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生态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生态防治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态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吴敌,葛宝玉,陈洁,张丽丽[1](2022)在《基于“北斗+遥感”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晚疫病是导致单产较低主要原因,提前监测马铃薯晚疫病诱因和爆发前的防治,可有效减少晚疫病带来的减产损失。基于北斗三号卫星短报文和定位系统和高分遥感卫星、无人机和地面数据的联合处理,构建出对地观测脑(EOB),实现对马铃薯在晚疫病易发生时期生长环境和状态监测。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结合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以及面向多Agent任务的精细调度作业模型,可预先判断出马铃薯可能遭受晚疫病侵害,制定出农机及无人机精细化作业策略,提升马铃薯晚疫病治理能力和绿色农业生产。

刘许辉,张绿红,贾清云,汪小红,滕谦,邱巧玲,李光伟[2](2022)在《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防治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综述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

李华伟,罗文彬,许国春,刘中华,林志坚,许泳清,纪荣昌,邱思鑫,汤浩[3](2022)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福建北部马铃薯晚疫病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毁灭性病害,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残留在土壤中的病原菌会侵染马铃薯植株导致病害的发生。【目的】明确健康马铃薯植株与发病植株的根际土壤细菌结构与多样性。【方法】采集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地的健康植株根际土壤(M2J)和发病植株根际土壤(M2G),对土样中的细菌群落进行基于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的优质序列比健康植株少3.31%(1 747条),OTU少24.58%(1 466个)。在门水平上,健康植株和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发病后植株根际土壤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17.70%,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增加了1.58%,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了6.1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了4.28%,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降低了1.41%,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降低了3.11%。在属水平上,发病植株根际的Rhodanobacter和鞘氨醇单孢菌属(Sphingomonas)相对丰度比健康植株增加了8.63%和3.51%;而Vicinamibacteraceae、norank_f__norank_o__Vicinamibacterales、norank_f__Gemmatimonadaceae、Chujai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低于健康马铃薯植株。【结论】感染马铃薯晚疫病后的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结构和多样性显着低于健康植株,细菌菌落多样性降低,且部分优势细菌门、属类群占比发生改变。

曹娟[4](2021)在《植物免疫诱抗剂(ZNC)对马铃薯防病增产提质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营养丰富,在全世界广泛种植,是世界上重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逐渐显现,种植面积逐年增多。合理施用复合肥可以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化肥投入逐年增加,出现了施用量过大、利用率低等问题。马铃薯病虫害发生与流行逐渐严重化,马铃薯晚疫病为害最为严重,每年因该病减产10~30%,仍以化学防控为主。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食品生产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内生真菌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遍具有环境友好、作物无害、广谱抗病的特点。但其代谢产物在作物生长、免疫以及作物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试验选用了植物免疫诱抗剂智能聪(Zhinengcong,简称ZNC),为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乙醇粗提物。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ZNC对马铃薯促生、增产、提质、抗病的效果,明确其最佳施用量,确定其作用机理,揭示ZNC在马铃薯生长和免疫之间的平衡关系,为ZNC在马铃薯上科学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以下结果:(1)室内灌施ZNC处理提高了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根长,其中,与0ng/ml相比,1 ng/ml ZNC处理30 d株高增加10%,40 d株高增加26.71%,60 d叶面积增加36.76%以及茎粗增加67%,80 d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分别增加了23.36%、89.35%和60.47%。(2)ZNC在低浓度下可以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室内灌施ZNC处理对马铃薯离体叶片和全株晚疫病的发生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是100 ng/ml ZNC。在离体叶片接种晚疫试验中,5 d时,0 ng/ml、1 ng/ml、10 ng/ml和100 ng/ml ZNC处理的马铃薯叶片的平均发病指数分别为95.8、71.8、43.8和34.8;在整株晚疫接菌试验中,7 d时,0ng/ml、1 ng/ml、10 ng/ml和100 ng/ml ZNC处理的马铃薯整株平均病情指数为100、86.2、75.6和68.8。(3)ZNC促进马铃薯叶片ROS积累,提高了抗病性。平板实验确定1000 ng/ml ZNC对晚疫病菌孢子囊的菌丝生长、孢子囊数和萌发率均无影响作用,表明ZNC对晚疫病菌未体现出抑制效果。用DAB和NBT染色法检测过氧化氢和超氧物的产生,并在喷施ZNC处理2h后观察,发现ZNC处理的马铃薯叶片呈深棕色和深蓝色。定量分析后表明,ZNC处理下的染色强度增加了30~100%。(4)ZNC通过增强与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提高植物的新陈代谢来促进植物生长,并通过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途径诱发PTI增强植物抗病性。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室内灌施ZNC增强了IAA和N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触发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5)田间灌施ZNC处理均增加了株高和茎粗,1 ng/ml和10 ng/ml ZNC处理提高了株鲜重、地上干物质、产量、单株重和大中薯率,其中,1 ng/ml ZNC处理促生、增产、提质效果更加显着,提高了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大薯率。而100 ng/ml ZNC处理降低了株鲜重、地上干物质、产量和单株重。这表明ZNC促生增产需要合适的浓度,在田间超低浓度(1 ng/ml)时尤其有效。ZNC处理均能从不同方面提升马铃薯的品质。1ng/ml ZNC可使马铃薯块茎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倍以上,10 ng/ml ZNC可使马铃薯的块茎的还原糖含量提高2倍以上,1 ng/ml、10 ng/ml和100 ng/ml ZNC均可提升马铃薯块茎的淀粉含量。(6)本试验选择了常年有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基地进行了喷施ZNC的田间试验来验证喷施ZNC是否也具有促生抗病的双重功效。试验设计分为6个处理,分别为0ng/ml、10 ng/ml、25 ng/ml、50 ng/ml、100 ng/ml和200 ng/ml ZNC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喷施ZNC可有效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200 ng/ml ZNC效果最显着。综上所述,灌施和喷施较低浓度的ZNC均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ZNC在马铃薯增产、提质、抗病上的效果显着,是一种新型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是一种痕量、高效、低成本的绿色农业投入品,具有良好的农业应用潜力。

