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科学解决论文

马克思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科学解决论文

马克思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科学解决

●胡建方

摘要: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的哲学概括,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形式。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所有哲学都没能科学地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而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和中介,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错误的过程中,科学地解决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 马克思 主体 客体 主客体关系

一、黑格尔、费尔巴哈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观点

黑格尔考察了目的、手段、结果三者的相互关系,在他的唯心主义中猜到了劳动对人的作用:人依照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对物予以加工改造”,取得成果,即“创造出来的现实”。劳动是人和自然界统一的中介活动。他认为理论的任务是使客体“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把这种真实有效的客观性当作它的内容”;实践是消除主客体之间对立而达到统一的自由形式,而实践的任务是变革世界以满足主体的需要。黑格尔的这些论述非常深刻。

费尔巴哈关于实践的思想与黑格尔相比,则显得单薄。以人的幸福为最高目的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关注人的生活实践,有着朴素的实践观。他说“作为人的哲学的新哲学,……本质上具有一种实践倾向”。他认为世界首先是“希望存在和希望占有的对象,所以才是理性的对象”,所以“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并解决关于客观性和主观性的问题”。费尔巴哈将外部世界作为生活需要和占有的对象,接近了主客体关系是实践这一思想。他还指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关于存在的问题,正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然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不了解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性的,不了解实践的本质。黑格尔哲学中,劳动或实践只是理念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费尔巴哈所谓的实践,主要指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活动以及损人利己的经商等,而不是指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活动,与生产劳动无缘。他所讲的人是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作为先驱者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这些丰富思想。

二、在清算黑格尔影响的同时,马克思开始了他的理论研究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早就提出了哲学是一种“实践力量”,应当干预生活的思想。然而,他提出“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这里的“实践”主要指的是理论方面。在马克思步入社会,投身到政治斗争并且考察社会生活之后,痛感脱离实际的思辨哲学的弊端,“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马克思此时还难以理解各种客观关系到底是什么,但也表明他已开始从主体和客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看待社会历史过程。这种过程绝非唯心主义的思辩,因为思辩是不包含客体的。同时,他也不满足于费尔巴哈观点,“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他不赞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回避现实斗争的空泛议论。这预示着马克思在探索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倾向是实践。

此时,老人执拗得像门前的那棵老胡杨树,“这些东西都是团场的文物,我就想着团里找个地方把它们存起来,给后人留点念想,这些东西有了去处,我才能放心搬家”,老人讲起了自己的初衷。环顾四周,老人住在三十年的老土坯房中,可以没有有线电视、可以没有自来水、甚至可以没有电,但却唯独少不了这些老物件、老伙计,在这个问题上,老人绝不妥协,和不远处那棵挨着沙丘长着的胡杨一样。

“明人不说暗话,其实为了找到有缘之人,贫道和我这个徒弟还特地准备了一批俗物来掩其光华。”说着从假货堆里拿起一枚玉佩递给胖子,“你大可试试手感,真假优劣自然明晰。”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了一系列唯物主义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的总和)决定国家的思想,指出“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认为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应“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他还有一个著名论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去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他进一步说明新哲学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武器,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由此开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指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某种精神活动,并且把实践与理论相对立起来。这是马克思由反思辨发展到用实践观点来解决主客体关系的序曲。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是主体改造客体;二是客体决定主体,主体反映客体。前者是实践,后者是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推动了认识发展,认识为了实践,。

对这一认识论的历史难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客体成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是因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它成为人的实践对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人在改造客体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深化和发展。实践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的直观性。

Android流量监控、分析、拦截平台采用C-S模式,客户端实现监控和拦截功能,服务器实现恶意流量规则的汇总、判优和同步。

三、对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的科学解决

第一,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旧哲学脱离实践考察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错误。旧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主体直观反映的对象,而不是实践改造的对象。以机械决定论为前提,把主体的认识看作消极被动的,否定了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以及在改造客体过程中认识深化的可能性,否认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我们应该在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理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落入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窠臼之中。唯心主义不知道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真实途径是实践,脱离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就成了创造客观自然界和社会的神,成了脱离物质的造物主。黑格尔将这个神或造物主改变成绝对观念,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黑格尔虽然也谈到了“实践的理念”,提出了“主体即客体”的观点,但是他把主体等同于绝对精神,把客体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化”。所以,黑格尔所讲的实践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将实践这根红线贯穿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一著作中,他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和中介,详细研究和阐述了主体客体关系,科学地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马克思不仅明确提出了主体和客体范畴,还阐明了主体和客体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相互依赖和相互生成的本质关系。

