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土地整理项目施工阶段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之后效益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土地整理以及项目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土地项目间后工程管理环节较为薄弱,对土地综合效益发挥、开发管理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区域土地整理间后工程管理现状以及工程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措施,从而为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创新措施
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促进土地资源实现重新配置、提升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利用效益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在土地整理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意义以及作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土地整理在进行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土地开放整理工程实施以及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建设之后的工程管理存在较为薄弱的环节,进一步影响了整个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土地整理项目大都是在实施阶段完成,工程管理工作作为系统的工程,在完成整理项目之后不但会产生较为显著的生态以及社会效益,还能够形成更多的农田水利设施、土地资源、防护林网、田间道路等一系列有形资产。[1]这些资产需要安排哪些人来进行管理,并选择何种管理方法都还没有形成相对明确的梯子以及制度,从而导致完成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项目存在管理体制缺陷、管理制度缺乏、管理工作水平低下、运行机制不灵活等现象。很多进行交付的工程在短时间内出现报废现象,加剧土地效益的衰退速度,造成政府的阶段性投资出现严重浪费的现象。所以,对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创新的意义分析
为了能够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生产条件能够得到改进,不断提升农村土地质量,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土地进行整理逐渐成为较为重要的项目工作之一。该项工作在开展之后得到了有关政府的极大重视,并投入了较多的资金来进行建设工作,对土地整理间后工程管理方法以及理念进行创新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进步,不但能够提升土地质量,还能够让粮食安全达到要求,为耕地面积的增加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资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有关部门并没有就此设置规范有效的管理体制,从而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负面因素,包括运行呆板、缺乏管理制度,很多交付的工程达到不建设效益的要求。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常常会出现注重表面的现象,完成建设工作之后的第一年就能够达到创新的要求,并在后期的两年内开始淡化,让建设资源出现严重的流失,并对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实现健康发展造成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2]因此,做好土地整理间后工程管理以及创新工作能够保证整个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二、目前土地整理间后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土地整理属于重新配置土地资源、提升供给能力、增加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和几部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土地整理的意义以及作用开始不断深入但是,对于土地整理工程建设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土地开发以及整理效益的实际发挥受到影响。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来分析,我国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理和维护的主体大都是项目承担单位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委托的区域政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工程后期管理和维护的落实状况则是土地整理开发验收的主要内容之一,项目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承担单位要能够制定出项目工程实施后期的管理以及维护放啊按,并提交给相关协议以及设备证明材料,但是,项目验收之后的各种管理和维护方法、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执行状况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
很多区域在进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过程中都存在轻管理、重建设的问题,在验收阶段所制定的相关措施、方案得不到落实,从而导致部分工程出现工程破坏、闲置以及设施丢失的现象。[3]在工程后期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设施出现损毁、丢失等现象,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具有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最后,在完成土地整理间后工程管理工作中后,还存在产权主体模糊、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体制和市场价经济发展出现原则违背、不顺利等现象。后期管理维护资金的落实以及筹集作为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完成土地整理项目工作之后,根据目前所实施的管理程序来分析,大都需要移交给区域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后期管理。因为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属于长时间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政府有关部门要能够设计专门的账户对土地整理之后的管护资金进行管理。
三、土地整理间后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一)做好新增耕地管理模式创新工作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项目在实施之后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以及较为明显的生态效益,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集中的目的,满足土地整理工作的目标要求。新增的耕地根据权属处理的要求,土地整理所有权关系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国家投资的土地整理事业属于公益性的投资,但是,享有这部分新增土地的收益权,国家不可回收这部分权益,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安排村集体来对收益权进行使用,还要投入一定土地整理间后工程之后所需要使用的管护资金,政府有关部门要能够对这部分收益的管理、收取以及使用状况进行监督。
所以,项目建成之后,为了能够保证达到权益最大化的要求,不要将新增的土地平分给区域农民,要能够安排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并有专人进行负责,乡镇有关部门统一对资金进行管理和回收。[4]土地整理之后新增的耕地则有原来的土地单位或者种粮大户进行经营,或者实施招标承包的方法,但是,原来土地所有权的单位或者个人享有优先承包的权益。
(二)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创新管理工作
土地整理投资的资金大都来自于区域政府财政,建设形成的农田水利工程资产所有权为国家所用,因为其单一性的投资性质让群众思想深处认为其他们对其使用就行,不需要进行维护。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后实现最大收益,要选择较为灵活的使用方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要求。
(三)道路和防护林管理模式创新
“三分造、七分管”作为道路以及防护林工程的现状,其管护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将会对项目建设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完成之后的防护林以及道路资产可以选择以林养路、以林护路的模式,为了能够保证防护生态林不受到人为破坏,要能够安排村委会连同邻路责任田农户对责任书进行签订,并规定农户负责区域数目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设置相应的奖惩措施,并把项目区域内部的林网工程和道路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进行管理到户,负责项目区域内部树林修建以及道路维护工作,从而保证道路和防护林工程效益实现最大的发挥。
结语:
土地整理以及后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对农村和城镇居民利益保障、长治久安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只有做好建后工程管理、土地整理工作,才能够保证土地整理间后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区域政府有关部门要能够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做好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荣嵘. 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后运行管护问题的思考[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8:20-21+23.
[2]王华,刘耀林,刘中秋. 六元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型[J]. 中国土地科学,2013,04:60-65+97.
[3]靳洪武,杨忠臣,李丹. 对我国现行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建议[J]. 今日科苑,2009,06:86.
[4]卫学众. 湖南省农村土地整治新模式分析[J]. 国土资源导刊,2015,01:55-59.
论文作者:严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土地论文; 工程论文; 项目论文; 工作论文; 有关部门论文; 区域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