李帆[5](2021)在《麦宾草内生真菌抗马铃薯晚疫病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病害引起一系列灾害严重并威胁我国农作物安全,迄今为止马铃薯晚疫病仍是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威胁,其会引起马铃薯产量减少并导致经济损失。微生物源农药因为具有低毒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禾草内生真菌产生多种活性物质,为新型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选取20株麦宾草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这些菌株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发酵,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并测试抗菌活性,并用GC-MS分析活性菌株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20株麦宾草内生真菌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内生真菌菌株1和8的粗浸膏在浓度1000 ppm下表现出显着的抗菌活性,其抑菌率分别为88%和81%(P<0.05)。统计分析表明,内生真菌粗浸膏产量与宿主植物海拔高度呈负相关(r=-0.36,P=0.004),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相对生长速率与宿主植物的海拔高度呈正相关(r=0.2349,P=0.0177)。2.马铃薯晚疫病菌在内生真菌菌株1和8的粗浸膏处理下,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形态不同,前者无影响,后者致使菌丝不规则的褶皱变形弯曲;离体叶片试验下,菌株1和8的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此外,斑马鱼毒性试验中,内生真菌菌株1和8粗浸膏对斑马鱼胚胎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内生真菌菌株1和8的粗浸膏有作为生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潜能。3.运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MCI、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以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内生真菌菌株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强的抑制作用)粗浸膏中共分离到了14个化合物,采用各种波谱并与已知化合物对比鉴定了13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7个甾体,4个脂肪类和2个其他类次生代谢物。将量大的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这些代谢产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与菌株8的粗浸膏相比,显示出弱的抗菌活性,其抑制率均在80%以下,这些化合物在抗菌活性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4.通过水蒸气蒸馏,对内生真菌菌株1和8在培养17天和25天的挥发油分别进行收集,并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内生真菌菌株1和8在培养期间,除了产生常见的烷烃类、酯类以及苯类衍生物外,这两株菌挥发油中均含有萜类化合物,分别是杜松醇、依兰油醇(菌株1)和香叶醇、兰胺醇(菌株8)。利用顶空吸附法,对内生真菌菌株1和8的挥发性代谢产物收集并进行分析;这两株菌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不仅含有烷烃类,还包括萜类化合物,其中菌株1是对伞烃-7-醇、长叶烯及2,6-二甲基-5,7-辛二烯-2-醇,菌株8是对伞烃-7-醇、长叶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α-蒎烯及环氧石竹烯。

闫浩浩[6](2021)在《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逐渐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高度流行且危害严重,能侵染马铃薯全株,引起茎叶腐烂,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化学药剂防治仍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但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易污染环境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对环境和人类安全。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易分离培养,对人畜无毒无害,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将其应用于生物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利用生防菌与化学药剂协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还少有报道。本研究从健康番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对多种细菌、真菌和卵菌病原物均有很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SDTB038。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和生化指标及分子生物学等分析结果,将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velezensis)。该菌株可以分泌对致病疫霉具有拮抗效果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疫霉的侵染,具有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探讨了化学药剂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协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为开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剂提供了新思路,为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开发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主要筛选到了对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生防菌株SDTB038,该菌株同时对真菌性病原菌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细菌性病原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多种病原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依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和生化特性,扩增保守基序16S r RNA基因、gyr A基因和gyr B基因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2.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在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中,均表现出对马铃薯晚疫病较高的防效。在温室试验中,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促进了植物生长(株高和茎粗)。