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语言理解规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语言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是把书面语言在头脑中加工消化进而获取有关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阅读指导的关键,就是要把阅读过程如何操作的方法教给学生,并且训练他们形成技能。为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得遵循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来设计阅读指导的正确流程,循此使学生真正经历和认识阅读理解的基本过程,掌握有关如何把书面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的一系列必备的心智技能。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课文基本上都是描(写)叙(述)性的简单记叙文和以描写为主要手法的较为浅显的文艺作品。培养学生对描叙性语言材料的良好理解能力,也就为理解抒情、议论、说明性文章和较为复杂的文艺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对于描叙性记叙文和以描叙为主要手法的文艺作品,作者总是力求用包蕴丰富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情感态度。所以作品中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同时浸润着作者强烈的情感。阅读理解就是要从语言文字这一阅读者唯一能直接接触的外部凭借入手,达到对有关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评价、情感的领会。
一、感知语言
语词是阅读材料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阅读过程首先要作的活动只能是接触语言,通过视觉感知字词的图形特征及其组合方式,继而借助自身的语言背景和日常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唤起相关的意义或表象,从而获得课文内容中一个句子,一个语段的最初的、直接和简单的意义,最终完成对全文的外在观察和认识。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形成对课文粗浅的、整体大意的初步把握。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效率,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指导,1.从背景、作者的介绍入手,扫清感知障碍,对于离学生生活年代相距较远的作品,作品背景和作者的介绍是必需的。这能扫清阅读感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也可以为下面的形象再造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这项工作也可在教学前布置学生自己去做,逐步培养翻检、资料的习惯,2.从题目入手,确定感知的“焦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可以寻找、确定阅读感知的趣点、疑点、重点,使得学生的感知带有强烈的目的性、选择性,把注意力稳定地引向主要目标。3.从文章类别入手,确定感知任务。我们往往把小语课文中描叙类文章简单分成叙事、记人、写景三类;同一类型的文章有基本相同的感知任务,对叙事文就该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记人的文章也要叙事,也要弄清以上要素,但对于用多件事来写人的文章,就该梳理出多件事情的大意;对写景文,要能了解描写的主要对象,描写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相互的组合方式。
二、再造形象
语言感知获得的是对文章整体的粗浅的初步认识,而阅读材料中作者的主观意图往往不是浅露直陈的,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阅读者只有在内心进一步准确地浮现(再造)出的形象,才能真切地感受作者反映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为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蕴奠定基础。
为此,在完成对全文的语言感知的基础上,应该对文章重点部分作进一步的加工,借助再造想象,把词、句所对应的表象在头脑中进一步复活,并且综合起来,把一个层次,一个段落的语言在头脑中转换成一幅幅活生生的图景、画面,形成较为完整的鲜明的主观映象,对不能直接再现的事物,要把头脑中的间接经验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融合产生课文中描绘的形象。
为促使形象再造的顺利圆满完成,教师应该:1.储象——指导学生增加表象的储备。形象再造需要以已有的表象为材料,表象储备越丰富,形象再造越容易。所以教师应倡导学生扩大活动领域,适当外出活动、游历,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看点有益的影视,从而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验,丰富知识,增加头脑中的表象储备。2.激活——营造恰当的阅读情景、氛围。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的提取,需要相关机能区的开启,表象的融合再造也需要一定的情感参予;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景的营造,能激发人的大脑较快进入活动的状态,使旧有的表象能迅速地映现活跃起来,积极地参与形象再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在教室一角挂上一张总理像,放上一段低缓的哀乐,再让学生向总理像献上自己制作的小白花。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带着敬仰、悲痛之情较好完成对文章描写的“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等情景的再造。3.雕塑——精细品味重点的语句。语言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能给人以直接的可视外形,所以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多方面地细致刻划,去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再造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事物情状、人物品格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琢磨,准确提取旧有的表象,在头脑作加工改造,多角度多侧面地塑造出与课文语言描述相符的准确生动的内心视象。