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研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_校本教研论文

小课题研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课题研究论文,语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甚至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瓶颈。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成长曲线进行了切实的调查研究,得出了教师专业水平在初期迅速提升,然后缓步上升,之后平行发展,最后要逐渐下降的成长规律,而要改变后段曲线的主要对策就是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促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然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和研究的矛盾,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无暇顾及课题研究,多数教师也会望而却步。其实二者并不矛盾,立足校本研究,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要素的小课题研究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语文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力军,面临和经历着实践教学工作中的诸多困惑和疑问,只有一线教师才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切实而有效的关注和研究,同时通过小课题与其他教师合作,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和优势,带动和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特色,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课题研究的独特价值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成为提高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举措。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以教为本,教研结合,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往我们过于重视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开展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和大面积的听课、评课、互动式交流研讨为主要内容和形式。这种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认识和实施水平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但这种单一的校本教研方式也有其不足,它对于教龄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促动不大,往往较封闭、视野窄、动力小、可持续发展力不强。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对专家型教师培养的需求,“小课题研究”应运而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小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小”“实”“新”“快”。长期以来,一线语文教师之所以对科研有畏难心理,主要是因为科研课题的过大、过难造成的。小课题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课题研究的高大面孔,使得一线教师有机会成为研究主体,可自主选择工作中的小问题来进行切实的研究。田静曾提出:“小课题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微观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每一位教师身边的教育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身体会到的具体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周期短且灵活。小课题研究可以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及时调整时间,周期短见效快。三是成果形式多样。在小课题研究中,研究者所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成果,这一成果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1]小课题研究能够及时地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迅速做出反应,是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对于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和进步都有促进作用。

课题研究要求教师用科研的眼光、科学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把常规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并把“问题”变成“课题”,养成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等相关活动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习惯,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成为实施研究、寻找答案、产生研究策略的过程。其独特价值体现为:

(一)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缘于自己教学实际中的困惑,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升自己教学的效益,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接受专家理论的引领与指导,为自己创造了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机会,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校本教研不再流于形式,而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小课题研究使得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那就是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教者,更是一个研究者,很多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使得校本教研从被动走向自为。韦芳谈道:“微型课题研究由于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投资少、见效快、针对性强又灵活多样,因此最能唤醒教师积极参与的情感意识,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经验,从而体现自己的特点,这种自在的、自觉的行为使教师充满着职业的幸福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了充沛而极富活力的生命。”[2]小课题研究不仅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更有助于教师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水平

小课题研究使一所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参与到研究中,进行着解决问题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着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在研究方法的碰撞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经验总结的交流中,将学习、实践与反思形成一种风气与习惯,研修水平和业务素养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研究型教师队伍群体的形成便也水到渠成。正如韩国存所言:“小课题校本教研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发言,每个人都要成为研究者。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浓厚教研氛围,既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又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分享中得以提升,从而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3]正是小课题研究,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主体,而不再是随从,对于教师专业素养与水平的提升有切实的促进作用。

(三)形成一所学校浓郁的学习研究文化氛围

小课题研究能够使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习和研究中展开,学校管理、德育教育等学校行为也得以课题化实施。同时,各种培训和活动的开展,都以小课题研究的落实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整个校园文化的根基就锁定在研究中,校园文化的精髓便在研究中得以沉淀和升华。车言勇曾谈道:“大力落实‘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科研理念,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立足教学实践选择真实而具体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认真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小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的重要举措,从而逐步形成‘课题从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研究文化。”[4]小课题研究的全员参与及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使得学校校本教研蔚然成风,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模式

(一)聚焦质疑,确定问题

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作为学校的教研部门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问题相同或相似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进行探讨,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如我们语文学科以“读”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根本,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如何进行有层次的指导,是很多教师比较模糊的问题;低年级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但很多学生难以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研究一些切实有效的纠正学生错误书写姿势的方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比如针对社会与家长比较关注的“课业负担”问题,我们研究如何实施分层次布置作业,如何布置一些有弹性的作业。这些小课题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比那些隔靴搔痒的“规划课题”更具现实意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很高。

(二)设计方案,学习研究

1.设计方案

小课题虽然定位于“小”,但也不能使研究过于粗放随意,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学期初应设计出方案,使研究有迹可循。方案的制订不能过于繁琐,力求实用简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明确研究的主要措施。针对“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孩子表达兴趣”这一主题中,我们制订了如下方案(见下页表1)。

在每项小课题制订方案的基础上,学校的教研组织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题交流研讨、中期检查、成果发布等活动,以促进课题有效实施。

