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及其现代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心理学论文,本土论文,启示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涉及到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曾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按照科学心理学来衡量,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心理学,只有一些心理学思想;按照科学心理学来衡量,心理学史应该是科学史,有关心理的具有明显科学性的思想才应该算是心理学思想。〔1〕这种观点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在研究中仅在于按西方实证心理学的框架来切割和筛淘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仅在于为引入的西方实证心理学提供某些中国经典的例证和中国历史的说明。
我曾明确地表示过不赞同这种观点〔2〕。我认为,必须放弃西方实证心理学的参考构架。这样才能够看到,尽管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并没有生长出实证科学的心理学,但中国也有自己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与西方实证的心理学传统一样,也具备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解释人类心理的理论和干预人类心理的手段。当然,二者之间探索的内容有所不同,研究的方式也大相径庭。
那么,作为根源于本土文化的独立和系统的心理学探索,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便有着自己的探索内容和研究方式,而其探索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又是一致的。我认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和突出贡献,在于给出了揭示人的心灵性质和活动,以及提升人的心灵修养和境界的内省方式。
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传统是建立在物理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物理主义的世界观把科学探索的世界看作是由物理事实所构成的,世界相对于人而言是异己的世界,但人可以通过外观和外求来认识和把握世界。这种科学传统也波及到了西方现代心理学之中。西方主流心理学把人等观于其他的自然物,把人的心理等观于物理,并通过外观和外求来认识和把握人的心理。
中国古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则与此不同。这一传统并非把世界看作对人来说异己的世界。而是看作与人的心灵内在相通的和一体化的。那么,人就无需通过外观和外求来认识和把握世界,而是通过内观和内求来体认和呈显世界的根本。这强调了人的心灵的自觉或觉悟的性质和活动。这种文化传统也体现在本土的心理学中。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不是通过外观和外求来认识和把握人的心理,而是强调心灵的内观和内求,从而通过心灵的自觉和内在的超越来引导个体的心灵活动,提升个体心灵的境界,以体认终极本体,获取人生幸福。因此,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注重的是意识的训练、内心的修养、心灵的觉悟。
一、内省的方式
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对内省有不同的理解和对待。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对待,使人们很难看清内省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和前途,导致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内省的褒贬不一和长期争执。因此,澄清这些理解和对待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一种理解是把内省等同于自我观察。在心理学的方法中,可以分离出一类方法叫观察法。而在观察法中又可以区别为客观观察和主观观察(也称为自我观察)。内省也就是主观观察或自我观察,是人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的直接了解和陈述。这种分法表面看起来很明确,实际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无论是客观观察和自我观察都同样属于观察,都可以按观察来对待。然而,从客观观察的角度,观察是指观察者对所观察的对象的感官印证或把握。所谓自我观察则超出了这个含义。一方面,观察者可有对自身心理行为的感官印证和把握;另一方面,人又可以有心灵的自觉活动,这并非是通过感官的印证和把握。例如,人内心的观念活动是人自己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心灵的自觉活动印证和把握到。这与客观观察意义上的观察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把内省等同于自我观察,实际上混同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其次,一种理解是把内省等同于自我意识。这样的理解在于肯定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的属性,而意识也能够以自身为对象。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觉知自己内心的感觉、感情、意愿、意向等等。这种理解也同样存在着问题。关键在于,只要把内省等同于自我意识,那么把内省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要建筑在划分客我和主我的基础之上。客我是被主我觉知和把握的对象,是被知和被动的,主我则是觉知和把握客我的发出者,是主知和主动的,但却在研究的视野之外。主我可以有后退的活动,把自己放入客我,但仍有发出这一活动的主我脱离出被觉察的心理活动。应该指出的问题是:主我分离出去之后,客我是否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原貌;由隐藏着的主我提供的研究内容,是否就是可以公开认证的研究资料。答案不可能是肯定的。
再次,还有一种理解是把内省看作是人心灵的存在和活动方式。立足于人的心灵具有的自觉性质,依据于人的心灵的自觉活动,能够将内省确定为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这样的研究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心灵的自我呈现、自我引导、自我扩展、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那么,内省就不是心灵把自己的一部分分离出去作为对象,然后通过内省予以了解和描述。内省是心灵直接针对自身的活动,心灵本身仍然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它通过内省来把握、扩展和提升自身。这种对内省的理解,是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理解。
在涉及了把内省作为研究方式的三种不同的理解之后,还必须更进一步地探讨,西方的心理学传统也是同样采取过内省的方法,那么中国的心理学传统的内省方式与之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西方的心理学传统采纳内省的方法,是以分离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或是以分离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为特征的。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则没有这样的区分,而是强调一体化的心灵自觉活动,或者说是一体化的心灵内省方式。
