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性问题论文,危机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外汇市场,迅速蔓延到银行系统,大批银行破产倒闭,经济严重哀退。这次危机给我们很多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健康的银行系统的重要性。一个健康的银行系统应具有较高的低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即充足的流动性,以及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经济活动信用化程度日益提高,银行经营活动对于动员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果,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日益突出。一国银行的总体能量及行为的规范程度对于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速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视银行系统为传感器和放大器,它可以将局部的经济问题迅速扩散开来,造成全面的经济危机。银行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如何强调也不过分。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银行系统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高一两个甚至几个百分点都不足以保证银行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机械地和静态地解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往往会掩盖问题,银行的资产质量才是真正的关键。我国银行资产质量低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我国有无可能避免一场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它和流动性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一、银行危机的实质在于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力筹措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银行运营既适应了经济体制交替的需要,推进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发展,也实现了自身规模的扩大。但国有商业银行生存在一个非市场经济因素相当多的经济环境中,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处在低效运转状况下国有企业必须贷款支持,这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完全按银行规则办事,如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任务和许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运作过程。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国有商业银行运营所隐含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主要是:不良资产比重逐年上升,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贷款利用率不高;资产流动性下降,发展后劲不足,违章违纪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流动性风险加大。上述问题的存在,正是发生银行危机的潜在基础。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1.资本充足率过低,资本严重不足
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资本充足与否是金融资产安全运营的一个因素,衡量一个银行利用自有资金低御资产损失的能力,通常以资本充足率作为重要的监控指标。据统计,到1996年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4.37%,其中,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分别为4.35%、3.4%、4.84%和4.8%,四大银行全部低于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
2.资产流动性下降
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无损失状态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流动性水平越低,其经营风险水平越高,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越弱,发生大的银行危机的概率就越大。从所了解的几项指标中可分析出:(1)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的比率不高。1996年末,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的比率,没有出现以20%为中心线的波动特征,其中工、农、中、建四行分别为12.09%、6.93%、10.53%、6.27%。这表明,我国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对整体资产的结构并不合理,收益性与流动性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国际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比率指标中,除了我国银行所有的现金资产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性资产外,还有大量的短期性的有价证券,其中包括国库券、回购协议证券等,还有短期商业票据,这些构成了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同时,又是商业银行取得较为可观收益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的银行前些年没有这样丰富的资产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工商企业之间缺少直接融资工具,同时又没有广泛的短期性有价证券所造成的。(2)资金周转速度慢。到1996年末,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的年周转速度平均为1.07次,其中工、农、中、建四行分别为1.30次、1.01次、1.01次和0.68次。其速度始终在低速区徘徊。(3)净资产利润率低。1996年,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净资产利润率平均为5.55%,其中工、农、中、建四行分别为6.17%、1.44%、10.29%和5.7%。低于国际标准。(4)贷款收息率低。据统计, 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大量贷款不能按时收回,而且正常贷款的利息收回效果也不理想。到1997年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利息收回率平均不到60%。仅建行欠收的贷款利息总额就高达1521.58亿元。
3.存差增大