两年的田间试验(2018年和2019年)结果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0.79%(2018年)和37.67%(2019年),并且最高浓度(170 g/ha)的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协同防治效果优于其它处理,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1.75%(2018年)和79.45%(2019年)。85 g/ha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防治效果以及单独使用170 g/ha氟醚菌酰胺的防治效果在统计学中并无显着差异(P<0.05)。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抑菌物质表现出增效作用。综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可以在大田防治中发挥协同增效作用。3.贝莱斯芽胞杆菌分泌的脂肽物质对致病疫霉在离体叶片上有抑制活性。该脂肽物质能够改变致病疫霉细胞膜通透性,致病疫霉渗出的内容物质使电导率值升高。通过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分析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通过脂肽基因的扩增,发现菌株SDTB038中含有表面活性素基因(srf AB,srf AC)和丰源素基因(fen B)。因此,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分泌的脂肽物质是其能够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生防机制之一。

李长印,胡承孝,倪刚,赵小虎[7](2020)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铃薯是世界粮食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具威胁性的真菌病害之一。为了掌握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保障马铃薯优产高产,本文简要介绍了马铃薯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归纳了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指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现状,为开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乔柳[8](2020)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属于茄科,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但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公认的第一大作物病害。目前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喷施化学农药和加强栽培管理等方法来减轻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化学农药仍然是生产中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病菌已产生抗药性且污染环境,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加之,近年来由于病菌的生理生化分化与变异加快、尤其是A2交配型的出现导致病菌遗传重组频率增加,已出现能克服整套鉴别寄主中的全部11个单一抗晚疫病基因的全谱型生理小种,同时病菌对化学农药的抗性也日益增强,加大了对该病害的防治难度。因此,寻求新的、安全友好的生物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抑制致病疫霉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已有许多报道,但将其制成生防制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并促进马铃薯生长还鲜见报道。本实验室前期已筛选获得多株致病疫霉拮抗菌,但在利用拮抗菌持续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以及离体和盆栽植株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过程中,发现单一的拮抗菌往往抑菌活性和防病效果的稳定性不够,而利用2种或以上的拮抗菌进行复合发酵或单独发酵培养后再按照一定比例复配,抑菌活性和防病效果都明显优于单一菌株,说明不同菌株之间能够协同增效。尤其是将细菌SR13-2、HT-6、ST-1、W-7和放线菌Sy11这5种菌进行复合发酵培养后,所得复合发酵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着优于其中抑菌效果最为突出的单一菌株HT-6;进一步发现5种菌的复合发酵菌液在马铃薯离体组织和盆栽植株上对晚疫病的防效也显着优于HT-6单一菌株的效果。但复合发酵菌液适合于现配现用,对保存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储存时间较短,同时也不利于在田间使用。本论文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拟将这5种菌的复合发酵菌液制成复合菌剂,明确其稳定性及防病促生作用的机理及效果,为尽快开发利用该复合菌剂在实际生产中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将细菌SR13-2、HT-6、ST-1、W-7和放线菌Sy11这5种拮抗菌的复合发酵菌液制成复合菌剂,并探讨不同温度、紫外线、保存时间对复合菌剂中活菌数的影响;(2)明确复合菌剂处理对马铃薯离体组织、种薯萌芽期以及盆栽植株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3)了解复合菌剂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以及增强马铃薯抗晚疫病过程中植株体内的生理变化,包括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叶绿素含量以及相关抗性酶活;(4)初步评价复合菌剂在田间小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完成以上内容可为开发利用这5种菌的复合菌剂实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试验依据。本试验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制获得了5株拮抗菌的复合菌剂,该复合菌剂耐高温、耐紫外线照射,室温可保存6个月以上。将这5种菌的复合发酵菌液经过离心、与载体配合、烘干、研磨、过滤等环节制成了复合菌剂,活菌数是2.61×109 cfu/g;制成的复合菌剂有较强的环境稳定性,可在室温下保存6个月,耐90℃高温和下午2点时的紫外线直接照射60 min。在上述条件下,复合菌剂中的活菌数可保持在1.06×106 cfu/g至3.37×107 cfu/g之间。2、复合菌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没有不利影响,且对块茎切片、种薯萌芽、盆栽植株以及离体叶片上晚疫病的发生均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其中在块茎切片上的预防效果显着优于治疗以及施用复合菌剂的同时接种病菌的处理(P<0.05),病情指数为0(对照病情指数85),相对保护率也达到了100%,也显着优于甲霜灵锰锌的处理(病情指数30)(P<0.05);在种薯萌芽期复合菌剂浸种后的防病效果(病情指数30)显着优于甲霜灵锰锌(病情指数46.7),更加显着优于LBL对照(病情指数73.3);在盆栽植株上浸种和喷叶全处理的防治效果(病情指数24)显着优于浸种(病情指数33.2)和喷叶(病情指数46.5)单独处理以及甲霜灵锰锌(病情指数36)(P<0.05);在离体叶片上也以复合菌剂浸种和喷叶全处理的防病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20,而浸种和喷叶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3和55,显着优于LBL(病情指数86.7)和甲霜灵锰锌(病情指数36.7)(P<0.05)。3、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能显着增加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并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产量。与对照相比,总体上以浸种和喷叶全处理后促进生长的效果最明显,在播种的第67天,复合菌剂全处理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长、根系鲜重、根系鲜重和产量最高,分别为45.3 cm、2.2 cm、54片、53.27 mm2、17.9 cm、37.6 g、5.79 g、215.7 g;全处理的除叶面积(53.27 mm2)显着低于喷叶处理(54.43 mm2)(P<0.05)外,在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生长和产量方面均略优于与浸种的单独处理,但彼此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复合菌剂能显着提高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抗性酶、MDA及总叶绿素的含量。