。可以把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集体学习。由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处于同一或相关行业,企业要获得的知识技术的相同或相似的,再加上分工合作与社会关系的作用,使得集群内的企业难以通过独立的方式进行创新和学习[4]。第二,知识溢出。企业的空间接近,会使企业间面对面的交流增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会被迅速地扩散、共享,被仿效和改进后,再创造出新的知识。特别是,如果一个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在社会关系中的嵌入性较强[5],那么集群的社会网络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扩散、转移,使得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更为明显。第三,信任机制。集群内的企业容易形成共同的规范和惯例,企业也重视企业声誉,实施机会主义的企业将受到集群企业的集体惩罚,因而集群内滋生出信任机制。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信任减少了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集群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第四,互赖互动。产业集群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因而集群内的企业资源互补性强,相互依赖的程度大,相互交流的频率高。这使得大多数企业有着很强的合作创新的意愿,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创新关系[6]。第五,环境共享。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信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共享大学、研究机构提供的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的研究成果,这是在任何一个地方的单个企业都难以获得的创新环境。

在这些创新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集群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能够促进成员间密切的合作创新活动,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快创新速度,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因而,集群创新战略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内容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UNIDO、OECD等国际机构近几年多次召开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性大会,OECD还出版了《推动创新:集群的方法》、《创新集群:国家创新系统的动力》等报告来研究、推广集群创新战略[7]。波特2002年主持了《集群创新:美国竞争力的区域基础》的课题[8],美国州长联合会也为各州州长指定了《集群发展战略指南》。英国工业与贸易部(DTI)专设集群政策指导小组,制定英国集群政策和报告,设立区域创新基金,每年提供5000万英镑来支持一些地方实施集群创新战略。欧盟各国都非常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欧盟的一份关于集群的课题报告中特别指出: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区域没有产业集群,没有一个市政府不在考虑着集群和创新的政策[9]。

二、资源型城市集群创新的国外经验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无论是意大利西北部的传统产业集群、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是我国浙江、广东等省的集群发展,都已充分证明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和创新能力的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政策方向。然而,以发展产业集群来推动区域创新的战略能否适用于资源型城市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外许多此类城市都已逐步走过了转型的困难期,其中,实施集群创新战略是它们的一大经验,可为我国城市借鉴。

英国威尔士的卡迪夫、斯旺西等城市曾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在18~19世纪,卡迪夫湾是世界最大的原煤外运港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城市伴随着资源枯竭、成本上升等原因而逐步衰退。威尔士地区煤矿就业人数由1921年的27.1万减少到21世纪初期的2万人左右。集群创新是卡迪夫等城市进行振兴的一项重要战略,威尔士政府的威尔士发展局以及各城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在实施这项战略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90年开始,卡迪夫等城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转型方向主要聚焦于汽车与飞机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产业上,重点培育这两大产业的集群。卡迪夫等城市把吸引外资企业当作启动产业集群的杠杆,通过提供优惠的土地与税收政策,给予财政补贴,改善生态和城市环境等方式吸引了众多美国、日本制造企业投资,多年来一直在英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进入90年代末期,卡迪夫等城市开始把政策着力点从基础设施等投资“硬环境”转移到技术转移、技能培训、商业服务等投资“软环境”上,更加注重增强外资企业在本地的嵌入性,兼顾外资企业和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威尔士制定的“区域技术发展计划”中,它们把政府部门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加速外资企业知识技术的外溢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由此,威尔士发展局发起了由威尔士本地制造业的供应商组成的类似于日本的供应商俱乐部的一个“威尔士之源”(Source Wales)项目,以增加本地企业家和外资企业家的交流,推动它们之间的达成长期共同研发、委托生产、采购等合作性活动,构建起本地化强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威尔士发展局也鼓励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使得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加快。还有技术俱乐部、卓越技术中心、“技术支持计划”等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或活动在威尔士也得到广泛地设立或开展[10]。经过近20年的创新发展,现在卡迪夫等城市已经在航空、光学电子、软件等多项高新科技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城市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成为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仍在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企业。

