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民族关系研讨会综述_民族问题论文

东南亚民族关系研讨会综述_民族问题论文

“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有着约5亿人口的东南亚11个国家中,生活着300多个民族,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民族关系异常复杂,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亦极为突出。地缘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2003年9月24-28日,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就“东南亚民族关系”在厦门大学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执行会长郝时远研究员分别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两位学者在致辞中着重指出了研究东南亚民族关系的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次研讨会犹如一次学术盛宴,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近40家研究机构和院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向研讨会提交了60多篇论文及发言提纲。本次研讨会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东南亚华族、半岛地区与跨界民族、岛屿地区的民族关系三个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东南亚华族

与会学者分别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华人的地位、华人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东南亚华文传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程希的《试论中国放弃双重国籍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和张坚博士的《民族主义视野下的民国初年华侨回国参政》将历史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外交史、华侨史的研究及侨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支撑。

海外华人在居住国的生存、发展问题是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王付兵的《苏加诺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对印尼华侨华人的影响》和范宏伟的《缅甸奈温军政府的合法性诉求与华人政治地位》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时期,分别探讨了当时印尼和缅甸政府的华侨政策,分析了华人在当地社会地位低下的各种原因。聂德宁教授的《〈公案簿〉档案中有关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若干案例分析》将档案资料与相关的历史文献相结合,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做了一个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廖小健教授的《马、印华人与两国的民族关系》、沈红芳副教授的《黎萨尔视野中的华侨与当代菲籍华商》对当今华人在东南亚国家的地位及命运进行了描述和研究。李其荣教授和王春的《华人三重性:美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的比较研究》从华人三重性的角度对五国华人做了比较,并分析其成因,指出三重性是五国华人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它影响着各国华人的发展状况。

新移民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劳焕强的《21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陆国际移民迁移趋势分析》对中国大陆人口的对外迁移、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对把握移民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沈燕清的《新加坡建筑业中国劳工现状浅析》则探讨了中国移民在移居国遇到的问题与矛盾。

庄国土教授的论文《论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解读》梳理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理论渊源和族群文化观,分析了亨廷顿是如何以其族群文化观解释国际政治格局的,并指出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内在逻辑矛盾与局限性。曾少聪副研究员的论文《民族学视野中的东南亚华人族群》从民族学的角度审视东南亚族群内部的区分以及与外部的差异,总结了形成东南亚华人族群特征的原因。

周聿峨教授和陈雷的论文《影响东南亚华文传媒的诸因素分析》回顾了东南亚华文传媒跌宕起伏的兴衰史,总结出影响其进程的诸多因素,预测了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发展前景。周聿峨教授在研讨会上对东南亚华文传媒的综合评述给与会学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赵和曼研究员的《试论少数民族华人的若干特点》尝试弥补学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该文就少数民族华人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对全面认识海外华人社会、进一步加强国内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半岛地区与跨界民族

刘稚研究员的论文《关于跨界民族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以中国和东南亚的跨界民族为具体个案,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跨界民族的定义、类型、性质,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与发展趋势,跨界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动因。与会学者对作者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

程爱勤的论文《论刘宋王朝与扶南王国交往的宗教动因》以我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与扶南国的交往为个案,探讨了宗教因素在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交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廖大坷副教授的论文《海南的占城移民与回族的形成》通过对海南岛崖县三亚港(今三亚市)回族的考察,认为海南回族的形成既与伊斯兰教在占城的传播有关,也是海南海外交通发展的结果。梁志明教授与游明谦的论文《当代海外越南人的分布与发展状况》对当代越南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越南政府的政策及海外越南人的地位与贡献进行了考察,探索了中国学术界一个待开发的新课题。

段立升教授认为泰国的民族融合比较成功,少数民族对国族有较强的认同感,而泰国国王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论文《泰国山民发展计划的实施及评估》对泰国国王1969年提出的一项旨在帮助泰北少数民族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行动计划做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其实施30余年来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评估。