总体上仍以浸种和喷叶全处理引起的变化幅度最大,播种后出苗至第7-8片复叶完全展开(喷叶处理5天)时,复合菌剂浸种和喷叶全处理的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PPO、POD、PAL、MDA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7.5 mg/g、14.0 mg/g、60.7 U/gmin、372.6 U/gmin、438.4 U/gmin、0.89 mmol/g和3.56 mg/g,与浸种和喷叶的单独处理以及甲霜灵锰锌溶液处理之间均有显着差别(P<0.05)。5、初步验证了复合菌剂在田间小区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较好的实际防病效果。与LBL对照相比,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株高、叶面积、叶片数、块茎产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张北试验地,复合菌剂处理后晚疫病的病情指数为26.3,与甲霜灵锰锌对照(病情指数33.3)有显着性差异(P<0.05)。

汤世才[9](2020)在《病害防治处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和拮抗晚疫病菌的菌株分离》文中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公认的马铃薯第一大病害,晚疫病的发生会引起马铃薯大面积的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极大的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从农业可持续、降低农残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但是,关于这些防治方法对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报道却很少。本研究主要采用大田实验,分析了链霉菌335920为代表的生物防治和代森锰锌为代表的化学防治对马铃薯晚疫病和产量的影响。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两种防治方法对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通过平板对峙实验筛选马铃薯根区土壤拮抗致病疫霉的菌株,对拮抗效果较好的分离菌开展进一步生长特性的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链霉菌335920进行鉴定,其确定是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链霉菌335920在培养基ISP1-7上的生长情况良好,对化学农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将链霉菌335920用于大田实验,设置链霉菌、代森锰锌和对照3个不同处理,与对照相比,链霉菌和代森锰锌处理后在收获期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指数均有下降趋势,病害指数在马铃薯收获时由低到高的处理是链霉菌<代森锰锌<对照。链霉菌处理和代森锰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略高于对照,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的处理是:代森锰锌>链霉菌>对照。(2)链霉菌处理显着提高了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总丰度,对真菌的丰度无显着影响。代森锰锌处理显着降低了马铃薯根区土壤真菌总丰度,对细菌的总丰度无显着影响。Pco A分析和LEf Se表明,链霉菌和代森锰锌处理影响了马铃薯根区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细菌群落结构朝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群的稳定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发展。其中,链霉菌处理的指示微生物在种水平上更为丰富。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链霉菌和代森锰锌处理富集了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的相关基因,在氨基酸代谢这个子功能上各处理的OTU丰度排序为:链霉菌>代森锰锌>CK。与对照相比,代森锰锌处理显着降低了马铃薯根区土壤真菌的总丰度,链霉菌处理未显着影响马铃薯根区土壤真菌的总丰度。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对化学药品或生防菌的添加有显着响应。Lef Se分析表明,链霉菌处理的指示真菌微生物在种水平上更为丰富,多数归属于银耳纲(Tremellomycetes)。而代森锰锌处理组的指示微生物种类多数归属于伞菌纲(Agaricomycetes),但是种类比链霉菌处理的少。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链霉菌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中木质腐生真菌的丰度,比对照降低近一半。(3)从3个不同处理的马铃薯根区土壤中共分离到23株菌,通过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到7株对致病疫霉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7株分离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不同。研究了7株分离菌在温度、p H、盐浓度和重金属这些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7株分离菌对生长环境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贺苗苗[10](2020)在《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的评价和青薯9号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马铃薯作为我国的主粮作物之一,是目前最具有增产潜力的粮食作物,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晚疫病致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毒性变异能力强,马铃薯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突出,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生产。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病害防治最为安全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抗病基因资源,筛选和挖掘抗病基因,尤其是广谱持久抗病基因,以及实行多基因聚合育种是当前抗病育种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并非马铃薯的起源地,资源相对匮乏并且遗传背景狭窄,抗病资源较少,纵使有一些高抗资源,但对其抗病遗传背景和基因组成也不清楚,限制了抗病资源的有效利用。本研究通过对36个杂交组合的1229份彩色马铃薯杂交后代材料进行晚疫病抗病评价,筛选抗感群体对其进行选择消除分析,为挖掘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通过晚疫病菌已知的无毒RXLR效应基因的瞬时表达,对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青薯2号进行了晚疫病抗病基因的组成分析;利用RNA-seq技术,对青薯9号晚疫病菌不同侵染时间点的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识别其晚疫病抗性,为阐明青薯9号和致病疫霉菌的互作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和选择消除分析:对24份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室内和田间抗病性评价,其中6个品种表现高抗,3个品种表现抗病,3个品种表现中抗,6个品种表现感病,6个品种表现高感;选用彩色马铃薯的36个杂交组合的1229份后代材料,通过田间自然发病抗病性鉴定,分别选取25份高抗和高感的马铃薯材料构建抗病池和感病池,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鉴定抗感相关的SNP位点,共得到48859个高可信度的SNP位点,均匀地覆盖于马铃薯的12条染色体上,抗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关系和群体结构比感病群体复杂。