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的成就问题与发展构想_股票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的成就问题与发展构想_股票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成绩问题及发展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证券市场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成绩

1.基本确定了“企业股份化,股份证券化,证券市场化”的改革思路,这是证券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一条给企业放权松绑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样一条轨迹展开的。其中,股份制经济的突破是一个质的飞跃。其内涵包括:(1)股份制。股票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判断是否是社会主义只能以“公有制是否为主体”作为标准;(2)股份制和证券市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筹集资金,分散风险,改变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3)股份制有利于形成新的国有资产增值机制。从实际情况看,股份制改造以后,国家和企业的得益最大,国有资产增值加快,国家利益受到保护。据对5家股份制公司(发展、金田、万科、达声、通海)所作的重点调查,股份制改造后一年与前一年相比,产值增长100%,实现利润增长215%,上交税金增长253%,净资产增长87%,国有资产平均增长155%,职工月平均收入增长63%。

理论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股份制经济的发展。1991年,全国仅有100家股份公司,到1993年底,全国共有4000家股份制公司。股份制的推行直接带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

2.证券市场自身建设发展迅速。我国证券市场短短几年,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

(1)形成了一体为主、多体为辅的管理体制。一体是指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证券委)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两会于1992年底成立,在1993年开始登上中国证券舞台,并日益发挥作用。两会承担对证券市场的规划、立法与监督,居证券市场管理的主导地位。债券的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定向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批权在体改委;股票的派生产品——基金和期货分在人民银行和两会管理。在此情况下,一方面“二会”要积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国家计委、体改委、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中央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继续发挥相应的证券管理职能。多数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证券管理部门,参与指导当地企业股份制的改造、公开发行股票试点的初审及股票公开发行的组织工作。所有这些对目前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今年开始的全国范围扩大股票公开发行试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细致化的法规体系。1992年,国家体改委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及十多个配套文件,在当时起到了规范企业股份化改造的积极作用。1993年,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新的法规与之相适应,新的法规陆续登台,其特点是越来越系统化,也越来越细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它是目前规范我国股票市场的最重要的一部行政法规,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管理体制——证券委作为全国证券市场的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监督管理执行机构,依法对证券发行与交易的具体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该条例还对股票的发行、交易、上市公司的收购,股票的使用、清算、过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调查和处罚都作了详细的规定。除此条例外,先后出台的法规还有《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试行)》。此外,证监会还会同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司法部、国家审计署分别制定了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机构、律师及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的资格确认的规定。所有这些法规的出台,说明我国的证券法规体系已在逐步建立起来,并走向规范化。

(3)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交易格局。深沪两个交易所及北京两个法人股流通试点组成交易主体。另外,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十多个证券交易中心。这既包括早已生存的沈阳、武汉、天津、海南证券中心,也包括后来兴起的福建、广州的证券交易中心。这些交易中心大多以国债、基金、受益债券等为主要交易品种。这些大大小小的交易中心遍布全国,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组成部分。

3.企业纷纷把眼光移向直接融资市场。

各企业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股份制改造,转换机制,力争上市,为证券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流通证券和选择品种。截至1993年底,上交所上市公司达107家,A股101只,总市值为2195亿元,B股22只,总市值为128亿元;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为77家,A股76只,总市值1324亿元,B股19只,总市值为40亿港元。

4.人们的投资意识进一步增强,股民队伍迅速扩大。

股票、债券作为城乡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投资的金融商品,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青睐,“炒股”成为广大公众的热门话题,股民的队伍在迅速扩大。