近年来,尤其是1997年以来,一方面由于银行开始重视资产质量,谨慎地进行贷款投放,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大批上市,采取直接融资方式而减少了贷款,使银行的资金放贷大量减少,形成了一些资金的闲置。199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存差为2908亿元,1996年达7440亿元,1997年达7751亿元,存差率已达42.55%。 在银行资产运营渠道尚未得到全面开拓的情况下,吸收存款中未能贷出的部分只能积存在金融机构或在金融机构内部循环。银行资金对社会供应量的减少,削弱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影响了银行的利润和收益。
4.不良贷款比例过高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运行质量上看,近几年来,不良资产比例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到1996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我国银行系统不良资产包括三类:逾期、呆滞和呆帐。而到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增到29.2%。目前,我国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仅均远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界限,同时也大大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贷款不超过8%、呆滞贷款不超过5%和呆账不超过2%的比例界限。在我国,由于国家要用有限的资金支持过于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便大量动用国有银行资金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效益又差,于是,一部分贷款有去无回,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数字,1997年末,我国各银行贷款余额59317.5亿元, 其中银行的贷款余额中无法回收的呆帐约占2%,呆滞贷款约占5%。仅此两项就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国家必须注入新的资本金,以维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从理论上讲,只要呆帐和呆滞贷款超过了资本金,当所有的储户都来取款时,商业银行就会发生支付困难,若无中央银行的紧急援助,只有宣布破产一条路。当然,在现实中引发银行危机的往往是商业银行的支付困难,即现金短缺,而不是资不抵债。银行可以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维持运行,长期处于技术上破产,但实际上并未破产的状态。美林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讲,中国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在技术上破产,根据就是中国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净资产远远小于按24%计算的不良资产,所以其净资产为负数。但是银行是否破产还要是看其流动性。只要它的流动性不发生问题,就可以继续运转下去。那么,什么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呢?它是指银行及时满足其各种资金需要或收回资金的能力。商业银行流动性对所有工商企业都至关重要,而对商业银行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需求的保证。
在老百姓和企业的储蓄率正常的情况下,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会发生问题。当然说流动性重要并不意味偿债能力不重要。政府宣布1998年财政部要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用于对四大国有银行注资,目的是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我们分析银行的不良资产, 要将其偿债能力、流动性和长期盈利性综合起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信用业务,是一种负债率相当高的业务,如1996 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96.62%,其他商业银行负债率为93.57%。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主要风险资产(贷款)的比重为4.52%,其他商业银行为10.5%。这种高负债的信用业务是建立在高度的公众信任之上的。当公众信任度突然下降到维持其正常经营的最低信任水平以下,即出现信任危机时,就会出现经营危机。由于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制约,大规模的存款挤提将使银行经营立即陷入困境,引发流动性危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援助,银行可能立即破产倒闭。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今没有出现公众信任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使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家银行的充分信赖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商业银行倒闭的信念支撑。正是公众的这些信念支撑才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经营,因而未对当前的通货膨胀治理产生太大的影响。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无限量支持”是公众信念维持的基础。
可见,我国迄今尚未发生大规模的挤兑现象,主要原因是储户对他们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没有任何的怀疑,这不能不归功于商业银行国家所有的性质。国家这个超级股东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此外,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使银行不能获得正常的利息收入,甚至还造成本金的损失,使银行的经营利润受到影响,降低其抗风险的能力,而且不良资产的增加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其抗意外事件的能力,使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
在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金融系统出现较大的潜在危机时,中央银行为了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预防和避免大的金融动荡,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增加银行准备和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增强银行系统的资产流动性。但基础货币扩张度的提高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的上升。因而,由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所带来的金融系统流动性困境必然增大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和加剧通货膨胀。总之,银行出了事,国家能做的事说到底只有两件:多收税和多发票子。虽然,这是饮鸩止渴的做法,但毕竟可以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避免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
二、银行危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冲击