根据开发出的多态性SNP位点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寻找与马铃薯抗晚疫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依据群体分化和基因多态性,共注释到39个基因,并对抗病群体受选择的清除位点区域基因进行了GO数据库、COG数据库、KEGG数据库注释和分析。2.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2号的抗病基因组成分析: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利用晚疫病菌的9个已知无毒效应基因对青薯2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薯2号可识别Avr2,Avr3a,Avr3b,Avr4,Avr Smira2和Avrvnt1,产生明显的过敏性坏死反应;马铃薯抗病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表明,青薯2号含有抗病基因R3a,R3b,R10,Rpi-Smira1,Rpi-blb2,Rpi-abpt,Rpi-RD和Rpi-phu1的特异片段;青薯9号的抗病基因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青薯9号含有R3a,R10,Rpi-blb2,Rpi-blb3,Rpi-abpt,RD等多个抗病基因的特异片段,可能含有与RB,Rpi-sto1和Rpi-pta1等高度同源的广谱抗病基因。3.青薯9号在晚疫病菌不同侵染时期的转录组分析: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晚疫病菌侵染青薯9号不同时期0h、24h、48h、72h的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mean聚类分析,共有4类表达模式,其中subcluster_1和subcluster_4在侵染24h时,大量的差异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晚疫病菌与青薯9号互作关键的阶段;功能注释分析表明,植物—病原菌互作、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中的基因显着富集,此外,还富集到大量的与玉米素、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基因,是与植物抗性相关的重要因素;在转录因子的分析中,共富集到980个转录因子基因,分属于68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AP2-EREBP和MYB家族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成员最多,分别有86和74个基因受晚疫病菌侵染诱导,占总转录因子基因的6.94%和7.55%,其他还有b HLH、WRKY、NAC、b ZIP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随机选择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WRKY转录因子基因、水杨酸诱导蛋白基因19等与植物抗病密切相关、显着差异表达的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说明测序结果比较准确可靠。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态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北斗+遥感”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
    2.2 对地观测脑(EOB)
        2.2.1 BDS短报文和定位
        2.2.2 遥感数据采集分析
        (1)高分遥感影像获取及快速处理
        (2)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影像采集处理
    2.3 晚疫病监测与防治
        2.3.1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
        2.3.2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3 关键技术
    3.1 BDS短报文改进CARAH模型
    3.2 基于BDS定位的多Agent任务的精细调度模型
4 结束语

(2)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晚疫病化学药剂田间防治效果
2 马铃薯晚疫病生物药剂田间防治效果
3 展望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福建北部马铃薯晚疫病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微生物菌落DNA提取、扩增
    1.3 16S r RNA基因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1.4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序质量评估分析
    2.2 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2.3 发病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门分类水平组成
    2.4 基于门分类水平的土壤细菌数量差异性比较
    2.5 发病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属分类水平组成
    2.6 基于属分类水平的土壤细菌数量差异性比较
    2.7 PCo A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4)植物免疫诱抗剂(ZNC)对马铃薯防病增产提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产业现状、问题及前景
        1.1.1 马铃薯
        1.1.2 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
        1.1.3 影响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1.1.4 影响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病虫害问题
        1.1.5 马铃薯晚疫病
        1.1.6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
    1.2 植物免疫诱抗剂
        1.2.1 植物免疫
        1.2.2 植物促生菌
        1.2.3 植物免疫诱抗剂
        1.2.4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制
        1.2.5 植物免疫诱抗剂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本试验诱导剂的研究和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设计
    2.2 室内试验方法
        2.2.1 活性氧的组织化学染色
        2.2.2 总RNA提取
        2.2.3 RNA逆转录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5 转录组测序
        2.2.6 马铃薯叶片全氮测定
        2.2.7 致病疫霉的培养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8 马铃薯离体叶片接种
        2.2.9 马铃薯整株接种
    2.3 田间试验材料和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病促生机理研究
        3.1.1 ZNC对马铃薯具有促生作用
        3.1.2 ZNC增强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
        3.1.3 ZNC促进马铃薯活性氧积累
        3.1.4 ZNC处理后的马铃薯叶片差异基因表达显着
        3.1.5 ZNC激活马铃薯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通路
        3.1.6 ZNC促进马铃薯生长素生物合成
        3.1.7 ZNC增进马铃薯氮素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
    3.2 田间应用研究
        3.2.1 灌施ZNC促进马铃薯生长
        3.2.2 灌施ZNC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3.2.3 灌施ZNC提升马铃薯的品质
        3.2.4 喷施ZNC降低晚疫病发生和提高产量
4 讨论
    4.1 ZNC具有生防特性,符合绿色防控发展前景
    4.2 ZNC是提升农产品价值的关键绿色农业投入品
    4.3 ZNC可促进马铃薯氮素积累,提高植物对氮的吸收
