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家庭效益与扶贫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关系论文,计划生育论文,扶贫开发论文,效益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6月8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报告时指出,今明两年,我们要坚定信心,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每年解决一千万左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确保如期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温家宝指出,今明两年的扶贫工作要“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户为对象”,“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这为我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证明,计划生育工作和扶贫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并有互动效应。控制人口和脱贫致富始终是摆在贫困地区乃至贫困家庭面前的最现实、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据调查,超计划生育一直是某些贫困户脱贫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效益与扶贫开发的互动关系。
一、贫困状况及其特征分析
1997年,吉林省抽样调查了1600户农民家庭。在这些农民家庭中,人均年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3.75%(注:来自《'98吉林统计年鉴》,或根据其中数据算出。),并且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大多分布在贫困地区,而从宏观来看,吉林省贫困地区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反映了大多数贫困户的共同特点。明确这些特征,可以使我们在大的方向上把握住这些共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贫困县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1.农业人口比重高。1995年,在吉林省典型贫困县通榆县的男性和女性在业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渔业者分别占79.26%和80.05%,而同期全省的平均水平为57.26%和57.20%(注:来自《1995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吉林分册》,吉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比较来看,通榆县分别比后者高出22.00及22.75个百分点。这反映了落后的人口产业结构。2.产业结构落后。1997年通榆县国内总产值8332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032万元,占66.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343万元,占14.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949万元,占19.1%(注:来自《'98吉林统计年鉴》,或根据其中数据算出。)。从绝对量看,在全省41个县(市)中,通榆县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排在第40位,第一产业增加值排在第23位。从所占份额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相当大的比重,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很小的一部分。产业结构相对很落后。3.人口受教育水平低。1995年,通榆县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有37.9%的人初中或初中以上毕业,比全省这一比例(53.3%)低15.4个百分点(注:来自《1995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吉林分册》,吉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这种较低的教育水平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4.早婚早育现象严重。通榆县农村千户调查资料中,30岁以下男性人口中22岁以前结婚者占同批人的46.37%;30岁以下女性人口中20岁以前结婚者占同批人的27.04%(注:来自《脱贫致富的人口对策》,张纯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除上述几条特征外,贫困地区还有其它一些特征,如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事业不发达,人们的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对子女数量期望过多等。很显然,一个地区的贫困现象是由自然、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脱贫问题不是哪一个部门的问题,而必须由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协调行动。
二、走扶贫开发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之下低效运行,加之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微弱的经济增长常常被新增人口所消耗。至今,很多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果任其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贫困地区以及贫困家庭的经济仍处在贫困状态。中国已经脱贫的农村地区或家庭的发展实践证明,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由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向包产到户制转变,家庭的许多职能、尤其是生产职能又得到了恢复。和以前相比,贫困家庭在许多方面遇到了新的困难。比如说,缺少生产资金,缺乏致富技术,有些独生子女户家庭缺少劳动力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农村计生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贫困地区的人口超生现象是阻碍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单纯地抓计划生育工作是行不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生育工作率先深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出现了计划生育工作难的局面。事实上,只有把计划生育工作同解决农民家庭的具体困难结合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近些年来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和计生工作“三结合”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走扶贫开发的发展道路,其有利因素还在于政府部门掌握着本地区的整体情况。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时,政府部门可以从大局着眼,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还可以利用宣传等手段引导广大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实行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用现代化手段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1999年4月,我们在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进行调查时,发现当地政府和计划生育部门开办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家政学习班,由于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农民朋友的积极性很高。很多人在学习班上学到了家政知识、生产技术等。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家庭副业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有些育龄妇女参加学习之后,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妇女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了劳动致富上,很多人主动放弃了二胎生育指标。
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基层政权的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来说,扶贫开发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生产的相对独立性,贫困户的困难更加突出。调查发现,资金短缺、劳力不足和缺乏致富信息是他们普遍存在的困难。显然,靠农户自身是很难解决这些困难的。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许多贫困户向政府贷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些贫困村民通过参加家政学习,掌握了种植、养殖的科学方法,很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也使政府建立了祟高的威信。很多农民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顾全大局,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有些农民自愿放弃生育二胎的指标,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拉腰村的村民们说,我们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放弃生育二胎的指标。孩子少了,搞家庭副业的时间就多了,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发家致富奔小康。
三、计划生育和扶贫开发