西方科学心理学采取过实验内省的研究方法、言语报告的研究方法。但是,仔细地追究却可以发现,实验内省法中的内省,言语报告中的报告,都不是研究者采取的研究方式,而是被研究者呈现自己的意识经验或内心过程的手段。作为研究者来说,被研究者的内省提供的仍然是其客观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或者说研究者仍然是通过客观观察和实验来获取和分析被试的资料。当研究者的客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是合理的,无论被研究者是通过行为还是通过内省来呈现其心理,只要适合于观察和实验就足够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放弃内省,是因其无法为观察和实验提供有效的资料。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则没有区分出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或者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内省的方式来得以进行。它就是心灵的内在超越活动,使本心得以呈现,境界得以提升,心灵得以丰满。在这里,没有旁观的、中立的、客观的、冷漠的研究者,而只有超越自我、大公无私、心灵丰满的人格典范。在这里,没有与己无关、自行演变的研究对象,而只有心灵自觉、体悟人生的成长历程。
在涉及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分离性和一体性的问题之后,还必须更进一步地探讨有关心灵的基本的理论设定。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设定,在于人的心、性、命、天的内在贯通为一。这使人的心灵活动朝向于如何内在地扩充自己,提升心灵的境界,使一己之心扩展为天地之心。这就决定了一种特有的心理学传统。
西方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心理学也曾设定了心灵的实体,以此来演绎和推论心灵的性质和活动。由于事先把心灵分离出去作为观照的对象,因而建立的仅仅是概念化的思辨体系,这种思辨体系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无法确证有关对象的理论解说是否说的就是对象,这是缺乏实证方法的问题。二是无法按照有关对象的理论解说来控制和改变对象,这是缺乏技术手段的问题。西方实证心理学诞生之后,便彻底放弃了形而上学的思辨,而开辟了描述对象的实证方法和干预对象的技术手段。
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则并没有把心灵分离出去作为观照的对象。因此,尽管它设定了心灵的本体,但也给出了心灵本体呈显自身或者个体体认本心的进路。那么,一方面,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修养,把西方实证心理学所抛弃的超验的存在和所探索的经验的存在,变成了一个活的整体。与西方实证心理学外观人的心理不同,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给出了内求超越的心灵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修养,把西方实证心理学所分割的个体存在和超个体的存在连通在了一起。与西方实证心理学重视个体有所不同,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给出了个体与世界相合谐的心理生活道路。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根本之处,在于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去觉解生存的意义,去体认更高的存在,去成就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道家和佛家均认为,心灵与天道是内在贯通的。那么,心灵对天道的把握就不是外求而是内求。内求就是觉解、呈显、体认本心、本性、天命、天道。这也即儒家所说的“下学上达”,道家所说的“照之于天”,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实际上,心灵与天道的内在贯通是潜在的,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因此,存在着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之分。
在涉及了有关心灵的基本理论设定,还必须更进一步探讨内省的性质。西方的心理学传统所运用的内省属狭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仅关乎到觉知和了解心灵的活动。中国的心理学传统所运用的内省则属生存论和心性论,其关乎到生存的意义和心灵的境界。
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论及内省,在于体认本心或内求道体。有关这种内省方式的提法则有很多,像返身内求、反求诸己、尽心、体道、明心、觉悟、顿悟、豁然有觉、豁然贯通等等。这种内省方式不是要获取有关心灵的知识,而是要印证生存的道理,体悟人生的境界。这强调的是心灵自悟的直觉,也即心灵的自我觉解和心灵的自我呈现。这强调的是“以内乐外”的体验,也即非外物引动的情感,而是体道的至乐体验。这强调的是“正心诚意”的志向,也即非物欲和私心,而是崇高的精神志向。〔3〕
例如,儒家的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和知天”。“尽心”涉及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本心的自觉,称作“思”,二是心性的修养,称作“养”。〔4〕心的作用是思,也即内省反思,求其内心的善性。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5〕思则得之,就是呈显人心中的善性。然而,人的本心则易受物欲和习性的蒙蔽,这就要进行心性的修养,也即根本转变人的气质习性。显然,孟子的“尽心”便体现了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的特有内省方式。
在涉及了有关内省的性质之后,还必须更进一步探讨内省方式的特征。中国本上传统心理学提供的内省方式是极其独特的,这表现在了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这种内省方式与其理论阐释是一体的。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对人类心灵的理论阐释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而且也是心灵的活动方向和活动方式。那么,掌握了这样的理论,便引导了内省的超越活动。这是一种生活的道理,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因此,中国的心理学传统给出的理论,只能通过内省才能得以体悟印证,只能通过内省才能得以贯彻实行。
其次,这种内省方式与干预手段是一体的。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正是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这种对人的心理的干预不是外在强加给人的,而是人的内在成长历程。这给了人以心灵的自主权,使之通过内省活动来塑造自已的生命历程,觉解自己的生命意义。
总之,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提供的内省方式,就是心灵的存在和活动方式。那么,了解、说明、干预的方法、理论、手段都融合在了这种内省方式中。它提供了心灵把握自身活动的性质和过程的方法,提供了心灵引导自身活动方向和内容的理论,提供了心灵提高自身活动的境界和丰满程度的手段。