如《狼牙山五壮士》“引敌上山,痛击敌人”这一段的学习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抓住“沉着”、“狠狠”、“大吼一声”、“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抢一圈儿”、“使出浑身力气”、“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等重点词句,从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方面去进行内心的“雕塑”,才能准确深刻地感受五壮士的鲜明形象。4.完形——进行朗读和外现。形象再造要求学生按照课文描述的规定,把有限的形象特征组织成完整的形象,而“雕塑”侧重于形象特点的准确把握凸现。为帮助学生完成完整的形象构建,促使课文形象的圆满生成,还需学生对现有形象,进行补充、发展,实现课文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感情朗读是达到这一境界的较好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在形象再造时发挥富有个性的内心创造。同时,让学生进行具有个性创造的描述与表演,也是促进学生真切地把握这种完形的有效手段,教师借此也可进行检查反馈。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草塘美景”那部分内容,汇聚着丰富的形态,又具有个性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内心“雕塑”出“大”、“绿”、“动”的草塘形象后,再朗读、描述,学生尽可以构建出具有个性的完整草塘画面——有的侧重绿意,有的侧重光彩,有的补充声响,有的解释绿色层次的形成原因。
三、诱发联想和想象
为诱发、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根据课文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从与课文形象时间和空间的接近上诱发接近联想。2.从与课文形象性质的相似上诱发相似联想。3.从与课文形象相反的特点上诱发对比联想。4.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和移注到课文形象中去,赋予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以人的生命和情感。5.转换角色,让自己充作作品的人物,如文中主人公一样行动、思想。
如在理解《海上日出》中太阳负着重担使劲儿冲破云霞,跳出海面这部分内容时,一位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对语言的形象再造后,再让他们朗读品味,并诱导想一想:“你觉得这红日像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热情高涨,各抒已见:有的说,红日像一个巨人,正渐渐顶翻压在自己头上的磐石,顽强地挺立起来;有的说,这红日像一个不怕劳累重负,顽强攀登的挑山工,一步步终于登上了山颠;有的说,这红日是拼搏的运动员,他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坚持不解,顽强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
虽然学生至此还没达到对巴金爷爷的“红日初升”这一壮丽景象内在意蕴的清晰把握,但合理的联想想象已促使学生认识了初升的朝阳与顶翻磐石的巨人等形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已达到了对这初升的朝阳的内在意蕴的感性把握。
四、探究意蕴
阅读理解的目的是要从所接触的语言文字获得其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而有些内容能从字面直接获得,有些却是蕴含的不能直接感受,不是用语言直接阐述,而是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来传达,所以作品的主题是寄寓于形象之中的,是内蕴的。语言理解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达到对这形象背后内在意蕴的清晰、准确把握。作者主观情思的内蕴性给理解带来了难度,但不是不可以达到的,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品味。
1.抓蕴于内而形诸于外的关键形象特征,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追索。描叙类作品总是通过抓住最能传达写作对象特定意义、情思、品格的外部细节特征的描绘来完成对形象的塑造,传达作者的主观意图、目的,所以,阅读指导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阅读对象蕴于内而形诸于外的关键形象特征为突破口,聚精会神,再作品析,找出外在形象特征与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如由事情的发生,发展探究事情产生的根源和思想意义;由人物外貌去体察人物性格;由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定言行去折射人物的心灵品质;由景物细节去把握景美特征和写作者的审美情趣。
2.由此及彼,把联想、想象过的事物一同进行参照比较,抽象概括。如前近述,阅读理解过程中会有联想、想象活动,这种联想、想象是对课文形象内在特征的感性把握,也是对课文形象内在意蕴的逼近。把联想、想象到的事物一同参照比较,从不同的情状差异引发对根源的追索,对于类同的事物,抽象、概括可以提取出共同的特征,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意义的认识。如对《海上日出》中“朝阳初升”意蕴的理解时,把它与联想到的“顶翻磐石的巨人”“顽强攀登的挑山工”“奋力拼搏的运动员”等形象一同体味归纳,去寻找共同的特征,“生机蓬勃、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意趣就不难获得。
3.组织串连起理性的红线。作者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巧妙完整地表达出来,往往要构思出多个形象的画面。理解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握每个画面后作者的主观情意,还要把每个画面蕴含着的东西连接起来,追寻作者完整的思想脉络,把握文章的总体意义。如《大理石街》主题的理解,只要将作者想象的错觉、艰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艰辛的劳动的情景,精美的产品等形象背后作者的主观情意连缀起来,学生也就会自然达到对“美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一文章主题的明晰体悟。
描叙性文章的理解,从语言感知起步,到达作品内蕴的体味,大致要经历以上四个基本阶段,其间主要凭借表象、联想、想象、情感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心理元素的积极活动,它们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组成因素。我们只有深入其间准确把握这两大能力的基本活动机理,培养和提高这一系列的心智技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