    4.4 ZNC通过flg22和几丁质信号途径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
    4.5 ZNC具有极低剂量和低成本的优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麦宾草内生真菌抗马铃薯晚疫病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马铃薯晚疫病
        2.1.1 发病症状
        2.1.2 病原物
    2.2 马铃薯晚疫病非生物防治研究
        2.2.1 抗病品种
        2.2.2 农业防治
        2.2.3 化学防治
    2.3 马铃薯晚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3.1 植物源
        2.3.1.1 植物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3.1.2 植物挥发油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3.1.3 次生代谢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3.2 微生物源
        2.3.2.1 木霉属
        2.3.2.2 假单胞菌属
        2.3.2.3 芽孢杆菌属
        2.3.3.4 其他属
    2.4 禾草内生真菌生物防治的研究
    2.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不同麦宾草内生真菌菌株抗菌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体材料
        3.1.2 内生真菌的发酵
        3.1.3 抗菌活性
        3.1.4 内生真菌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1.5 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菌株粗浸膏的产量
        3.2.2 内生真菌粗浸膏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活性
        3.2.3 不同浓度内生真菌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活性
        3.2.4 内生真菌菌株1和8 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2.5 内生真菌菌株1和8 粗浸膏的毒理活性
        3.2.6 内生真菌菌株1和8粗浸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防治效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麦宾草内生真菌菌株的次生代谢物及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使用仪器
        4.1.2 麦宾草内生真菌菌株8 粗浸膏提取分离过程
        4.1.2.1 麦宾草内生真菌菌株8 粗浸膏提取
        4.1.2.2 麦宾草内生真菌菌株8 粗浸膏分离过程
        4.1.2.3 化合物分离流程图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结构鉴定
        4.2.1.1 甾体类
        4.2.1.2 脂肪酸类
        4.2.1.3 其他类
        4.2.2 化合物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4.2.3 抗菌活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内生真菌菌株1和8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5.2.1.1 菌株1 的挥发性代谢产物
        5.2.1.2 菌株8 的挥发性代谢产物
        5.2.1.3 代谢产物的差异性分析
        5.2.2 顶空吸附法-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5.2.2.1 菌株1 的挥发性代谢产物
        5.2.2.2 菌株8 的挥发性代谢产物
        5.2.2.3 代谢产物的差异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6)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病原菌发生规律
        1.1.2 防治措施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类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鉴定
    1.3 芽胞杆菌研究现状
        1.3.1 贝莱斯芽胞杆菌
        1.3.1.1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发现
        1.3.1.2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形态
        1.3.1.3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保存现状
        1.3.1.4 贝莱斯芽胞杆菌分泌物
        1.3.1.5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应用现状
    1.4 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病原菌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药剂及马铃薯品种
        2.1.4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拮抗菌筛选
        2.2.2 菌株SDTB038 的鉴定
        2.2.3 化学农药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相容性试验
        2.2.5 菌株SDTB038 抑菌效果
        2.2.6 温室试验
        2.2.7 大田试验
        2.2.8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2.9 脂肽基因的扩增和脂肽物质的提取
        2.2.10 电导率测定
        2.2.11 离体叶片试验
        2.2.12 UPLC-Q-TOF-MS分析
        2.2.13 增效系数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菌株SDTB038 的抑菌活性
    3.2 菌株SDTB038 鉴定
    3.3 室内毒力结果
    3.4 室内相容性试验
    3.5 温室试验
    3.6 大田试验
    3.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3.8 SDTB038 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抑制活性
    3.9 脂肽类物质的基因鉴定及抑菌效果
    3.10 脂肽物质对致病疫霉电导率的影响
    3.11 离体叶片试验
    3.12 UPLC-Q-TOF-MS分析
    3.13 增效系数
4 讨论
    4.1 生防菌的分离与鉴定
    4.2 生防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可行性分析
    4.3 生防菌分泌的抑菌物质及其鉴定
    4.4 微生物与化学药剂协同防治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致病机理
    1.1 病原菌
    1.2 病害症状
    1.3 致病机理
2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
    2.1 化学防治
    2.2 生物防治
        2.2.1 生防细菌
        2.2.2 植物源杀菌剂
    2.3 生态防治
    2.4 农艺措施
    2.5 抗病育种
3 展望

(8)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
        1.1.1 概述
        1.1.2 主要病害
        1.1.3 马铃薯晚疫病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1.2.1 育种防病
        1.2.2 农业栽培防病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致病疫霉拮抗菌的筛选与利用
        1.3.1 已报道的部分致病疫霉拮抗菌
        1.3.2 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5种拮抗菌
        1.3.3 拮抗菌的防病效果