在煤炭采掘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德国鲁尔区长期被称为“德国工业之引擎”,从20世纪60年代起,区内的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等城市和鲁尔区传统的煤炭、钢铁以及机械制造业一起走向了衰落。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产业转型、区域创新和技术发展在多特蒙德等城市大规模展开。在转型的先期阶段,联邦政府一直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进行补助,试图再为这些传统工业注入活力,但这一措施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因此,90年代中期以来,联邦政府逐步减少了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只资助其环保、废厂房利用等项目,增加资助于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且,政策着力点不再侧重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而是创造和加强企业、协会、研究机构、大学、政府等之间的合作网络。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鲁尔区学习了依靠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起来的德国新的工业中心区巴登-符腾堡地区的经验,积极实施了集群创新战略。在鲁尔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明确的产业集群定位,城市之间也初步形成了关联,鲁尔区各城市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参见表1。在推动集群发展的同时,2000年,鲁尔区所在的北莱茵-维斯特伐利亚州政府发起成立了鲁尔项目股份有限公司,旨在推动各城市的技术创新。从主要城市来看,科隆市着重发展了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现代媒体产业,启动了“媒体园区”项目,试图树立“媒体城市科隆”的形象,在市区内集中地建立了几处大型的媒体企业的办公、展示、交易设施,每年举办多个国际性的展览会,设立了10余个媒体行业的协会、俱乐部。经过15年的发展,“媒体园区”项目已完成,科隆的媒体产业已吸纳了5万人的就业,成为科隆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多特蒙德把集群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整合在一起,由市政府发起“多特蒙德项目”并设立专门工作组,在IT、物流、精密机床三个行业中打造产业集群,把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集中在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内,鼓励竞争、购并、合作研发,并在每个行业中都设立了多个行业组织[11]。鲁尔区各城市中行业组织、企业家俱乐部很多,在同一行业中也有多个职能会有交叉的行业组织,这些组织很多是公私合作的形式(也称3P模式),它们加强了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得行业中的企业不仅是一个集群,而且是一个互动的网络,从而促进了创新。

除了卡迪夫、多特蒙德等城市,英国中部的伯明翰、北部的格拉斯哥,法国洛林地区的梅斯、南锡,奥地利的施蒂里亚等也都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创新。

三、集群创新战略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价值

我国当前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正在或即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例如:阜新、大庆、抚顺、辽源等。这些城市“矿竭城衰”,凸现出企业关闭破产、就业矛盾突出、居民生活困难、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政乏力以及沉陷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在一定的空间内集聚了资源采掘业、冶炼、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企业,但这不是产业集群[12],可以算做是由前苏联经济学家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自组织的特征很突出,中小企业在数量和贡献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与交流与形成了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不同之处也即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资源型城市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由国家投资形成的,以国有经济为主;第二,在组织结构上,一个或几个国有大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大而全”,中小企业数目少、活力低;第三,产业链短,仅限于自然资源的物流供应关系,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合作;第四,大多数国有资源型企业是中央或省属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交换活动不多,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封闭性。

因此,资源型城市当前的衰退,可以说,其表面直接的原因是资源枯竭或经营成本上升,而深层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产业组织形式没有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滋生土壤,加上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的作用,导致了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低下。Grabher(1993)在分析鲁尔区时认为,它的衰退是因为煤、钢生产综合体产生了包括功能、认知和制度的三种锁定效应[13]。我国资源型城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资源型企业依赖于本地矿产资源,其他企业又依附于资源型企业提供生产或生活辅助产品与服务,或对矿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因而整个城市被资源产业、资源型企业锁定,沉没成本大,资产专用性强,技术依赖于资源型企业提供或技术开发方向被资源型企业所左右,形成路径依赖而固守老技术,缺乏技术创新动力,这是功能锁定;我国资源型产业为我国计划经济的“堡垒”,市场经济改革步伐最慢,这导致资源型城市普遍缺乏竞争、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地方文化具有保守、迟滞的特点,这是认知锁定;城市治理体制和组织也僵化、落后,市场和企业导向的意识薄弱,政策手段单一、零乱,缺乏必要的政策创新,这是制度锁定。对原有的粗放型资源开采的发展路径的依赖所产生的锁定效应,束缚了本地内生创造力的发挥,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

