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淳
(兰州连铝总医院 甘肃兰州 730335)
【摘要】目的:对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方法:本文实验对象均选取于本医院呼吸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将先住院的4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对其进行一般护理,将后住院的45例患者作为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对其实行护理干预,通过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其临床护理体会。结果:护理组45例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为95.5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常规组45例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为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两组对比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对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要比一般护理好,且护理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大大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大力推广应用在呼吸内科中。
【关键词】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222-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内科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病菌感染人体上呼吸道引发的,发病部位有鼻腔、咽和喉等,通常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等特点,如果发现病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比如肺炎、心肌炎等,从而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对患者采取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临床护理。本文针对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受综合临床护理路径做出了探讨,具体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实验对象均选取于本医院呼吸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将先住院的4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将后住院的45例患者作为护理组,其中男女比例为1:2,患者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年龄为78岁,均值为(44.4±3.5)岁。纳入方法:病情诊断和身体检查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标准者;均伴随着发热、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等症状者;呼吸系统功能无异常者;排除方法:处于哺乳期或者孕期的患者;心肺等器官功能异常者。本实验患者在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对比性。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合理温湿度,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严格控制病菌传播和感染等;而护理组基于此采取护理干预:
第一,针对性护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症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进食后漱口或按时给予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对高热患者进行降温护理,对咽喉肿痛患者实行雾化吸入治疗,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
第二,用药干预:该疾病患者多为病菌感染,需要在进行抗病菌治疗时,增加板蓝根、黄连等中成药治疗,发挥清热解毒功效,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若患者存在发热等症状,需要根据医嘱给予使用退热药物等;
第三,饮食护理: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使用刺激性食物,因此饮食需要清淡,戒烟戒酒,保证患者营养均衡,适当饮水;
第四,发热干预: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这时需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通过物理或者药物等降温方式,比如冷敷患者额头、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退烧药物等,若患者头部或者腋窝等部位温度较高时,需要重视,避免患者出现高热惊厥情况;
第五,并发症干预:定期更换病房床单、衣物等,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情况,同时需要实时观察患者身体状况,防止出现荨麻疹等传染疾病,针对患儿,需要进行适当的疫苗接种等;
第六,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呼吸道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和疑惑心理,增强患者临床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和配合度[1]。
1.3 评价标准
本文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标准有:护理后痊愈:患者咳嗽、咽痛以及发热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者已经完全消除,身体已经康复;护理后好转: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护理后有所改善,身体正在恢复过程中;护理后无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恶化,病情严重,临床护理有效率=痊愈概率与好转概率之和;部分病人可并发肺炎、副鼻窦炎及支气管炎等,在护理过程中时刻观察和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呼吸内科患者护理相关资料均需输入SPSS19.0软件,通过一系列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x-±s)描述,t值检验两组对比,P值表示两组对比差异,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成立[2]。
2.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由表1内容显示,可知护理组和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80.00%,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和婴幼儿,这是由于老年人和婴幼儿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从而病毒病菌极易侵入呼吸道引发感染,同时该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且发病较急,若不细心处理和治疗,很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最终引发其他呼吸道疾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家属和医护人员需要细心观察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和其他负面情绪,注意患者咽喉、口鼻处是否存在异常,以此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和负担,但是若想有效保证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患者呼吸质量,通常需要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而护理干预就是一种全方位、优质的新型护理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死率[3]。本实验护理组和常规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80.00%,而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2.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中可见,与一般护理相比,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以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比如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等。
简而言之,在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实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改善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护理,值得推广应用在呼吸内科中。
【参考文献】
[1]蒙泽彬,杨剑萍.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254-254.
[2]肖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现状及用药建议[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3):27-28.
论文作者:宋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患者论文; 上呼吸道论文; 内科论文; 呼吸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并发症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