    1.4 生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复合菌剂的制备及稳定性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化菌株及其复合菌液的制备
        2.2.2 复合菌剂的制备
        2.2.3 不同存贮时间处理影响复合菌剂稳定性的测定
        2.2.4 不同温度处理影响复合菌剂稳定性的测定
        2.2.5 紫外线影响复合菌剂稳定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菌液与复合菌剂的理化性质
        2.3.2 不同存贮时间对复合菌剂稳定性的影响
        2.3.3 不同温度对复合菌剂稳定性的影响
        2.3.4 紫外线对复合菌剂稳定性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复合菌剂的离体防病效果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其他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合制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有无不利影响的观察
        3.2.2 复合制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效果测定
        3.2.3 复合制剂对马铃薯种薯萌芽期的防病效果测定
        3.2.4 复合制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防病效果测定
        3.2.5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防病效果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作用
        3.3.2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种薯萌芽期的防病作用
        3.3.3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防病作用
        3.3.4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防病效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试剂
        4.1.3 供试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复合菌剂影响盆栽马铃薯植株长势长相的观察测定
        4.2.2 复合菌剂影响盆栽马铃薯植株可溶性糖及蛋白的测定
        4.2.3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4.2.4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4.2.5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盆栽马铃薯植株的长势长相
        4.3.2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可溶性糖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4.3.3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片中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4.3.4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5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材料
        5.1.2 供试试剂
        5.1.3 供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试验地点
        5.2.2 马铃薯的田间种植及管理
        5.2.3 田间马铃薯植株的处理
        5.2.4 不同处理影响马铃薯植株长势长相的观察
        5.2.5 不同处理预防病害效果的观察与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对田间马铃薯种薯出苗率的影响
        5.3.2 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植株长势长相的影响
        5.3.3 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植株晚疫病的预防效果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病害防治处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和拮抗晚疫病菌的菌株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马铃薯晚疫病
        1.2.1 致病疫霉
        1.2.2 发病条件
        1.2.3 发病症状
    1.3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1.3.1 化学药剂防治
        1.3.2 病情监测预警系统防治
        1.3.3 抗病品种的选育
        1.3.4 农业防治
        1.3.5 生物防治
    1.4 土壤微生物及研究方法
        1.4.1 土壤微生物
        1.4.2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吸水链霉菌BNCC335920的分类鉴定
    2.1 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链霉菌BNCC335920在培养基ISP1-7上的培养特征
        2.2.2 链霉菌BNCC335920菌株的鉴定
        2.2.3 链霉菌BNCC335920对农药耐受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链霉菌BNCC335920在培养基ISP1-7上的培养特征
        2.3.2 链霉菌BNCC335920菌株的鉴定
        2.3.3 链霉菌BNCC335920对农药的耐受性
    2.4 讨论
3 链霉菌及代森锰锌处理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和产量影响
    3.1 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马铃薯品种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地点的基本情况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操作
        3.2.4 数据统计
        3.2.5 土壤样品采集
    3.3 实验结果
        3.3.1 链霉菌BNCC335920处理及代森锰锌处理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
        3.3.2 链霉菌BNCC335920处理及代森锰锌处理对田间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4 讨论
4 链霉菌及代森锰锌处理对田间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的影响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样本细菌优化序列数据量
        4.4.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影响
        4.4.3 不同处理间的物种组成分析(门水平)
        4.4.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的Beta多样性影响
        4.4.5 不同处理间土壤细菌差异菌群筛选
        4.4.6 不同处理间马铃薯根区土壤细菌的PICRUSt功能预测(COG和 KEGG分析)
    4.5 讨论
5 链霉菌及代森锰锌处理对田间马铃薯根区土壤真菌的影响
    5.1 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样本真菌优化序列数据量
        5.4.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区土真菌的Alpha多样性影响
        5.4.3 不同处理间的真菌物种组成分析(纲水平)
        5.4.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真菌的Beta多样性影响
        5.4.5 不同处理间土壤真菌差异菌群筛选
        5.4.6 不同处理间马铃薯根区土壤真菌的FUNGuild功能预测
    5.5 讨论
6 马铃薯根区土壤中拮抗晚疫病菌的菌株的分离筛选
    6.1 材料
        6.1.1 实验菌株
        6.1.2 实验土壤
        6.1.3 主要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1.5 培养基