计划生育和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农村工作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计划生育对扶贫开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家庭,户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减缓,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系数降低,特别是负担少年儿童系数迅速降低。从全省情况看,1991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7‰,1997年降为5.61‰,下降了1.46个千分点(注:来自《'98吉林统计年鉴》,或根据其中数据算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89年全省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系数为44.3%,其中少年儿童负担系数为37.7%,老年负担系数为6.6%(注:根据《吉林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一)》中数据算出。);到1997年,三个负担系数分别为37.1%、28.6%和8.5%(注:来自《'98吉林统计年鉴》,或根据其中数据算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系数下降了7.2个百分点,少年儿童负担系数下降了9.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了1.9个百分点。很显然,全省的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系数的下降是由少儿负担系数的下降引起的,这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成果。
计划生育对贫困户的脱贫作用更加重要。已有的研究成果证明,在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户在生育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许多人基本上延续了上几代人的生育观念,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仍然是一些人最基本的生育目的。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使缺少劳力、养儿防老成为一些家庭的现实问题。在计划生育工作不力的地区,有些贫困户人口超生现象严重。这样一来,多生的人口又加重了本来已经很贫穷的人口的生活负担,使贫困户的脱贫更加困难。农村多年来扶贫工作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少生孩子才能快致富。这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各级领导的共识,也越来越成为贫困家庭户的共识。
贫困户的经济状况对计划生育也有很大的影响。1.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贫困户的生产主要靠劳动力投入。从家庭的成本、效益关系看,贫困户的生活水平低,孩子受教育程度低,而孩子长到十几岁就可以下地干活,成为新的劳力。因此,从贫困户来看,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收益大于他的抚养成本,这就促进了贫困家庭的高生育率。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了生育功能。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就越多。在以劳动力投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产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低决定了不可能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老有所养成为农民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对贫困家庭来说,生男孩几乎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4.大多数贫困户往往分布在远离经济中心的地带,那些地方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因此,人们很难与外界进行交流,很难感受和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近乎封闭的系统内,人们自然也很难接受新的生育观念。
那么,实现贫困地区乃至贫困家庭生育观的转变和脱贫的突破口在哪里呢?1993年吉林省广大农村实行计生工作“三结合”以来,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农民家庭主动响应政府号召控制生育。实际上,这一发展过程也就是计划生育和扶贫开发的一个互动过程。首先,单从经济方面看,计生工作“三结合”使农民的生产项目向多个方向转变。农村计生部门从各个方面帮助贫困户脱贫。贫困家庭一般以单一的粮食生产为主,成本投入量大,收益低。抽样调查显示,1998年,在贫困地区的187户家庭中,从事粮食种植的为114户,占61.0%;贫困户的主要困难是资金和技术困难,分别占贫困地区农户总数的23.5%和21.9%(表1)。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按照贫困地区农户的困难状况分别进行帮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160个农户中,效益为一般及以上的为159户,占99.4%(表2)。
其次,计生工作“三结合”使农民的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0年,单纯种植粮食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7.2%,到1998年降为61.0%,下降了26.2个百分点;1990年无困难的农户百分比为21.3%,到1998年上升为33.2%,上升了11.9个百分点。因此,计生工作“三结合”在使农户脱贫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农户单纯的粮食种植结构,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有很大的提高。第三,由于实行了多种农作物种植和多种经营,使妇女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大升高。根据Jacob Mincer的一项研究,家庭户对孩子的需求取决于家庭的收入、父母时间的价值,特别是母亲时间的价值。也就是说,一个妇女如果多生孩子,她会用很多的时间去抚养孩子,而当妇女在家庭户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时,她如果用养育孩子所用掉的时间去从事家庭经济劳动,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越多,妇女越倾向于少生孩子。笔者1994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1998年在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所作的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从表3可以看出,妇女在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各项专长中,掌握农副技术和烹饪的人数最多,分别为474人和193人,占妇女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4.9%和22.3%在掌握各种专长的妇女中,参加培训的有427人,占49.4%,即有将近一半的妇女要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技术。可以说,贫困地区妇女生产力的解放离不开扶贫开发,离不开计生工作“三结合”。很多妇女表示,即使放开生育政策,她们也不愿意再要孩子。因此,计生工作“三结合”使许多贫困户脱贫,也使广大妇女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总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方面,扶贫开发改变了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妇女生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妇女生育观念的转变也有利于扶贫开发。从微观来看,少生孩子可以使妇女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家庭经济活动,增加家庭收入;从宏观来看,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口出生率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降低,促进人口——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扶贫开发的人口学因素的完善
1.降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年龄结构。贫困户普遍生育水平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系数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贫困户的收入增长被大量的新出生人口所消耗,人均水平仍在贫困线以下。无数事实证明,居高不下的出生率是贫困的最重要人口学因素。因此,对贫困户来说,走扶贫开发的道路,就要降低生育水平。80年代初以来,全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贫困户的生育水平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在吉林省,计生工作“三结合”的开展也为计划生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出现了少生孩子快致富的喜人局面。2.提倡晚婚晚育。在农村家庭,尤其是许多贫困家庭,早婚现象仍然很严重。农村青年结婚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生孩子。因此,早婚必然导致早育。这样,延长了妇女的生育期和抚养孩子的时间,同时缩短了妇女的劳动时间,既不利于计划生育,又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实行晚婚晚育,有利于扶贫开发,有利于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进程。3.提高人口素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贫困户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低。反过来,人口的低素质又严重制约着贫困户的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广大农民更关心的是科技致富问题。从时间上看,学校教育需要一个很漫长的周期,而农村科技教育时间短,见效快,对于扶贫开发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广大农村,提高人口素质既要发展学校正规教育,又要下大力气发展科技扶贫,开展短期培训,这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加强生产协作和社会保障,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农民家庭的生产功能恢复之后,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独女家庭缺少劳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还存在着一个养老问题。据调查,很多贫困户把“增加家庭劳力”和“养儿防老”作为多生孩子的占头二位的原因。因此,农村基层部门应适当加大对独生子女户的帮助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这对于转变生育观念、加快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