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机械汽车产业振兴&在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_科技论文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机械汽车产业振兴&在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_科技论文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机械、汽车工业振兴——在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汽车工业论文,座谈会上论文,企业集团论文,科研院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机械工业系统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机关到研究所,到很多大中型企业,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减拨事业费到位以后,相当一部分研究所吃饭已不成问题了。但是,如何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所发挥的作用更突出一些,那就需要进一步解决体制上的问题,为科学技术与经济更好结合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条件。今天参加会议的有七家已进入企业的部直属所及七家企业的代表,还有一部分直属产品开发类研究所参加座谈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讨如何加速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的科技体制改革,如何构筑科技新体系,特别是进一步推进更多的产品开发类研究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问题。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行业形势分析

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我国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且提出了要实现这一蓝图关键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后一个转变为机械、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机遇表现在:一是国际大市场的形成为机械、汽车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机电产品将成为市场容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商品;二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和追求技术进步的强烈意识,将对机械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作为两大支柱产业的机械、汽车工业受到空前的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瞩目。

与机遇并存的是,我国机械、汽车工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我国机械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严重不足,导致了近几年进口逐年骤增,进出口逆差巨大,尽管国内机械产品市场旺盛,但机械部归口机械产品国内供应的仅占54%,进口产品占46%;二是近年来机械产品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机械产品的质量问题已对机械工业的形象和市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三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部分技术来源于国外。尽管近10多年来引进了约1600多项国外先进技术,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低层次上,没有上升到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上来。据对300个技术引进项目的调查,其中74%的项目达到“掌握”的程度,可批量稳定生产;51%的项目达到了将引进技术全部或部分移植到同类产品上的程度;小革小改的有,但有创新的可以说是零。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可以说目前我们面临背水一战的严峻形势,处于兴衰转折的紧急关头,我们一定要在全行业提高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特别是科技战线的同志,更应在这个问题上有切肤之痛,更应看到我们所肩负的使命。

二、实施“科教兴业”的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机械、汽车工业要振兴,要成为支柱产业,根本的路子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在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机遇面前掌握主动权,在市场竞争中进入自由王国,不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不实施“科教兴业”的战略是不行的。要在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挑战面前变被动为主动,靠什么翻身?还得依靠科学技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全国科技大会后,部党组、部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在机械、汽车行业实施“科教兴业”的战略。

1995年5月,何光远部长在全国科技大会的发言中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这就决定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必然是企业。要实现“使机械、汽车工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一目标,就必须尽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以及一大群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中小企业。只有企业真正成为科技的主要需求者、开发者和投资者,才能最终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才能实现科技工作的新解放和大发展。另一个问题是,根据国家科委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指导方针,国家应对“稳住”产业技术基础这一困扰产业部门目前发展的问题给予最大限度的关注。这是我们整个新的科技体制构成的两大方面。

如何依靠科技?应该有怎样的方针、怎样的体制、怎样的机制?力量怎么分布?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实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的科技战略,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并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树立Q、S、T、C综合质量新观念,组织实施“质量上台阶工程”,打一场质量翻身仗。综合质量的新观念由四个部分组成: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Q),提供良好的服务(S),按合同及时交货(T),合理的性能价格比(C)。

第三,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全面实施“九五”科技计划。

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筑一个技术经济一体化,高效的机械、汽车工业新型科技体系,要在体制上提供保证。

第五,以人为本,重在教育,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提高全行业劳动者的素质。要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管理干部、科技专家和能工巧匠。

三、构筑科技新体系

机械部的科技体制改革是从院所改革展开的,从启动到进行,基本上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同步。

在全面探索的变革中,总体上部属研究院所经历了求生存—谋发展—作贡献三个重要阶段。

1985~1990年,是院所求生存阶段。院所在减拨事业费的压力下,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开始面向市场。

1991~1993年,院所进入谋发展的阶段。机械部科技主管部门在大力鼓励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院所进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一阶段,院所事业费减拨逐步到位,其生存主要靠横向收入,并先后有五个部属研究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

1994年至今,院所步入为行业技术进步作贡献的新阶段。1994年5月召开的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的科技发展基本战略,实施科技工作主战场和主体由研究院所到企业的转移。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机械部率先提出产业共性基础技术也应该属国家“稳住一头”的范畴。由此标志机械部开始全面着手机械工业科技新体系的重组工作。

机械工业科技新体系的重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调整结构、分流人才,构筑一个有利于技术经济一体化、高效的新型机械、汽车工业研究开发体系。这个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大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群体的技术中心,二是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机构,三是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四是社会化的首先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支持体系。

1.建立大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群体的技术中心。

这是实现机械工业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多数部属产品开发类研究所改革的最终方向是进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

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的建立,可以在企业原有机构基础上,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和层次,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心;或者开发类研究所进入企业,与企业技术开发力量共同组建成技术中心;也可以利用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究力量与试验手段,与企业联合,定向服务,组建技术中心。