    6.2 实验方法
        6.2.1 马铃薯根区土壤拮抗菌的分离培养
        6.2.2 马铃薯根区土壤拮抗菌的筛选
        6.2.3 分离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6.2.4 分离拮抗菌的鉴定
        6.2.5 分离菌对温度的耐受能力
        6.2.6 分离菌对盐离子的耐受能力
        6.2.7 分离菌对p H的耐受能力
        6.2.8 分离菌对重金属的耐受能力
    6.3 实验结果
        6.3.1 马铃薯根区土壤分离菌抗晚疫病菌初筛
        6.3.2 分离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6.3.3 分离菌的鉴定结果
        6.3.4 分离菌对温度的耐受能力
        6.3.5 分离菌对盐离子的耐受能力
        6.3.6 分离菌对pH的耐受能力
        6.3.7 分离菌对重金属的耐受能力
    6.4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的评价和青薯9号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结构研究
        1.1.2 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
    1.2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
        1.2.1 基因对基因假说
        1.2.2 警戒模型(guard model)假说
        1.2.3 诱饵假说
        1.2.4 Zigzag模型假说
    1.3 马铃薯晚疫病效应基因的种类和应用
        1.3.1 马铃薯晚疫病RXLR型胞质效应蛋白
        1.3.2 晚疫病菌效应基因组学的应用
        1.3.3 晚疫病菌效应基因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4 马铃薯晚疫病菌和马铃薯基因组的测序
    1.5 生物信息学在作物学中的应用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1.5.2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1.5.3 全基因组测序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的抗病性鉴定和抗感群体的选择消除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马铃薯资源和材料
        2.1.2 供试田块
        2.1.3 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
        2.1.4 室内抗病性鉴定方法
        2.1.5 基于SLAF-seq的多态性SNP位点进行抗病基因的选择消除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马铃薯资源田间和室内抗病性鉴定结果
        2.2.2 青薯9号室内和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分析
        2.2.3 彩色马铃薯抗感群体的选择消除分析
    2.3 讨论
        2.3.1 马铃薯品种和后代材料的抗病性鉴定结果
        2.3.2 彩色马铃薯抗病和感病群体的选择消除分析
第三章 青海省马铃薯主栽品种青薯9号和青薯2号的抗病基因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马铃薯品种
        3.1.2 供试菌种、质粒
        3.1.3 供试引物
        3.1.4 仪器和试剂
        3.1.5 供试植株培养
        3.1.6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
        3.1.7 分子标记的鉴定方法
        3.1.8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和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效应基因瞬时表达结果
        3.2.2 马铃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鉴定结果
        3.2.3 青薯9号抗病基因的的鉴定和分析
    3.3 讨论
        3.3.1 青薯2号瞬时表达和分子鉴定结果比较
        3.3.2 青薯9号的抗病性
第四章 青薯9号不同晚疫病菌侵染时期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马铃薯品种
        4.1.2 供试菌株
        4.1.3 供试试剂和仪器
        4.1.4 供试植株的种植
        4.1.5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1.6 染色和观察
        4.1.7 试验样品的采集
        4.1.8 转录组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致病疫霉菌侵染青薯9号早期侵染关键时间点确认
        4.2.2 RNA-seq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4.2.3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
        4.2.4 RNA-Seq组间相关性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4.2.7 DEGs的qRT-PCR校验
        4.2.8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2.9 转录因子分析
        4.2.10 植物R基因数据库(PRGDB)注释
    4.3 讨论
        4.3.1 抗性应答反应中的差异基因聚类
        4.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
        4.3.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
        4.3.4 青薯9号抗病防卫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态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北斗+遥感”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与防治[A]. 吴敌,葛宝玉,陈洁,张丽丽.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1卫星导航行业应用, 2022
  • [2]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进展[J]. 刘许辉,张绿红,贾清云,汪小红,滕谦,邱巧玲,李光伟. 农技服务, 2022
  •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福建北部马铃薯晚疫病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析[J]. 李华伟,罗文彬,许国春,刘中华,林志坚,许泳清,纪荣昌,邱思鑫,汤浩. 微生物学通报, 2022
  • [4]植物免疫诱抗剂(ZNC)对马铃薯防病增产提质作用研究[D]. 曹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麦宾草内生真菌抗马铃薯晚疫病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 李帆. 兰州大学, 2021(11)
  • [6]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D]. 闫浩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李长印,胡承孝,倪刚,赵小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1)
  • [8]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D]. 乔柳. 河北大学, 2020(08)
  • [9]病害防治处理对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和拮抗晚疫病菌的菌株分离[D]. 汤世才. 重庆大学, 2020
  • [10]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的评价和青薯9号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D]. 贺苗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马铃薯晚疫病生态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