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课程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主题课整合的探索与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把课程的育人合力释放出来——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主题班会整合的探索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会论文,合力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初中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线教师经常遭遇挫败和无奈:由于一个教师一般教授多个班级,对班级学生的关注和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很难针对某一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课下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远远逊色于语、数、外教师,仅靠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力较小。

同样的“痛”点也出现在主题班会上:效率低、效果差,学生、教师不重视,班会课教育学生的价值几乎看不见。这些现状造成班会课经常遭到忽视。班主任认为班会课是班主任一个人的舞台,班会课上能做的不过是传达年级安排、学校通知,或者干脆任由学科教师讲评试卷、考试练习。很多班主任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设计班会课,更别说有计划地设计了。

面对挫败和痛苦,我们常常想,思想品德课、班会课,这一对“难兄难弟”能否联起手来,互相帮助,发挥出彼此的优势?假如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整合的桥梁,是否既能体现出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又能提高班会课的效率?

从课程上重构主题班会

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虽然二者有着内容重合的区域,但它们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一直是必修课,被纳入课表,在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下,有着独立的学科体系,使用统一出版的教材,由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任教。

而主题班会课,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安排或由学生自行组织。没有统一要求和安排,有的学校在课表中标出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时间,但对它的形式、内容以及教育目标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划。

二者的整合研究,也少有人尝试。国内研究较多在班会的主题、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范围多是从活动的角度来设计班会,很少从课程上进行系统设计。而对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整合上。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决心已定,思路明确——挖掘思想品德教师的优势,请思品教师参与到班会的设计中去,从理论、素材上为主题班会提供支持,从课程层面对初中阶段的班会课进行系列重构,减少主题班会课的随意性,使主题班会课成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价值。

首先是在课程时间上予以整合。把班会课设为必修课,写入课表;思想品德课课时由每周2课时缩减为每周1课时,另一课时与主题班会课整合在一起,从时间上保证了班会课的课程实施。

其次,从课程内容上对班会课规范、整合,确保主题班会开展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措施。

1.统一班会主题

以往的班会主题没有统一的规划。经过备课组和班主任、年级主任的反复沟通,我们决定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初中思想品德3年的教材内容,来确定班会主题。鉴于初一学生年龄、心理发展中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全年级各班开统一主题的班会课。下表表1是第一学期的班会主题以及相应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育。

2.制定详细、规范的班会流程

以往的班会课没有固定的流程,要么由班主任一人负责,要么由几个班干部来负责,结果造成大多数学生不会上班会课,初中三年,很多学生都没有组织、策划过一次班会,更不知道该怎样设计班会。我们决定制定一个有效、详细、清晰的班会流程图,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让学生、教师熟知并能高效运用。

第一步,班会由班级每个小组承办一次。班会主持人的选择由小组组长负责,或者由学生自愿报名。

表1

第二步,班会主持人通过查找资料、调查,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寻找班会主题,然后通过和班主任、思品老师协商、探讨,确定班会主题。

第三步,班会主持人查阅资料开始设计、制订班会方案草案,在思品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班会方案。

第四步,班会方案全年级共享,由思品老师发给各班班主任,由班主任提前一周交给各班主持人,各班根据班级情况,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步,在每周四班会时间各班召开统一主题的班会。

3.全年级共享班会主题方案

我们把每次主题班会的方案设计交由每班的一个组来完成。这个方案可以全年级共享,每个班的班会主持人拿到方案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这样班会从方案的制订、修改到最后的实施,都比较高效。

将主题班会真正还给学生

从课程上整合、规范主题班会,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会从此喜欢上班会课。我们的调查发现,课程建设中一些统一、僵化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拥护。因此,要让学生有个性、自主地开展班会,把班会真正还给学生,还要从增加班会课的可选择性与灵活性入手。

1.在规定主题外增加自选主题

统一班会主题的缺陷是忽略了班级和学生的差异性。以初一(15)班为例,班里的学生发现,一些同学入学后不能完全适应中学生活,找不到朋友,感到很孤独,于是孩子们一直想举行一个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但在学校统一规划的班会主题中,考虑更多的是普遍情况,按照经验,同伴交往问题更多出现在初二年级,因此“友谊”的主题班会放到了第二学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主题确定上引进了可选择内容。根据年级活动、思想品德教材、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需要,班主任统一规划出一部分“规定主题”;另一部分班会主题则由学生自己提出,班主任参考班级特点,排列出一学期的“可选主题”。这样,学生都可以预先知道班会主题,如果遇有特殊情况,也可以灵活调整。

按这个思路,每个班根据年级活动、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计划、班级特色等制订出了本学期的班会主题(以初一(7)班为例,见下页表2),并张贴于班级内。

2.用特色方案代替共事方案

全年级共享班会主题方案的方式虽然能迅速带来班会课上的“高效率”,但弊端也很明显。例如,造成了过分依赖方案。有些班级的学生不再主动查找资料;而是盲目照抄照搬方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失去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部分班主任老师的依赖心理,一旦缺少共享的方案,很多老师便像是失去了“拐杖”。