民族成分极为复杂的缅甸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成为本组讨论的另一重点。三位学者分别从历史、现实等不同的角度对该领域进行了探讨。李晨阳副教授和贺圣达研究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缅甸民族问题研究进行了详尽的述评。他们在论述、总结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原因,这对于深化缅甸民族问题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李晨阳副教授的论文《缅甸的克伦族与克伦族分离运动》在追溯缅甸独立后第二大民族克伦族分离运动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指出克伦族分离运动不仅对缅甸完成民族国家的构建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缅甸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张旭东博士的论文《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的两次印缅冲突》从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和英国殖民者采取的政策三个方面对这两次全国性的印缅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该文虽然着眼于对历史问题的探讨,但对解读当今缅甸民族问题,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把握其发展动态、趋势具有借鉴意义。与会的专家、学者以缅甸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为切入点,围绕殖民统治下的民族政策及其对东南亚国家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及民族问题和民族分离运动产生的根源、发展趋势等议题,就东南亚民族研究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热烈、广泛的讨论。

三、关于岛屿地区的民族关系

围绕“岛屿地区的民族关系”这一主题,与会学者通过对不同个案的具体研究,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了东南亚岛屿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以及该地区与中国的关系等问题。

  在论及东南亚少数民族分离运动问题时,曹兴副研究员以“东帝汶问题”作为个案研究,详尽分析和解读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他指出东帝汶问题是由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一种合力造成的。宗教问题成为民族问题的一个现实原因是:在民族的演变中,宗教成为聚结成新民族的重要纽带。庄礼伟副教授在其论文《后冷战时代的民族分离运动:亚齐个案研究》中强调指出,弱国是少数民族分离运动产生的起因。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相对弱小,就为其国内的少数民族分离提供了机遇。他同时还提出在处理弱国少数民族分离运动问题时,可采取必要的国际干预。这一观点受到了许多与会学者的质疑,大家都担心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下,国际干预可能会导致单边主义的肆虐。学者们就国际干预是否必要和可行、采取何种形式的国际干预、国际干预是否必然导致或等于单边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在冷战结束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泛滥的今天,学者们也在探讨实现民族和睦的成功之道。如何进行国族“打造”,在多元包容中求得繁荣与发展成为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王子昌副教授的论文《政治领导与国族“打造”》以马来西亚的成功为例,从政治领导的角度研究了马来西亚的国族“打造”。他认为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和领导人的个性对促进人民对国家的理性和感性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国族的形成。余建华研究员也以新加坡为例,指出一国之内的多民族是可以和谐共处和发展的。他认为新加坡的各个民族在保持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特征的同时,能够确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牢固树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命运”的国民意识,是与新加坡政府自独立以来推行多元文化主义和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民族平等政策分不开的。葛公尚研究员将民族关系的调整形象地比喻为“揉面团”,要将民族关系的“面团”揉得兼具韧性和弹性方告成功。

在讨论东南亚与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时,赵常庆研究员针对某些学者得出的“西线在中国国际战略中地位迅速上升”的结论,从分析中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中国国家安全防御的重点仍在东线而非西线,这一观点得到了郑汕教授的认同。郑汕教授与胡建刚的《论东南亚民族和宗教因素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影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包茂宏副教授的论文《菲律宾的民族问题》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民族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既有历时性又有共时性的复杂问题,涉及历史上与国内各民族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他指出菲律宾各民族在融合为国族“菲律宾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民族问题,其中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施雪琴副教授的论文《西班牙时期菲律宾天主教宗教节日的文化特征与功能嬗变》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对菲律宾民间天主教进行了研究。值得指出的是,该论文是建立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的,作者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学访谈和调查,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研讨会上还对一些概念进行了区分和界定,如:一般自治与高度自治的区别、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及其分类等。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伦研究员在闭幕式上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把东南亚民族关系划分为三个议题,每个议题下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内容,抓住了东南亚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特色,为东南亚民族关系的研究确立了大体完整的框架,必将对今后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方向性的影响。他在充分肯定研讨会的成功之处后,着重指出了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他说,此次研讨会是世界民族问题研究、地区民族问题研究和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三个领域的首次结合。这三个领域有各自的传统,因而在融会贯通方面存在欠缺。会议的主题确定为“民族关系”,但一些论文侧重于对某个具体民族的研究,涉及“关系”不够。“民族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一国内部二级民族之间的关系,其二是跨界民族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其三是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国族之间的关系。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几乎未涉及第三种关系,关于第二种关系的文章也较少,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亟待加强之处。此外,在探讨东南亚民族关系问题时,应将其置于当代世界民族关系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并且需要在理论上有所提升。

标签:;  ;  ;  ;  

东南亚民族关系研讨会综述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