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几点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本质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总结。我国的思想理论界一致公认,这个总结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长期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结晶。但对其内容,人们还有许多不解和困惑。因而,科学地全面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三个认识上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什么?
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时,大多涉及到公有制、全社会对经济实行集中的计划控制、单一的按劳分配等一般原则。而邓小平却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讲社会主义特征的局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这句话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分为五个分句,在思想内容上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提出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对于这个科学概括,人们会感到困惑和不解:邓小平为什么提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看法?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事实依据。
一是基于我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现实。我们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但事实上,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理论上看,十月革命前后,列宁说“怎样设想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解决了”。又说“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2]毛泽东1961 年也说:“对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不甚了了。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边建设边学习。”两位导师都说自己有所知,也有所不知;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看,从莫尔到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在这个问题上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而成为“空想”,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以后,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也由于科学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和国情不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说法和做法也是五花八门。据说目前这类定义已超过了500种。 这种情况正如邓小平所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3] 从社会主义的现实看,从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60年代前期中苏两党激烈争论,国际共运出现分歧,一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估计和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在实践中犯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某些规定,是以当时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如产品经济、完全的公有制、全社会对经济实行集中的计划控制、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主张消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消灭资本主义的商品和货币等,这在理论上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构建社会主义的现实模式,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教条主义地理解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原则的概括,把这些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设想的一般原则当做现实中社会主义的现成公式,不加区别地、教条式地照搬于东方落后国家,并用它来规范现实的经济体制,从而把商品经济、市场调节、多种所有制关系和多种分配关系并存等从社会主义体制中驱除出去,这就陷入了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误区;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剖析,或者是为了与现存社会作比较,才非常慎重地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概略的预测,他们一贯反对“教条式地预测未来”,反复强调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他们一再声明:“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愿意并且坚决反对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同时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一幅什么图景,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这完全应当由当事人根据当时的条件来决定。[4] 而我们却教条主义地把这一般原则当作具体措施,忽视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等不同国情方面的差异。这些错误,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挫折,也是导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不断思考和反复探索的,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现实依据。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斯大林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人们通常称为“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曾经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仿效。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许多失误,尤其是斯大林把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当做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仿效的唯一模式,搞“唯苏独社”,“唯苏独尊”,使本来应当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实践变得僵化了、凝固了,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邓小平在总结苏联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影响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5]正是鉴于这一点, 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要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认为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从而一味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只强调调整生产关系、扩展公有制成份来促进社会发展,大批唯生产力论,这就在客观上,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邓小平从1980年到1991年,不下二十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其主要出发点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从邓小平提出这个问题的论述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2)我们过去做的事情不都是成功的, 原因在于我们在认识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实践上导致了不成功;(3)“不解放思想不行, 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6]
四是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6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一大批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束缚获得了独立。一些国家独立后都向往社会主义,甚至直接把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前途联系起来。其中,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黑非洲的非洲社会主义思潮,比如恩克鲁玛主张的“加纳式的社会主义”,尼雷尔提出的坦桑尼亚“乌贾马社会主义”,在非洲新兴独立国家很有影响。这些新兴的独立国家原本想通过社会主义措施来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会,但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标,而且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邓小平很重视非洲独立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1980年4月21 日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同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又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7] 从这些论述可见,一些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也促使邓小平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并进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二、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首先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按资分配制度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就成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诞生的主要标志。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邓小平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8]根据这样一种认识, 我认为,邓小平没有把基本制度当做社会主义本质,是因为:一、他是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标志当做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来看待的,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来坚持的。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实际上是对这一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更深刻的确认和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二、公有制的确立和按劳分配的实行,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和开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仅仅停留于并局限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上,离开了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抽象地谈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结果,在实践中挫折很大,与我们巨大的投入、付出和损失相比,我们并没有取得社会主义制度应有的和预期的整体效益。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没有直接再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其用意在于要求人们解放思想,突破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总是停留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上的局限性,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引向深入,把关注的焦点和主要精力转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具体的建设和实际发展过程中。只有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作用才能得到具体的、全面的发挥。
三、为什么要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做为本质要素之一?
任何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因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形态在一定历史阶段都有的社会现象,即社会发展的共性,可邓小平为什么要把这一共性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素呢?
我认为,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共性作为本质要素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一)从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训和中国国情看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前途的设想,即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一设想在落后的俄国和中国得到了实现。但从实践上看,东方国家是在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来构建社会主义的现实模式,虽然生产关系跨越了,但并没有使它的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达到一定的高度,因而东方国家在完成跨越任务以后,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是片面发展它的生产关系,而是全面提高和大力发展自己滞后的社会生产力。事实上,马克思当时也预见到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并预示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在完成跨越任务后,忽视了马克思的预示,并没有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的社会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相反,人们却普遍地确信在欧美文明国家基础上设想的社会主义已经到来,于是十分幼稚地在落后的东方社会的基础上建构起异常“完美”的社会主义现实模式,这就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1987年他在会见捷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9] 这里所说的“不够格”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说我国的社会主义不够格,其实质是生产力不够格,即我国的生产力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状况和水平。因此,从这种历史定位出发,为了克服和纠正忽视生产力发展的“贫穷社会主义”的错误,邓小平才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人类文明共性的东西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素。
(二)从时代的发展要求看
二战后,随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就在这一时期,世界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出现了以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业部门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竞争、社会制度间的竞争都转变为依靠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在这种挑战与机遇面前,也迫切需要把生产力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看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东德与西德的统一,实际也是西德的生产力比东德发达所致。从我国周边国家的情况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气势咄咄逼人;台湾、香港、新加坡、南韩等亚洲“四小龙”都实现了经济起飞;东盟的几个成员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也迫使我们把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作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来对待。
综上所述,邓小平正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客观现实出发,而不是单纯从本本出发,从抽象的先验的观点、概念出发,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形态共性的东西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最高层次、最核心点上给予突出和强调。这是对现实社会主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3][5][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第291页;第139页、第261页;第225页。
[2]《列宁全集》第2版,第38卷,第113页,第34卷第60—6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页、第420页。
[6][7][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第313页、第133页。
标签: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