二、存在问题

问题之一:政策波动往往引发股市的动荡。

证券市场的市场性很强,计划方法下的直接管理必然导致市场的动荡。这种痛苦的经历充满了已有的证券市场发展史。兹举两例说明。其一,1990年下半年深圳股市暴涨风潮。1990年上半年,深市股价上升速度比较平缓,当时,大多数打算参与股市者都抱着投资动机,等待新股上市后认购。6月中旬,国家体改委决定“向社会发行股票的股份制改革”“不再辅新点”,这使得股票出现短缺,而且日趋严重,导致股价暴涨,以后,新股不许上市,老股不准增扩,公股不让吐出平抑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股价扶摇直上。这种由于政策的突然变动而直接导致证券市场的波动无疑是对证券市场健康发育成长的一大损害。其二,1993年实行对股票规模的额度计划的管理方法。为了充分发挥股份制对转换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作用,为了鼓励各地推动更多的较大型的属基础产业的企业转制,1993年4月份推出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对股份公司的股本作了多方面的要求。所有的规定本意都是良好的,包括对能源、交通类企业的产业鼓励政策。但最后的问题是“规模控制”。1993年公开发行股票的额度为50亿元人民币。但经过省区分割后,各地方自己手里拿到的那一小块要按条例的要求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已变得难以进行。由于分到的份额有限,要求搞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又多,很难选择大型企业,特别是产业政策所鼓励的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所分份额更难以保证这类企业在方方面面都适应法规的要求。可以说这是计划管理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但在目前法规还不完善,监管体制尚未强有力,社会公众和企业对股票旷日热衷的情况下,没有计划的市场将是混乱不堪的,甚至会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之二:证券市场的建设与规范证券市场的要求仍相去较远。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我国证券市场管理的基本格局是一体为主、多体为辅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股票、债券、股份公司试点、基金、期货分别由证券委(证监委)、人民银行,体改委、人行管理。这样,我国证券市场管理仍呈现出多头性特征,再加上证券市场涉及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诸如税收、国有资产管理、财会、外贸、外管、工商、监察、公安等部门,这都使得证券市场管理更加复杂化。多头性的市场管理容易造成证券市场的分割状态与低效性。在证券市场发育初期,往往会加剧其混乱状态。

(2)与中央设立的证券管理机构相适应,各省均成立了自己的证券管理机构,这种机构设置的条块模式又给证券市场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地方性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各地上市“盘子”中的份额争夺战和证券交易所的争办战中。

(3)近一段时间,国家推出了较多的证券市场方面的法规,但这些法规大多为临时性的法规,诸如《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正式法规尚未出台。

(4)证券市场建设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市场配套服务落后上。例如证券评级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种种原因,其设立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因而证券评级、上市公司的验资与会计报表的审核签证流于形式,可信度不高。

问题之三: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利用上市机会,捞取巨大效益。上市公司一味追求上市时的“创业利润”并躺在“创业利润”上,在低素质经营水准上徘徊,这无疑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问题之四:投资者的范围狭窄且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培养一大批理性的投资者对一个初生的证券市场有着极重大的意义。我们看到,在我国股民队伍迅速扩大的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投资者以“短线客”居多,而且风险意识不够。股民开始往往有较高的入市热情,然而几番轮回,本钱赔进不少,然后斩仓而逃。特别是去年底至今的大熊市中,“短线客”及长线投资者大都损失惨重,饱受痛苦后挥泪斩仓者不可胜数;第二,投资者来源结构单一。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绝大部分是居民个人。法人、机构等入市均有很多限制,这一点与国外成熟股市中机构持股占绝大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几个关系问题

之一:公有股(法人股、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目前,持国有股不宜上市流通的观点的人主要有二种顾虑,一是担心公有股一旦上市流通,就会流入社会公众手中,从而丧失了公有制性质,进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担心公有股一旦上市流通,会给股市以“崩盘”式打击。我们认为,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首先,公有制上市流通将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上,而公有制为主体并不要求体现在每一经济实体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正确含义是指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体地位。那么,公有股上市流通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看到,企业股份化改造后,国家和企业可从发行股票及上市交易中获得巨大收益;一是通过溢价实现资产增值;二是在高价位时抛出公股,从市场上收购回比股本高出数倍的股金,用于高技术、高效益和基础行业。这样,既增加了国有资产存量,又调整了产业结构,国家股份在整个经济成份中仍会占绝对比重,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会由公股上市而改变。至于第二种想法,我们认为,公有股上市流通问题已成为股市稳定发展的一块心病。股市要稳定发展,必须将其解决,早解决比晚解决好。至于公有股上市给股市造成压力,则可采用纳入规模,逐渐上市,并同时扩大投资者范围,以扩大需求容量的思路来解决。