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已经开始了产业转型的探索。所执行的产业政策方向主要是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原有的资源型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对关闭破产的资源型企业和员工给予资助,以及对环境的治理等。然而,这种政策并没有在根本上使资源型城市具备创新的能力,能够持久、自觉地进行产业转型和发展,亟须通过实施一种新型的发展战略来进行产业转型。“集群创新”正是这样的一项区域发展战略。集群创新战略超越资源型城市已有的局部的、短期的政策,整合城市的创新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工业布局政策,打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通过改善产业组织和工业布局形式来塑造城市良性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使城市获得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复兴。具体来讲,集群创新战略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第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塑造创新组织。创新组织是在区域创新中起关键带动作用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产业集群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主体代表着市场的力量,集群创新必定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创新行为。并且,产业集群的发展意味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会解决大型资源型国有企业创新压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强,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向更高阶的产业或产品进行调整,能够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产业转型的主体。

第二,企业集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合作创新和知识技术的扩散。除了个别大型资源型企业,城市中的其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力都不足,只有通过集聚和专业化分工,促使企业之间共同研发、委托生产、联盟营销,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形成整体的合力。另外,空间的集聚也会使企业间直接或间接交流的机会增多,知识技术,尤其是隐性知识就会加速扩散,推动新的知识的创造。

第三,社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集群创新不仅形成企业分工协作、合作创新的经济网络、创新网络,在它们的背后也会基于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企业家、员工的交流、互动的社会网络,产生信任,增加社会资本,为地方社会秩序稳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集群的发展会使中小企业成为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蓄水池”,也会直接为社会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第四,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在区域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成功的招商引资不仅需要优惠的土地与税收政策,更需要的是形成产业链,能为投资商提供配套。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打造产业链,从而吸引外部投资,而外部企业的加入又会增加该产业集群的实力,由此形成良性发展。

第五,空间布局的集中有利于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产业集群要求资源型城市通盘考虑、优化工业布局,同类企业以工业园区、办公大厦、交易场所等形式进行集中,有利于统一建设基础设施,避免工业布局的散乱差,也便于大面积进行绿化、矿物污染处理、土地复垦等。

四、资源型城市集群创新的战略方向与途径

当前在一些资源型城市中已经自发形成了诸多产业集群或集群的雏形,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步认识到了集群创新的重要性,开始规划地方产业的集群式创新发展。例如:被誉为世界“稀土之都”的包头市,依托稀土高科股份公司、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3家科研院所,已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新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产业集群。对包头这样的资源未枯竭的城市可以发展依托资源的接续产业的产业集群,而对于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则主要是发展替代产业的产业集群。如:阜新的玛瑙工艺品加工形成了以十家子镇为中心的聚集地,在全国占有5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从业人员3万人,吸纳了大量的阜新矿业集团的下岗失业职工;辽源市也形成了全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袜业生产地区。这些集群的情况参见表2。总体来讲,现有的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创新发展仅处在萌芽阶段,创新能力较低,表现在:集群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高,缺乏实力强的大企业;产业链短、分工协作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的创新性集群发展远远落后;地方政府也没有充分意识到集群创新的重要性,没有自觉地以集群创新为导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因而,集群创新战略非常值得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与企业给予重视,在产业转型中积极实施集群创新战略,推动创新性集群的发展。

注:以上数据皆为2005年底数据;阜蒙玛瑙集群的企业数目中包含个体工商户数目。

资源型城市应从产业转型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来重视集群创新,把发展产业集群、推动集群创新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着力点,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判析与集群发展较快的浙江、广东等省存在的差距,推动先前以自然资源或资本为核心进行集聚的老工业基地,向以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资源型城市集群创新的战略方向应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在产业结构方面,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使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

第二,在产业组织方面,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企业间分工协作水平,加强合作性研发、生产,奖励企业间合作网络。