对于少数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部属开发类研究院所,应加速自身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化,发展科技产业,并且联合信誉良好、规模相当、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实现规模生产,最终形成若干能进入机械、汽车行业前500家大型企业行列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作为企业群体核心的研究所,是其技术中心,这也是一种方式。

2.由国家和行业共同支持,稳住一支少而精的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力量。

作为“稳住”的主要部分,以部分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一批优势专业为基础,加强综合和集成,组建“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投入强度高、风险大的高新技术和一部分涉及面广的专业基础技术,也要采用不同形式予以“稳住”。

对标准、质量检测、信息、软科学等公益性研究,稳住一支少而精的队伍,大多数力量应转化为面向社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

3.充实、健全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

有机械专业的高等院校应结合教学工作,有重点地充实、健全一批科研机构,形成一支与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互补的研究力量,在基础性研究和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4.建立社会化的首先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支持体系。

这个支持体系由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地方机械研究所组成。

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广科技成果、组织人才培训、促进技术合作与交流中起重要作用,是这个支持体系中的纽带。

选择1~2个部属研究所进行试点,使其转变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多数地方机械研究所要在本地区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有实力的地方所也要面向全行业形成网络。

设计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向企业化的工程公司过渡,有条件的设计院也可探索与大型企业密切结合的新形式。

四、进入企业是多数产品开发类研究院所的长远发展方向

(一)部属七家开发类研究院所进入企业的回顾与总结

在研究院所的科技体制改革中,机械部先后推进了七家开发类研究院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

推进院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促进双方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表现在:

1.壮大了企业的研究开发队伍,增强了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院所获得了研究开发所需的任务来源和物质条件,明确了为企业、为经济服务的方向,使研究开发的立项直接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

3.为机械工业研究开发体系的调整,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推动科技进步主要角色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但也要看到,这条路恐怕还要走一段优势才会更明显,现在仅仅是初始阶段。

从七个院所目前与企业的融合情况及研究开发任务来源情况看,院所进入企业后的运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运行较好:进入企业的院所与企业原有的技术力量融为一体,企业向院所提供的经费占院所运行经费的一半以上,院所主要研究开发力量与精力围绕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服务。他们正在摸索一套好的办法。

2.运行一般:此类院所一般维持独立运行,承担企业的任务经费不足维持自身运行所需经费的一半,其主要研究开发力量与精力还是在市场上找横向任务,来解决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

3.运行不太理想:院所没有能力承担企业的产品开发任务,经济情况困难,人员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虽然进入了企业集团,但运行不正常。

院所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心,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是一种探索。在发动、推进、进入中遇到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观念上的差异,使院所对新的运行环境不适应。

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科研为生产服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观念,官本位的观念(人的位置怎么摆法)等,院所与企业有较大差距,使得院所进入企业后对企业在计划、财务、人事甚至作息制度方面的管理不相适应。

2.双方运行机制、制度上的差别,影响了融合。

企业、事业两种性质,造成双方科技人员工资级别有不少差距。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重点不同,使得运行中容易产生矛盾。院所在分配制度改革上采取大力度措施,向科技骨干倾斜;而企业面临着成千上万的工人,所以企业对技能工人严格定岗,收入与岗位挂钩。进入后,往往是企业同类的科技人员收入比院所低,住房比院所差。反过来,企业对工人管理很严格,有一套制度;而院所对工人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两者融合在一起,有个利益机制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处理好需要下一番功夫。

3.进入企业集团后,企业给研究所创造的技术开发条件与研究所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

研究所往往认为进入企业后条件会有一个大的改善,这是愿望。实际上,现在我们的企业包袱很重,有的是企业本身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能力提供;有的是研究所本身水平不高,或优势专业与企业主导产品不符,承担不了企业主导产品的研究开发任务,企业没法支持;还有一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院所固定资产不是划拨企业而是代管,使企业支持院所更新试验手段、改善科研条件存有疑虑。

4.推进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融合。

有的院所进入企业后,院所领导班子调整没有及时到位,领导班子工作不力,企业与院所间缺乏沟通,造成院所职工对企业的工作安排不理解,有的工作操之过急,激化了矛盾。这些都影响了融合。

通过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院所进入企业,成为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为:

1.研究所(室)有一定技术水平与实力,拥有一批行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拥有比较多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具备相当水平的研究开发手段。

2.企业属国内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对技术进步有相当需求,有能力向院所提供较优厚的研究开发经费和试验研究条件,对吸收院所进入以增强自身的技术开发实力的愿望,不仅领导层重视,也得到企业职工的认同。

3.研究所(室)的优势专业符合企业的需要,或能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领域,加大开发力度。

从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看,开发类研究院所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心,二者达到相当程度的融合,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观念的转变、差距的缩短、对新的运行环境的适应及环境的逐步完善,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协调组织工作,也需要相当力度的改革措施。