表2 初一(7)班下学期班会主题一览表

某种意义上,共享的方式强调的也是“统一性”,而过于依赖这种统一性与规范性,必然会让教育主体的创造力丧失。为了避免这种倾向,我们及时修改了方案设计流程,取消了共享,各班级由班级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承办特色班级方案。如学生在方案设计中遇到问题向各班思品老师和班主任咨询(思品老师提供理论知识、班会素材、班会方案的支持,班主任给予班会流程和细节上的指导)。

尽管刚取消共享时,教师和学生并不太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各班都找到了自己的特色。根据班级特色设计出的班会方案,其共享的效果和质量远远超出过去的方式。

在实效性上做足文章

无论是利用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重构主题班会,还是增强选择性、灵活性,把主题班会还给学生,这些课程建设上的“跨界”努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克服主题班会课效率低、效果差的痼疾。在如何提高主题班会课实效性上,我们有一些自己的探索。

1.明确班主任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在班会中的角色分配

思想品德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角色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这种角色分工的模糊,造成了班会开展中的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讨论研究后达成了一致看法:班会主题还是应该由最了解学生情况的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来制定。在班会主题的确定中,班主任可以参考以下原则:主题要来源于学生,要有及时性,紧密结合班级生活,同时也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主题可以是开放的,可以结合社会生活的热点,也可以结合身边的活动开展,可以是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是表扬、鼓励。

班主任在熟悉班级学生情况上有着天然优势,而班会内容的设计则应由学生与思品教师共同完成,这一点上,思品教师有着教学经验、教学素材、理论知识上的优势。

这样一来,经过角色重新定位、分工,班会课的实效性因此大大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班主任老师用丰富的教育经验为班会课提供了方向性保证,思品老师的专业知识则大大增强了班会课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

2.用多元、开放的主题班会吸引学生

考察以往的主题班会,我们一般认为,班会课效果主要是同班会主持人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后来经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才知道,班会课效果差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班会主题并非对所有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或者认为收获不大时,班会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要提高主题班会课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班会课感兴趣。而要让学生对班会课感兴趣,单调、枯燥的形式和内容可行不通。于是我们尝试着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会。

一次期中考试后,初一(12)班率先进行了多元主题班会的尝试。该班班主任王丽老师发现,期中考试后学生在目标规划上呈现出差异。一部分学习成绩稍好的学生有目标,但落实、付出不够;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则没有动力,学习无目标。针对这种分化,王老师决定分别召开两个班会。一个主题确定为“明确目标,快乐付出”;另一个为“寻找目标,注重落实”。学生完全根据需要选择参加班会。主题不同的班会同时在两个教室里开展,事后调查发现,自由选择的班会,较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了他们参与的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还要善于挖掘、利用多元性教育资源。

班会课通常是班主任唱主角,那么班会课理所当然变成了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由班主任完成的独角戏往往忽视了其他教育资源,殊不知其他任课教师、校长、家长、社会力量等,这些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发挥这些多元资源的优势,才能够提高主题班会课的实效性。

仍然以初一(12)班开展的“目标规划”班会为例,他们没有讲述任何名人的故事,只是找到了已经毕业的两名学姐,她们也曾是王丽老师的学生,经过6年努力,分别考取了国外的著名大学。这两名学姐用亲身经历讲述了目标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她们是如何在目标之下付诸努力的。身边鲜活的事例给每位同学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它的效果远比那些遥远的名人故事真实、强烈得多……

可供思考的成功与不足

思想品德课与主题班会的整合是一个新课题,在没有太多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探索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

这次探索最为成功的地方,我们认为是打破了学科壁垒,初步形成了知识体系上的互补与沟通。在知识内容上,思想品德课的部分知识迁移进班会课中,有效地充实了班会课内容,让班会课有可能成为系统性、连贯性的课程内容。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对思想品德课三年教学目标的有力整合,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除了知识内容,班会课增加、拓展了思想品德知识、能力、情感上的深度,更容易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更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由思想品德教师来参与指导班会的整体框架,大大提高了班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思想品德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的熟悉、深入和了解,更加有助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创新,尝试解决了班会课长期以来实效性差的难题。

各个班级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班会特色;形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尝试利用多元教育资源,在引起学生情感、心灵共鸣上做文章,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效果的增强;多元主题尝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班会课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当然,成功并不意味着探索的结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课程整合这条路上,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比如,知识体系还有待完善。班会课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增强了,但科学性不够。哪些思想品德知识可以有效地纳入,哪些不适合班会课,这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必须要从三年的课程体系上着眼,这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再比如,实施二者的整合,班会课的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多元主题增强了教育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时间、精力上,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创新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

还有,如何能更好地寻找到多元教育资源,协调教育角色,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仍然是个大课题。

这些挑战都是我们未来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标签:;  ;  

放开课程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主题课整合的探索与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