2.理论学习

在校本教研中,如何避免教研活动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水平重复,如何实现先进理念对教研活动的指导,如何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应结合确定的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夯实教师在“小课题”领域内的理论基础,以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课题,促使教师实现对研究课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们积极性非常高,在研究中有的教师列出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阅读书目,有的教师找来相关的专家讲座录像,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争取与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研究活动,为小课题研究活动导航。

3.行动研究

小课题研究,因其“小”,所以更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它去掉华而不实的外衣,为改进工作而研究,在研究中探索改进工作的方法,将教师的行动与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教师们依据研究方案提出设想,结合教学实际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反思和收获,“记叙我的教育故事”,以随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

以“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为例,我们在研究初期做了如下设想:(1)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2)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会说;(3)巧设问题,让学生能说;(4)激发情感,让学生想说。

我们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为课例进行教学研讨时,抓住“万分危急”一词,一开始我们对问题的设计是:“万分危急”是什么意思?你从哪里感受到情况的危急?上课时,学生兴趣索然,回答问题的欲望不强。我们再次研究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情感为突破口:播放黄河怒吼的视频,指导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江水的“暴怒、疯狂”。接着出示长江中下游地图,进行资料补充使学生了解到长江沿岸分布着众多的中心城市,这里人口过亿,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一旦洪水决堤,我们面临的将是什么?”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既感受到了情况的“万分危急”,又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个课例的研究中,我们对设想中“激发情感,让学生想说”的策略进行了验证,同时也提炼出激发情感的几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多媒体的有效运用、适时的材料补充等。这样的研究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教学,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这样针对一个课例的集体备课与听课研讨,也有同课异构或一人多课的研讨形式,但更多的是立足于自己的“家常课”所进行的教学策略的摸索与反思。

(三)反思总结,解决问题

小课题的研究周期不长,一学期结束,研究教师要整理描述问题研究的概况,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设计与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揭示有规律性的经验,并梳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仍以“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为例,在总结中,我们感觉这个问题贴近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解决阅读教学中的症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问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而且在研究中我们充分落实好同伴互助的功效,互相推进、借鉴、提高,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均得到提高。在总结报告中我们也提炼了若干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如“如何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评价语要富含激励性;让学生自由表现少些束缚;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层层深入地引导。这些方法具体而实用,在推广中得到其他教师的充分认同与借鉴。

三、小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小课题研究为落脚点的校本教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小课题是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开展的一项研究,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需要研究的自觉意识。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小课题研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小课题研究以其独特的优势得以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契合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需求。可以说经过十几年的课改,语文教育中一些重大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尚未解决的更多的是实践中存在的小问题。但多数学校领导却不能够把眼光放低,眼里盯着的是国家、省市的重大课题,缺乏对教师们的信任和校本研究意识,不屑于发动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一些教师对此也缺乏认识,把眼光盯在学生成绩上,不愿意投入时间去搞课题研究。笔者曾经为此做过调查访谈,多数学校的校长在介绍学校发展的时候,都是列举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课题有多少项,校本课题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足以说明小课题研究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得还不够普遍。

(二)缺乏专家引领

小课题研究虽然采用的多是行动研究,且多以教学反思的形式开展,但毕竟是课题研究,仍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需将感性的经验认识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作支撑,而这些都是一线教师的弱项。为此,在小课题研究中学校应主动寻求与高校或教研部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深入课堂对教师进行切实的指导和引领。在笔者与同行的交流中,大家对此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仅凭一线教师的实践反思研究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方式寻求专家学者的指导,无论是对课题研究还是教师成长都十分有益。

(三)研究与实践脱节

小课题研究的最大优势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研究的方式主要是行动研究,实现了研究主体的“草根化”。但是由于教师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的评价机制与导向的偏差,多数教师仍然没有切实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既不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也不愿意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多是浅尝辄止、虎头蛇尾,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徐洁结合自己的调研曾谈道:“‘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存在研究过程不到位的现象。在管理部门方面,表现为指导、督查不到位,不能定期召开相关会议,阶段性总结不及时,中期评估马马虎虎,甚至没有。从教师方面来说,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课题研究方面压力相对要小得多。因此,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看不到课题研究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过程浮躁,不能把小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5]是的,有效研究应与有效教学相依存,“草根式”研究如果脱离教学实践这一肥沃土壤,研究将会流于形式,毫无成效。

“道路越走越宽”,伴随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相信小课题研究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坛,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标签:;  ;  ;  

小学科研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_校本教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