之二,计划管理与市场管理问题。

如前所述,证券市场的市场功能很强,过多的人为干预会导致股市动荡。这种痛苦的经历充满了我国已有的证券市场发展史。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实行计划管理体制下的管理方法就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选择。在股市供求失衡,供给缺乏的背景下发生的股价暴涨的情况,是要用计划的习惯实行严厉的股价“涨停极”来控制还是运用市场管理的思路扩大供给来调节呢?显然后者是治本之道。当今中国股市已呈现供过于求局面,市场加速扩容,失血过多,然而国家仍规定55亿的新股上市,这显示出计划管理的僵化性。看来是该我们改变思想、换脑筋的时候了。由计划管理向市场管理转变是必然趋势。然而,现实的难点在于,在目前我国证券法规尚不完善,监管体制尚不强健有力,社会公众及企业对股票旷日热衷的情况下,没有计划的市场是混乱不堪,也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一下子放弃计划管理的方法是不现实的。今后计划管理走向应是逐步减少直接干预,以宏观调控、指导为主,把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同中国改革的目标结合起来。

之三:股市国际化问题。

股市国际化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外资入市,A、B股合一问题。利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是我们发展股市的初衷之一。我们看到,证券市场是当今世界游资活动的重要场所,各国通过开放证券市场以吸引外资显得十分普遍和有效。股市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也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对股市国际化持观望态度的人担心,一旦外资入市,会造成股市混乱。这种因害怕外资带来股市动荡而避而远之的做法自然有失偏颇,正确的作法应是积极做好配套工作,为外资入市作好准备。

四、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

展望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我们是充满信心的。虽然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但只要我们对这些问题及其连带因素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的分析,加强整体部署,切实落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中国证券市场将继续沿着前进的道路健康、蓬勃发展。

1.以增强证券市场的市场性为方向,逐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适应证券市场的市场性要求,政府应着力于以直接的计划管理方法转向以完善的证券法规,健全的监督体制为中心的宏观调控为主。目前重点是逐步把政府对股票债券的发行、股份公司的设立等管理权让渡给专门的证券组织机构,把一级市场的“规模额度”计划亦转为市场决定的原则。

2.以规范化、法规化为标准,加强证券市场的自身建设。证券市场的建设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规范化和法规化应是其基本标准和努力方向。(1)由一体为主,多体为辅的管理体制过渡为一元化管理体制,彻底改变市场管理的多头性和地方主义对证券市场的不良影响。(2)加速推出《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以结束证券市场无正规法规的状况,并以此为契机,推进证券法规的成熟性、完善性。这一点将在以后的证券市场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注重上市公司的质量建设。躺在股民身上,不思进取,只能在低盈利水平上徘徊的公司对股市的繁荣无疑是一大损害。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应注意:(1)建立一套高效廉洁的企业监控体系,认真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迫使其摆正企业与股票的关系。(2)以鼓励“收购”的态度,使低素质经营的上市公司被高素质经营的公司收购,以促进上市公司自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由此形成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4.进一步拓展投资者的来源渠道,并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困扰当前证券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供过于求,仅仅着力于限制股票上市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真正的解决办法应是在市场扩容的同时,积极扩大投资者队伍,提高投资者素质以构建需求扩容机制。(1)发展投资基金,鼓励机构入市;(2)落实法人财产权,允许国有企业参与股市交易;(3)实行有价证券抵押业务,增加股市资金供给;(4)允许商业性金融机构用部分自有资金从事证券交易;(5)改变党政干部不能参加股市交易的政策,除部分领导干部和与证券市场关系密切的干部外,其他干部参与股市活动不受限制。(6)应允许外国投资者参加A股交易,以吸引外资入市;(7)建立全国清算中心,加快股市资金周转。

标签:;  ;  ;  ;  ;  ;  

中国证券市场的成就问题与发展构想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