银行业危机会带来社会问题。银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其稳定与否对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重大。银行业出现危机或大规模破产,对宏观经济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商业银行如遭遇大规模的挤提甚至破产会引起货币供给的收缩反应。当银行发生恐慌时,存款者为避免由银行倒闭而引起的损失,将尽可能把他们的存款转化为现金,由于现金漏损的增加,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的提存、将不得不增加超额储备及应付存款流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这将削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从而导致社会货币供给量的下降。不仅如此,大规模的挤提风潮、大批银行的倒闭会直接破坏信用创造机制的正常运行。大规模的挤提使商业银行的信用分配职能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成本加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输送“血液”的动力系统。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储蓄是投资的主要来源。银行业的挤提风波促使银行对其流动资产进行大规模降价抛售,而迫使银行采取保守性经营策略,减少对创造生产力的资金供给,从而使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增长受到严重挫折。相比较于其他产业,银行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这使得单个的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很快演变成了全局性的金融动荡。少数金融机的破产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酿成银行体系的危机。
银行破产的影响和扩散与普通企业是不同的。普通企业的破产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而扩展,但每一轮的次级效应都是递减的。而银行体系内的各个银行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家银行破产,就会影响到其存款人完成各自商业义务的能力,以及各自业务联系的其他金融机构。更关键的是,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的效应,也许会随着每一轮而增加。总之,这种挤兑行为会延伸到整个银行业,直至发生全面银行恐慌,大量倒闭。银行危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冲击会引发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的打击不仅是经营亏损,而且会严重影响银行的信誉,关系到银行的存亡。
三、商业银行行为:确保流动性与追求效益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机构,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大部分金融活动,是储蓄人与投资人之间的桥梁与媒介。商业银行为整个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从而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因此,保持必要的流动性,既是商业银行本身正常经营的需要,也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将商业银行的资产方定义为:贷款+购买有价证券+准备金,负债及资本方定义为:存款+自我资本,则:R+E=D+K。
其中,R:效益性资产总额(贷款+购买有价证券);E:准备金(含法定备付金和二级准备金,即在短期资金市场上运作的资金)D :存款;K:自我资本。
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效益,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吸收来的存款运作起来,无论其方式是向企业贷款,还是购买各种证券。但是,如果商业银行把所有的资金都用于贷款和购买证券,就会出现不能应付提款,即发生流动性不足的现象。为此,如何合理地配置资产,就直接关系商业银行的效益及安全性。
1.商业银行要把流动性作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
银行流动性目标的实现程度,总体上可从资产存量和负债流量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资产存量看,指的是银行所持资产的变现能力,从负债流量看,指银行获取可用资金头寸的负债能力。流动性问题,虽然是一切财务和金融活动都会遇到共同的问题,但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来讲,则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货币,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的特点,都决定了银行必须以实现流动性作为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
首先,银行的流动性需要是由存款的净流出引起的,因为存款要按契约提取。对银行而言,大部分存款的提取是可以预测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一般能掌握存款的“稳定余额”。银行就利用这一“稳定余额”从事放款和投资,收获取利润。问题在于“稳定余额”在不同的时点是不均衡的,不是存大于提,就是提大于存。因为有些存款的流失是难以预测的,它取决于客户的意愿和投资策略,取决于经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这些存款的存和取就不以银行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存款净流失超出银行的预期,甚至出现挤兑,稳定余额的防线被冲垮,银行就坠入了流动性危机。这是比经营亏损更可怕的危险,因为银行信誉完全建筑在流动性的基础之上,它是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危机的蔓延,实际上表明一系列的银行将面临破产倒闭。
其次,从资产方面看,银行贷款和投资形成一定的“占用余额”,贷款到期和投资回收又可成为应付存款提取的可用头寸。但在不同时点上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贷款需求,为照顾客户关系和获取盈利的需要,银行贷款的供应还必须服务于贷款的需求。问题是,贷款需求本身包含着许多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在西方国家,客户究竟在何时按贷款限额借款,存款大户又何时出面要求银行进行担保放款等,都不以银行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都说明资产“占用余额”的不确定性。如银行不能满足限额借款的需求就会丧失信誉,对存款大户担保的放款不能满足供给,就可能造成大额存款的转移,这些都表示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出现。凡目光远大的银行家,都不会斤斤计较于眼前的盈利,而是以流动性作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因为只要能保持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高度流动性,安全性同样有了切实的保障,从而也就保持了银行的信誉第一。
2.商业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现金资产和流动性极强的有价证券
