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中体验论文_魏芳艳

在参与中体验论文_魏芳艳

陕西省彬州市教学研究室 魏芳艳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和有效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字】:参与 体验 活动 发展

【正文】:

杜威曾说:“一盎司经验且胜过一吨理论。”任何理论研究都抵不上亲自实践和体验来得真实和深刻,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深研课标、深挖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看、做、想、说”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平时下乡听课中一些具休教学案例,谈几点成功的做法。

一、开发课程资源,创造动手实践条件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一位教师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课堂上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数学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乐趣。活动如下:

(1)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形模型,用剪刀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沿高剪开,观察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质疑。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还可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如果不是沿高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又会得到什么图形?

(4)得出结论:①当圆柱的底面周长跟高相等时,沿高剪开将得到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既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又是圆柱的高;②如果不沿高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将会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上面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充分经历了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公式理解得深,记忆得牢。

二、创设悬念情境,理解数学理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巧设悬念,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知识的学习,通过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引起学生的疑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回答说:“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进行验证,学生通过检验,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还有的同学发现个位上是其他数字的数有的也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迷惑,新方法是什么呢?这样有效地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中。

三、设置问题情境,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联想,主动反思,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的氛围,将学生置身于数学活动之中,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问题,了解数学问题的背景,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在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初步感知面、棱的特征后,让学生自由选取一些小棒等材料自己设计搭建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同时思考、探讨两个问题:①你们领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②你们是怎样拼搭这个长方体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长方体框架,通过挑选材料、动手搭建、体验搭长方体的过程,使学生多维度地理解并自主建构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使学生在有效操作中,自主归纳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四、创设活动体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因此,课前,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设计好教学预案,用活用好教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不同的水果,用手掂一掂,然后称一称,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来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轻重的含义,意识到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了对“轻重”概念的建立。《统计》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问一问、涂一涂、看一看、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自身经历和体验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认知更完善、更具体。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达到感受、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目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会用数学,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魏芳艳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在参与中体验论文_魏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