所以,研究所进入企业,成为技术中心,对象的物色很重要。需要知己知彼,进行深入分析。只有双方需要,都愿付出代价,才能结合得好。

(二)进入企业与企业集团,是多数产品开发类研究院所发展的主导方向

据初步统计,我国机械工业地市以上政府所属研究开发机构有558家,职工人数11.2万人。按我国目前的国力,由国家财政维持如此庞大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开发队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院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都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形式,在当前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未达到相当水平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研究院所求生存、谋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必然的选择,是当前科研院所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要形式。在这方面,院所已做了大量工作。

但要看到,院所搞独立的企业、搞产业化并不容易。院所难以具备上规模所需的资金、设备与劳动力条件,尤其缺乏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这里面存在流动资金、合理负债、经营管理、用工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条路并不见得走得通。

从国家发展与整体布局来看,机械行业的企业已经不少,不需要把64个研究所逐渐演变成为64个小工厂。当前缺少的是有雄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这类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全局性的目标,研究院所必须为此作出贡献。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实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竞争力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是开发类院所的发展方向。

从另一个角度看,研究所自身搞产业化,目前可以做到有饭吃、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夺食形式,是抢行业中的一块市场,是初级阶段。作为技术力量相当集中的一支科技部队,它的归宿,特别是产品开发类研究所的归宿,应该是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通过发挥研究所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发展的质量,这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才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高级阶段。

研究所满足于自身成果产业化,从长远来看对自身的科技潜力是一种浪费。而走进主战场,到大的企业集团中去发挥作用,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则是上了高一级的层次,真正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我们研究所的领导要看到这种趋势,看到这个方向,自觉走这条路。当然,这条路走起来很艰难,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它是有生命力的,前途是光明的。

(三)产品开发类研究院所进入企业集团的模式及对院所在产业化过程中的要求

院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有如下模式:

1.整体进入,成为企业、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

产品、专业较为单一的开发类院所,在时机成熟时,可以整体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其技术中心。但在技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则取决于院所自身的技术实力和进入的时机。按我国目前的研究开发现状,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力量满足不了市场竞争的要求,在组建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时,有实力的开发类院所进入企业,有希望成为其技术中心的主角。

2.领办企业或企业集团,自身成为该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

按照这种模式取得成功有相当难度,要求院所有较高技术水平与实力,在行业中技术处于优势,且需要具备工程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各方面的人才。可以考虑通过股份制实现企业间的紧密型联合,院所主要可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

3.与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

通过吸收企业的资金、股份,或者通过较长时期为企业承担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任务,发展同企业较为稳定的关系,共同建立技术中心。

4.部分进入或若干专业分别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

多专业的产品开发类研究院所进入某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会遇到不少问题,可以尝试某一专业局部地与企业结合的方式。

院所领导在这场体制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未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是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我们的经济增长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观念转变很重要。不能仅满足于现在有工资、有奖金、有住房,要从大的事业着眼,要有远见卓识,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当前就要着手为将来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创造条件。没有条件,机遇也不会属于你。希望我们研究所的领导能对事业负责,对科技发展负责,对四化建设负责,同时也对我们院所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负责,很好地率领这支队伍,为机械工业的振兴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四)巩固成绩,完善机制

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但今后的任务还非常艰巨。目前仅有七家院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其它研究所,特别是产品开发类研究所路怎样走,需要政府指导,更需要自身设计。已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研究院所也有一个自身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因为“到位”与“称职”是两回事,从进入到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个完善、融合、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

我们已有七家院所和七家企业的结合,希望能结合得更好一些。研究所进入之后不能再出来,出来就更没有出路。

对院所来说要做的文章是坚持方向,发挥优势,不断深化改革,主动为企业服务,从而促进相互间的融合,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运行机制,最终使企业切实感到离不开技术中心,离不开这支科技力量,感到研究院所确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效益,增强了实力,特别是提高了竞争能力。企业要使研究院所也感到离不开企业,离开了就没有出路,没有舞台。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路程大大缩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研究所与企业体制上的障碍被消除,厂所就可融合在一起,科技力量的布局也就得到了调整。

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是大事,是根本。抓住它们,企业才有竞争力,才有效益。开发类研究院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绝不是简单的院所行为或企业行为,而是我们全行业的大事,需要全行业的支持,需要从行业的角度为这项改革创造条件。政府在这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这项改革,领导机关要精心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推出配套政策;要对这项改革有所预见,创造一些好的环境和条件。研究院所进入企业以后,机构、干部,特别是干部管理的问题、职工待遇的问题等如何过渡,这些问题主要靠企业和企业集团与研究所之间妥善协商。从政府来说,要提供必要的指导,但对于它今后的发展,企业和企业集团担负什么责任,政府还能给予哪些支持,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必要的规范,值得研究。

我们已经有七家研究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主导方面是成功的,这就为其他研究所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起了示范作用。帮助这七家院所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融合度和融合层次,对于全行业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创造条件、完善政策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整个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坚持正确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最终目的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技真正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完成科技新体系的构筑。让我们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质量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机械汽车产业振兴&在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