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日常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模糊性是语言自身所固有的属性,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究其语言的模糊性,分析了模糊语义在日常交际和公文写作中的功能以及它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模糊语义;文学价值;作用
模糊性是语言自身所固有的属性之一,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人类语言的模糊性在语音、语义、语法诸方面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语义,模糊性更加突出。波兰语言学家沙夫说过:“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虽说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如果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非常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的限制”,那么语言就无法真实地、生动地反映纷繁多变的客观世界,无法表达人类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就分别讨论模糊语义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的必要性和独特作用。
模糊语义在日常交际中的必要性。首先,在日常交际中,有时使用模糊语义并不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反而用精确表达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或使听话人不好理解。例如,古时媒婆在给人介绍对象描述姑娘的长相时说:“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深深的酒窝,小小的嘴。”其中“大大、弯弯、深深、小小”这些形容词都是模糊的,却也恰当地把一姑娘的长相描述得精致、讨人喜爱。试想,如果用精确的语言把眼睛“大”到什么程度,眉毛“弯”到什么角度,酒窝“深”到几毫米,嘴“小”到几厘米都描述出来,反而美感全无。并且听话者并不需要这样精确的信息,模糊的语言已经满足了交际双方的需要,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要求快而省,为此必须借助于语义模糊的语言,这样就能用“寥寥数语”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例如,你向别人炫耀你的一次旅行:“住的是高档酒店,坐的是豪华游艇,吃的是丰盛晚餐。”“高档、豪华、丰盛”都是语义模糊的词语,没有过多具体的描述,但也成功地传递了你想表达的信息,也使听话者有空间去想象这些模糊概念。
模糊语义的文学价值。文学作品是人类对现实或虚拟事物进行表述,用词语组织而成的实践和认知产物,所以文学作品的写作和赏析必然受到语言的自然属性—语义模糊性的影响。再者,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生活、揭示人类丰富思想和情感的成果,本身就是充满了模糊语言和各种模糊推理的复杂体系。它的生动性、广泛性和风格、神韵都是通过模糊方法获得的,也都是模糊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模糊是修辞中常用的手法,即在文章中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能起到精确所起不到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这样描写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段话中几乎处处是语义模糊的词语,其效果是精确词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另外,诗歌作为人类情感最含蓄和最练达的表达方式,更是依靠模糊语义传递丰富的意义。例如李白诗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这里的“三千丈”用于模糊意义,表示夸张。诗人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表达诗人对白发很长的愁闷和抑郁心情。如果用精确的说法,换成白发长到了几寸几分,诗意就全然消失了。
第二,有些模糊词在一定的环境和上下文中获得某种感情色彩,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原有的模糊意义。如抗战时期所提出的口号“保卫大武汉”中的“大”字,就被赋予了热爱祖国和热爱这个城市的浓厚感情色彩。相反,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称日本人为“小日本”,则带有蔑视等贬义。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往往利用模糊语义来进行高度的艺术概况,从而产生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审美情趣。
模糊语义在公文写作中的功能。模糊语义不仅在日常交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精确性较高的科学论著、公文等政论文体中也不难发现,并具有特殊的功能。第一,模糊语义可以反映公文中涉及到的普遍性问题,使文件在较大范围内发挥效力。例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尤其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上文中的“种种原因”和“相当数量”都是语义模糊的词语,很好地说明了现阶段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第二,模糊语义可以反映事物的动态过程。例如“小康水平”“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本来就是模糊语义,从“小康水平”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又是一个事物发展转变的过程,精确语义是不可能恰当表述的。第三,模糊语义有时反而能够使语义更加周密严谨。例如许多校规上用“任何人不得”怎么样去规定在校生的行为,用“任何”去限制单位或个人,更加周密严谨。
当然,模糊语义如果不能恰当地运用,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假定学校领导给学生发布信息时说:“上午前集合完毕,统一由老师带队。”“上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就会造成执行者行动时间不一致,就无法按要求完成统一调度。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说:“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正确地认识模糊语义,运用模糊语言,有助于更好地交际,能够给文学作品增色添彩;对模糊语义重要性的认识无疑会更有利于语义学,甚至整个语言学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乔.模糊语义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石安石.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J].中国语文,1998(1).
[4]石安石.模糊语义再议—答符达维同志[J].中国语文,1991(5).
[5]符达维.模糊语义问题辨述[J].中国语文,1990(2).
[6]马毅.《模糊语义问题辨述》的辨述[J].现代外语,1992(3).
[7]姚鸿琨.近年来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作者简介:张诚(1991.11-),女,汉族,籍贯:山东枣庄人,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张诚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模糊论文; 语义论文; 语言论文; 都是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语义学论文; 精确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