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论文_陈兴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论文_陈兴

陈兴(雅安市雨城区第七中 四川 雅安 625000)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英语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在“活动教学法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个体和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并能在展示活动中感受成功。

主题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高阶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188-01

何兆熊(2003)认为: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不应把英语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来教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会语言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把英语作为自己思辩的媒介。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B.S.Bloom(1956)将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进程分为六个阶段:认识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估(何安平,2002:71),英文表述为:knowledge comprehension application analysis synthesis evaluation。在教学设计时可结合这个思维发展模式,特别是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度与学生的有效参与相关,而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发展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那种以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只是低层次的参与(陈瑞生,2009)。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用问题引路,创设情景,激发思维,以及设置涉及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的任务。

在一堂英语阅读课(Gulliver in Lilliput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中,本文节选于《格列弗游记》Gulliver’s Travels的开始片段。首先教师提出有关小说阅读的问题引导教学。

Do you like reading in your free time?/What kind of books would you like to read best?/...【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出示本文主题图问: What catches your eyes most in the picture?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介绍作品与作者,根据小说篇名预测书中主角,并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故事人物视觉形象上的强烈冲突。】

1.课文第一段描述格列弗筋疲力尽的到了岸边倒下睡着。: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What do you think of Gulliver in this paragraph, lucky or unlucky?Why?

(2) What did Gulliver do to save himself?

(3) Can you ask some interesting questions about “our ship”?

(4) Do you think this beginning of the novel is a good one? Why?

【设计意图:问题1、2指向小说设置的情景分析;问题3、4的设计用于欣赏故事开头——一个好的开篇是一部优秀小说的必备要素。】

2.课文第二段描述格列弗醒来发现被捆绑的情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设置以下问题:(1) What do you think of Gulliver’s sleep in this paragraph, good or bad? Why?

(2) Some people think “the sun was rising” tells readers more than “time” itself. Do you agree? Why?

(3) How did Gulliver feel when he found himself tied to the ground?

(4) What might Gulliver wonder after he found he was tied? ?

【设计意图:问题1、2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的能力;问题3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而最后一个问题的设问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基于文本的想象力。】

教学第三段,有一个小人国的人爬到格列弗的脸旁:教师设置问题:(1) How did Gulliver feel about his leg?

(2) Why did the writer use “something” and “It” instead of “someone” and “He”?

(3) How small the man is?

(4) Why not cut out the sentence below? Why?

He was the same size as my little finger!

(5) How did Gulliver feel by ask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6) Can you ask more questions like these?

【设计意图:问题1—3理解文本恰当的用词,问题4—6赏析小说语言。充满画面感的句子把“大”与“小”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之后的仿写,还是仿问,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第四段介绍格列弗对爬到身上的小人国的人大吼大叫的情形。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 Who do you think is more powerful, Gulliver or small men?

(2) Why did Gulliver shout at the small men, for fun or for safety?

(3) Can you imagine how loud the noise was?

【设计意图:文本深层分析。Gulliver力大无比,却形单影只;Small men个头微小,但团结一致,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对loud noise的想象,培养了学生抽象与形象转化的思维方式。】

课文最后一段介绍格列弗听不懂小人国的话,设法挣脱逃走。教师根据这一场景设置以下问题:

(1) Did Gulliver talk to the small men successfully? What do you think made them fail to communicate?

(2) How did they fight against each other?

(3) How did Gulliver feel at that time?

(4)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word “army”?

(5) How do you feel after you read the last sentence of the extract from the novel?

【设计意图:问题1—3对交流失败原因的探究与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4对小说用词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问题6好的故事(节选)结尾如同好的开头一样重要,引导学生去读、要读、乐读。】

以上的问题,没有在课文中出现明显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动脑回答,很多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当学生的答案比较有局限性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跳出框框思考问题。如在学生回答问题What might Gulliver wonder after he found he was tied?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很多学生的答案都很平常,这时教师要他们走出常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始终以问题引路,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论文作者:陈兴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论文_陈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