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综合地反映了银行的应变能力。银行保持流动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存储”流动性,另一条途径就是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存款客户提取存款。许多客户同时大量提取存款,会使其周转不灵,陷入破产境地。为了提高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在中央银行存款)和流动性极强的有价证券,并密切注意金融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备付金比例,并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规模。为了应付储户提存和借款户资金需求,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储备。通常库存现金及中央银行存款被当作一级储备,而短期证券则被看作是二级储备。国债,尤其是国库券则是二级储备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的重要工具。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形成了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的局面。1996年,由于国债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国债发行、交易及回购业务,其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商业银行应该把提高信贷质量,加速资金周转放在首位
表1
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占其资金运用比重及国家银行各项贷款与M[,2]之比
年 份贷款占其资金运用比重(%)贷款与M[,2]之比(%)
1991 87.593.3
1992 89.785.1
1993 88.678.9
1994 79.469.1
1995 76.764.8
1996 75.062.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平均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贷款余额的增长,但在1997年上半年发生逆转,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开始低于贷款余额的增长,实际上,储蓄增长自1996年两次减息以来就大幅度下滑,从1996年2季度的高于35%下降到1997 年的20%左右。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量占货币供应量(M[,2] )增加额的比重也不断递减。从表1中可以看出, 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占其总资金运用的比重从87.5%下降到75%,国家银行贷款与M[,2]之比从1993年的 93.3%下降到1996年的62.3%。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过低或者出现滑坡,不仅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周转,还可能出现大面积支付困难,出现流动性危机,引发银行危机。可见,对银行来讲,提高信贷质量,加速资金周转的任务较以前更为紧迫。
4.商业银行要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我国的银行体系既非常集中,又相当散乱,1996年几大国家银行集中了全部信贷资金的93%,而集中了87%信贷资金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80%以上的贷款又给了只占经济总量30%—40%的国有企业。贷给非国有经济的不到13%,但同期非国有经济却创造GDP总量的63%以上,这既反映出非国有经济资金效率高,还贷能力强,也表明信贷需求的主要压力不是来自非国有经济。
表2 国有银行对国有经济单位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
1985 1987 1990 1992 1994 1996
银行对国有经济单位贷款
─────────── 84.45 82.97 85.51 84.02 84.48 90.00
银行的总贷款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无限制与无约束的信贷造成了银行沉重的债务负担,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大量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不得不依靠国有银行贷款求得生存。尽管国有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逐年降低,但国有企业仍稳定地获得了国有银行80%以上的贷款。国有企业的亏损使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陷入了发放贷款——无法回收——再贷款——再无法回收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日益沉重及银行经营效益不断下降。
总之,贷款过度集中,违背了资产多样化原则。商业银行把“大多数鸡蛋放到了一只篮子里”,增大了银行的风险。
四、中央银行加强监管,建立以商业银行流动性为指标的操作体系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紧密相联,互相依存,一家银行发生问题,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周转不灵,乃至诱发信用危机。因此,中央银行有必要对银行业实施严格的监管,对各金融机构的资本比例、资产负债结构等流动性指标进行统一规定,对每一个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并建立防范援救机制,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减至最小,损失及其破坏程度减至最轻。在资产方面,一是监控流动比率,即商业银行资产必须保持相当比率的流动性,人民银行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持有的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必须在其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即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资产比率”。通过监控流动比率促使银行合理安排资产的运用,防止将流动性资产用于长期贷款,达到限制信用任意扩张的目的,从而保证信贷资产经营的安全性。二是监控逾期贷款率。逾期贷款率是指逾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在实际监控中,应将逾期贷款等风险从贷款总额中扣减,以降低存贷比例,并以降低后的存贷比例控制信贷总量,人民银行总行规定商业银行逾期贷款率不超过8%, 要求逾期贷款率较高(超过8%)的银行要在一定时间内降低,如继续上升, 按高出原比例的风险资产金额扣减贷款数额,降低其存贷比例,以下降后的存贷比例控制贷款增长。监控逾期贷款率,其目的是督促银行对逾期贷款尽快妥善处置,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这样有利于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可见,中央银行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着眼点不是个别银行,而是银行系统。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流动性论文; 资产流动性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论文; 金融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逾期贷款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