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
摘要:目的:分析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调查问卷法,对600名运动居民进行调查,分析上述命题。结果:回收问卷共计572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464份,有效率为77.3%。运动者对于健身运动风险和运动损伤发生之间呈负相关性。运动者运动能力判断分数和最近一年中运动损伤次数之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重视健身锻炼心理因素,合理评估自身运动能力、发生运动风险以及及时控制风险,可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
关键词: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运动损伤;相关性
随着我国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1】。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也有所提升。这一问题引起了体育研究领域的关注。在参与运动时,倘若发生运动损伤,不但会对个人的健身目标造成影响,同时也会打击民众参与运动信心,若损伤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这种情况,本文从健身锻炼心理角度入手,对当前我国居民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文使用随机抽样的该方式,对某地参与健身运动的居民600例进行问卷调查,开展详细研究。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参照最新编制的《运动损伤和风险量表》以及《体育运动风险认知量表》中的相关内容【2】,设计出一套与城镇居民运动心理和损伤情况的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结果满意。邀请600名运动居民参与调查。回收问卷共计572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464份,有效率为77.3%。与活动要求相符。
2.研究结果
2.1运动损伤和风险认知之间的相关性
本实验对600例参与运动的居民展开详细调查,涉及方面主要包含运动风险发生可能性、可控制性和结果严重性。并分别对各个项目赋值,总分5分,调查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影响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包含:生理性因素、客观因素和心理因素。就心理因素而言,主要包含风险认知、承担、运动能力判定和运动受损经历【3】。因健身者对运动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未能合理认识,进而在运动中极易引发损伤。基于此,可以将运动中风险认识定义为:健身者对运动中负面结果可能发生情况和后果危害严重程度的判断。有文献证实,其受到个体差异,认知特点、健身经验、信息信任和收益绩效等几个项目相关因素影响。
风险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运动损伤发生率。有统计指出【4】,男性运动者所参与的“风险承担”明显比女性大。一般来讲,承担较多风险承担的锻炼行为者,认为自身受伤可能性不高,而拥有较少风险承担者,则认为自己受伤的可能性较大,后者在女性锻炼者中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对于运动损伤风险认识较低者,其承担风险的可能性更高,其处于容易受伤的风险范围中。
既往“风险承担”行为成功,会令个体“风险认知水平”下降,进而潜意识的增加了运动损伤风险。所以说,当前很难确定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说明的是,相较于女性来讲,男性运动者更加将既往发生过的运动损伤归咎到外界因素中,这点证实在男性健身者中,因既往“承担风险”行为引起的运动损伤,也许不会减少之后出现“风险承担”可能性。另外一个对“风险认知”以及“风险承担”造成影响的因素为“自我效能感”。
有学者指出,对自身运动能力高估,可能出现“一定会成功”的错误判断以及降低受伤风险认知,更容易在运动中出现鲁莽行为,增加受损机率【5】。
结合运动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对运动损伤和心理预测因素造成影响的项目为运动能力判定和风险认知。风险认知为重点,主要指的是参加运动人员对于运动本身存在的客观性风险和后果主观感受以及判断。结合运动者对风险认知情况展开研究,明确其运动风险和运动损伤之间的关联性这一点对于减少民众健身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内能够看出,运动中者对于风险认知越高,出现运动损伤的次数就越低。且不管是在风险出现可能情况得分或者最近一年损伤次数之间,还是风险可控制度分数在和最近一年损伤次之间等,均符合上述规律。运动者对于健身运动风险和运动损伤发生之间呈负相关性,倘若运动者在健身时,对运动可能性程度、严重性以及可控性评价偏低时,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表2可见,运动者运动能力判断分数和最近一年中运动损伤次数之间无明确相关性。但运动心理学证实,运动者对于自身运动能力判定是否科科学,为影响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而之所以出现本文中的结果,原因在于:第一、以运动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过程中,运动者在参与运动时,倘若对自身运动水平预判过高,且参与了不符合自身情况的项目后,极易出现运动损伤,这种情况的发生和运动符合超出自身所能承受水平有关。由此可见,运动能力高估和运动损伤发生之间呈现正相关,对自身能力估计值和实际能力之间差值越高,就越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第二、低估自身运动能力也会引起运动损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在参与运动过程中,低估自身运动能力者,有可能展现出较高的运动水平,但因为这些人群对自己掌握技术缺少信心,而营造出了一个尝试困难以及危险技术的心理环境,其不但缺少成功信念,且会因为内心压力较大、精神紧张等因素,发挥失常,进而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率。由此能够看出,不正确估计自身运动能力,均会引起运动损伤。因此,就本次实验结果可见,综合考虑后,运动人员的能力判断得分和运动损伤发生之间并未出现相关性。
综上所述,对城镇居民健康运动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见,风险认知与运动损伤之间为负相关,运动水平判断和损伤发生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错误估计自身运动水平,可能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金宁,李红娟. 青少年运动损伤与体质内因相关性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4):96-100.
[2]邱芬,秦子来,崔德刚. 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认知与运动损伤和锻炼行为的关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75-81.
[3]杜宇立,张杰,陈敏燕,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学生心理因素与体育锻炼内在关系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2):136-142.
[4]杨卫新. 心理社会因素与运动损伤[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7(1).
[5]陈佩杰,魏勇,任杰. 运动损伤与心理应激[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4,8(11):2108-2109.
[6]杨宏兴,高华平. 田径运动员职业性损伤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2):1618-1619.
论文作者:董柔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损伤论文; 风险论文; 相关性论文; 认知论文; 能力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