二、现代的启示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是独特的。它采用的方法不是外观对象的客观方法,而是心灵自觉活动的呈现。它得出的理论不是纯粹思辨的概念体系,而是心灵体悟印证的生活道理。它实施的干预不是外在强加给心灵的,而是心灵的自我扩充和提升。那么,这种独特的内省方式有什么重要的现代启示性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首先,尽管我们将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称之为“传统的”,或者将其看作是“古代的”心理学,但是并不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它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和收藏的古董。这里所说的”古代的”或“传统的”:是指它早就产生出来了,并且是一种古老的或传统的形态。但它并没有消亡,而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一直延续了下来,并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民俗文化之中。即使是在近代,中国引入了西方现代科学心理学之后,这一“古代的”或“传统的”心理学也没有被终结、被替代、被抛弃,而是依然存有其影响力。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古老的”或“传统的”心理学,还没有被合理地揭示出来。
其次,尽管我们把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称之为“古老的”或“传统的”,但这也并不是说,就应该把它看作或当作前科学、非科学、甚至是伪科学的东西而加以放弃或抛弃。没有疑问,如果按照西方实证科学的心理学来衡量,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显然不属于科学的行列,它至多不过仅有某种萌芽形态的科学思想。但是,如果我们放弃这种参考构架,我们便会看到,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也是一种具有某种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学。它以其特有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而进入了中国人的心理生活。中国的现代心理学是从西方引入的,这种西式的心理学建立了一个围墙,这个围墙阻挡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渗入。那么,心理学本土化的努力也在于打破这个围墙,还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以应有的地位。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的现代启示性可以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这种内省方式可以达到对人的心灵的普遍性的了解和把握。西方实证科学的心理学通常回避和排斥内省,关键在于内省的主观性和私有化的特点。内省的主观性常常是与虚假性或不真实性相联系的。内省的私有化常常是与个别性或非普遍性相联系的。
西方实证心理学的传统把人的心理看作是客观性的存在,而认为对人的心理的科学研究就是感官经验的实证。然而,这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涵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由于人的心灵自觉的性质,人的心理还是主观性的存在,而对它的研究还可以是内省经验的体证。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客观性存在和主观性存在的真实性问题;二是感官经验和内省经验的普遍性问题。前者涉及到心灵的性质,后者涉及到科学的性质。心灵的性质在于它是真实性的存在,而不在于它是客观性的还是主观性的存在。科学的性质在于达到经验的普遍性,而不在于它是感官经验的还是内省经验的普遍性。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则给出了通过内省而达于普遍性的途径。如果仅仅把内省看作是个体觉知和体察内心活动的方法,那内省就无法消除其私有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把内省看作是心灵自我超越的生活道路,那就有助于达到内省经验的普遍性。因为,无论哪一个体,只要按照这种内省方式,就可以实现一种普遍共有的结果。这无疑会引导心理学的研究走向另一种不同的路径。
其次,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可以达到心理学探索的知识与价值的统一。西方实证科学的心理学通常回避和排斥价值,以保证心理学知识的客观和价值中立的性质。实证心理学分离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强调对人的心理进行客观的考察,也即坚持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这是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具有的一种思想倾向。知识与价值的分野,以及给知识带上了力量的王冠,也许大大强化了人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和征服,但也造成了物理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割裂和疏远。当这种探索和征服扩展及属人世界时,知识更彻底脱离了人,并凌驾于人了。实证心理学在关涉到人的心理时,由于回避和排斥价值,而有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难以深入探索被研究者的价值取向问题,二是难以给出合适的和有益的价值导向。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则强调心理学探索的主客一体性,立足于心灵的自觉活动,给出了心灵的内在发展道路。这本身就内含着价值取向,提供的是价值追求和实现的道理和途径。显然,这没有分离知识和价值,而是将其合为一体。心灵的自觉活动、心灵的自我超越、心灵的自我提升,这都是关涉价值的探索。这不仅涉及到每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追求,也涉及到心理学可提供的价值导向。
最后,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也可以达到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结合。西方实证科学的心理学通常与日常生活存有距离,而坚持心理学纯粹学术的性质,它是通过实证方法来探求人的心理,通过技术手段来干预人的心理。也就是说,实证科学的心理学不能直接进入人的日常生活。人要想科学地了解、说明、干预人的心理世界,他必须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接受心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训练。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则使心理学很自然地成为生活中的心理学。它没有分离出研究者,也没有分离出一个纯粹的学术领域,而是提供了生活和人格的典范,提供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生活道路。这是一种“日常人性的心理学”〔6〕。可以说,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是把“实验室”放在了人的心中,是把心理学引入了日常生活。
总之,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既是中国人日常心理生活的方式,也是中国本土的思想家探索人的心灵活动的方式。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传统,给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那么,延续这一传统,挖掘这一资源,开拓新的道路,就是中国心理学家的一个使命。
注释:
〔1〕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葛鲁嘉:“中西心理学的文化蕴含”,载《长白论丛》,1994年第2期,《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载《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
〔4〕陈庆坤(主编):《中国哲学史通》,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孟子·告子上》。
〔6〕Murphy,G,& Murphy.L:<Asian Psychology>.New York:Basic Books.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