第三,在产业竞争力方面,挖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创业、创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塑造产业竞争力。

第四,在产业布局方面,以工业园区、办公大厦、交易与展示场所为载体,促进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的地理集中,形成空间集聚。

第五,在产业政策方面,避免城市内各区域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和超越以往的区域或部门的产业政策,通盘规划,实施以推进集群创新为导向的产业政策体系。

总之,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创新战略是要突破资源型城市固有的锁定效应,全面的、长期的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突破的方向与主要方法参见表3。

我国资源型城市如何实施集群创新战略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国资源型城市应借鉴卡迪夫、多特蒙德等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经验,采取以下途径推动集群创新:

第一,着重培植区域的合作创新网络。产业集群实质是合作创新的网络组织[14],创新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的质量是集群创新的关键因素。(1)发挥政府的网络化作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网络不应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层级制结构,政府宜充当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的节点的角色,学习威尔士政府,在技术与产品供求双方之间,在外地企业和本地企业之间起到牵线搭桥的网络化作用。(2)促进中介组织形成并完善。中介组织在实现集群的自组织、弱化企业间的强连接方面比政府更具有优势,政府应积极推动社会自觉形成各种协会、俱乐部、交流中心等中介组织,并在经费、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也可采用“公私合作”模式。(3)构建起社会网络。创新网络是由分工协作编织的经济网络与由人际关系编织的社会网络共同促成的。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主体需善于利用“五缘”关系,并通过举办沙龙、联谊会、论坛等形式扩宽社会网络,增加弱连接[15];并塑造诚信的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资本积累。(4)促进核心企业在技术转移与扩散、合作创新方面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也增强大型资源型国有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5)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加强外资企业在本地的嵌入性,促进本地企业与它们配套合作。

第二,增强集体学习机制,建设学习型区域。学习能力是创新实现的基础,集体学习机制是集群创新的灵魂。作为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是一个集体行为的结果,它所产生的共同规范、准则与信任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信息、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从而促进创新。学习型区域是指一个区域要通过有效的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区域学习,提高参与区域创新活动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从而具有区域创新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16]。资源型城市要改变衰退的趋势,需要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企业间合作、互动的程度,充分发挥大学、研究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动学习、传播知识方面的推动和中介的作用,营造一种交互学习、和谐共赢的氛围,从而增强区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第三,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都聚焦于特定的产业,该产业很可能就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因而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的产业定位至关重要。资源型城市发展产业集群时,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产业可供选择:矿产资源冶炼、深加工产业,其他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资源未枯竭的城市可以像包头的稀土集群一样,发展矿产资源冶炼、深加工的集群,这实际上是发展接续产业。对于资源枯竭的城市则宜侧重发展替代产业,发展机械制造、纺织等传统产业的集群,由于资源型城市往往都有许多配套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和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纺织企业,这些企业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此类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另外,部分资源型城市也宜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体行业的定位还需要每个城市需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其他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状况、区位条件,以及行业的需求和竞争状况,综合考虑优劣势之后来确定。产业定位确定之后,政府需要对全市的集群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避免重复建设。

第四,形成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是一种无明确边界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分工特点的工业园区才是产业集群。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应相互促进发展。首先,资源型城市需利用产业集群的模式改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业集群可能的区域,明确产业定位,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将每个工业园区打造成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尤其是,要注重园区内产业链的打造、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这是比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政策更能形成园区竞争优势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工业园区提升现有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已有的一些自发形成的集群或其萌芽,需在政府推动下,建设工业园区以弥补集群在硬件设施建设、吸引外资、规划布局、整体形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也需注意,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档次宜随着产业集群发展而逐步提高,要防止拔苗助长的现象,即有形的工业园区建成了,硬件设施上去了,却成本费用升高,影响了集群的创新发展。

此外,还需为集群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须尽快形成良好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国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集群创新提供扶持。并且,需加快资源型国有企业改革,扩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教育等状况,这些也都是资源型城市在集群创新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标签:;  ;  ;  ;  

资源型城市集群创新与战略定位_产业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