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没能正确解决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旧唯物主义则否定了主体的能动性。两者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得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只有将其置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予以正确解决,因为主体通过生产实践不仅生产自身,而且“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使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在批判旧哲学过程中,马克思认识到只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才能找到解决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正确途径。像黑格尔那样脱离现实的人和自然界来对它们多抽象的理解,或者像费尔巴哈那样脱离生产实践对它们作感性的直观,都会走进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死胡同。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虽然通过学生直接开展实验活动可以更好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但是有许多的生命活动现象与规律往往隐含在细微的难以观察的生命活动中,利用不同媒体的功能优势可以将教材静态的图像转变成动态的生命现象,将微观的生命现象转变成可视化的直观现象,有效达成优良的效果。

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人作为自觉活动的主体,也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身:分析实践活动的动机、目的和结果以及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分析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必将深化对主体自身的认识。这一深化过程,就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引入了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提出并解决了主体的社会性问题。唯物史观的建立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科学解决具有决定意义。

马克思在这里彻底清算了黑格尔的影响,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一些错误没有得到清算。这个阶段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他说的劳动主要不是现实的劳动,而是异化劳动;关于劳动和实践的思想还不够全面;他甚至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等等,因而不具有完全的科学形态。

钼精矿来自洛钼集团,主要指标:Mo54.5%,Fe 1.31%,SiO2 2.13%,Cu 0.13%,P 0.015%,粒度(D50)19.53%;36%HCl(AR洛阳昊华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复合助溶剂Co-NC、复合含氟化合物、去离子水均自制。

第二,在认识论方面,马克思明确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主体认识而言,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认识能否反映或者说符合客观对象以及如何反映客体的;二是人们已有的思想内容与客观对象是否符合。前者是主体的思维能力和获得真理的途径问题;后者是关于认识成果的检验问题。唯心主义从意识决定物质,实质上就是从主观决定客观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与客体无关,既不存在思维的客观内容及来源问题,也无需检验它是否和客观相符。旧唯物主义承认主体的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那么怎么证明它符合客观呢?旧唯物主义的答案是:直观,通过“我”一个人的直观或大家的直观。这种用一个认识去验证另一个认识的方法,也没有超出主观思维的范围,起不到根本的检验作用。

第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旧唯物主义没能发现人的真正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对抽象人的崇拜,所以,他无法走出他非常厌恶的抽象王国,从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站在实践的角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在一定意义上说,主体是他所处时代和历史的模子浇铸出来的人;虽然人各有异,但各异之中有共性,即社会性。对各种社会关系这一客体的认识,深化了对主体的认识。唯物史观使主客体关系问题的解决达到前所未有的层次。

四、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

为了弄清曾使他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由法学和政治学转入政治经济学。他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入手,研究了在解决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中劳动的作用,认同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是劳动的思想的合理部分,认为劳动生产使主体变成客体,客体成了“人类学的自然界”。在确认主体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认识到了主体的社会属性。作为主体的人,首先是实践着的人,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实现着的。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科学解决主客体关系的前提。

在认识过程中,客体主体化,从客体走向主体。客体及其规律通过实践转化为主体的观念和能力,形成主体意识的内化运动,以实践为中介把客体转化为主体的思维、逻辑、范畴。列宁说:“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以便这些格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主体不断的实践活动把客体的规律、属性、结构、功能等转化为主体的内在组成部分。主体的思维范畴不是先验的,事实上,是客体通过实践主体化的结果,是在社会历史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升华的结果。这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主体意识的客观来源和形成的机制。

CNTF的扫描电镜如图1(a)所示,图1(b)是图1(a)中框线区域的更高放大倍数图像。从图1中可以看到,商业CNTF是由碳管交织组成,表面相对光滑。因此,CNTF直接作为电极材料在电解质中吸附阴阳离子的能力弱。基于此,本文通过在CNTF表面生长TiN纳米阵列制备TiN@CNFT复合电极,可极大地提升电极材料吸附离子的能力,提高其容量,通过水热法和氨气氮化处理后的TiN@CNTF电极的SEM图像如图2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客体化,从主体到客体。现存的客体往往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在主体反映客体的基础上,对客体的主观映象融进主体的需要而构造出体现主体意向的理想客体模式,理想客体融合并凝结着主体的价值取向,成为主体实践活动的目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客体化的出发点是主体的需要,在实践中,主体通过对客观手段的操作,达到或者部分达到预想的结果,体现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主体的目的、活动、本质力量,在实践活动中对象化,转化为物质性或现实性的东西,使客体转化为人化自然,客体打上主体意志的深刻烙印。主体客体化的最重要之点在于对象化,主体进入客体。主体的目的变成实现了的目的,客体变成了主体化的客体,主体变成了客体化的主体。实践的结果是主观尺度和客观尺度的结合,既扬弃了目的的主观性,又扬弃了客体的客体性,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 年版,第248 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16、8 页

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93 页

⑤列宁全集.第38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03 页

中图分类号: F0- 0;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4914(2019)12- 034- 02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长沙410138)

[作者简介: 胡建方(1969—),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

(责编:若佳)

标签:;  ;  ;  ;  ;  

马克思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科学解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