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一郎与毛泽东研究_毛泽东论文

竹下一郎与毛泽东研究_毛泽东论文

竹内实和他的毛泽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竹内实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8)06-0040-05

毛泽东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毛泽东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次毛泽东研究热潮和多个毛泽东研究中心。海外众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出版了难以计数的论文和著作,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毛泽东学”。在海外毛泽东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中,日本的竹内实先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竹内实,1923年6月12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的张店。从三年级起,家人专为他聘请了一位中文教师,这为他后来的学术道路奠定了扎实的中文基础。1942年,他回到日本。1946年,竹内实考入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仓石武四郎教授继续学习中国文学。在此期间,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有关中国的研究文章,正式走上学术之路。竹内实先在中国研究所工作,后去东京都立大学任教,并积极参加日中友好活动。1960年6月,竹内实参加以野间宏为团长的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在上海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这次访华经历,给竹内实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发了他研究毛泽东生平、思想和诗词的兴趣。1973年以后,竹内实曾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和所长、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北京日本学中心主任和教授,以及日本的松阪大学、关西大学和中国的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等职务。退休后,他仍然关注日中关系并继续从事毛泽东研究。

竹内实是日本战后最早开展现代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被誉为日本“毛泽东学”的权威和“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从上世纪50年代起,竹内实就致力于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毛泽东:诗与人生》(1965年)、《毛泽东的生涯——调动八亿人民的魅力源泉》(1972年)、《毛泽东》(1989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1999年)等。竹内实还致力于向世界译介毛泽东的文章,主编有《毛泽东集》10卷和《毛泽东集·补卷》9卷及别卷,共20卷,该书被海外学界誉为毛泽东著作版本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里程碑。1999年,他还翻译出版了《毛泽东语录》等。其学术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获得日本福冈第三次亚洲文化奖和日本政府颁发的勋章。他研究中国的主要著作近年也在中国由文联出版社结集出版,共分10卷,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

竹内实对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从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而奋斗的传奇人生

竹内实十分重视毛泽东生平的研究,仅毛泽东传记就先后写了三次。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一,毛泽东改变了中国历史,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必须重视毛泽东的作用。竹内实认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无法绕开毛泽东,“我们的关心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其中之一就是研究毛泽东。这是不能否定的事实。毛泽东并非代表中国的全部,但在考虑当今中国时,无视毛泽东恐怕是不行的”。[1](P3)在论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时,竹内实指出,近代中国百年史,是被侵略、苦于内乱和内战的历史。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留下了创建独立的中国、统一的中国的功绩。在竹内实看来,毛泽东在中国农民中,发现了革命的动力,他把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动力,可以说毛泽东是引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天才。竹内实不同意有些人说《沁园春·雪》中有帝王思想,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政治技能,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唯有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才是人们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目标。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令竹内实赞叹,他在论述毛泽东抗战胜利后赴延安谈判时说,在当时,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用骨肉相残形容并不过分。然而,毛泽东响应了蒋介石的邀请,在全中国民众面前显示出对和平的诚意。可以看出,毛泽东为了民族大业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英雄主义精神。竹内实还反复强调,在战后的世界中,中国的独立和发展显然具有巨大的意义,这是通过毛泽东的存在而完成的。毛泽东开辟了新时代,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是一位与中国之大相称的革命家。我们不难看出,竹内实作为一位日本学者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怀有极大的敬佩之情。

第二,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学者或者诗人,是一位把诗的情怀熔铸到残酷革命斗争中的革命家。竹内实的《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一书是日本学界从诗词的角度研究毛泽东生平的开拓性著作。他认为,毛泽东的很多诗词是为了便于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我的心目中不是把他看作是革命中的‘猛男’(在日本把执着于一件事的人称作‘猛男’),而是视为一名学者。”[1]毛泽东是以革命为主、诗词为辅的革命家,诗词是余暇的消遣和爱好。竹内实发现,毛泽东不仅在诗词里吟咏了革命,还想如同吟咏诗词那样来完成革命,毛泽东从诗人的立场出发,把革命看成像诗一样的东西。在评析《长征》一诗时,竹内实认为,毛泽东和他率领的红军不仅经受住了肉体的考验,而且克服了政治上的困难,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该词很好地体现出了毛泽东经受住这种考验与困难、开展中国革命新局面的豪迈气魄,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他被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所折服。

第三,毛泽东从小就有爱国主义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竹内实认为,毛泽东在东山小学第一次接触到“近代教育”时就已经萌发了一种使命感。在东山高等小学时毛泽东了解到了民族的灾难,列强的凌辱,特别是毛泽东读了《论中国被列强分割的危险》的小册子,书中谈到日本占领朝鲜和台湾,该书第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该书使毛泽东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世界英雄豪杰传》更是唤起了毛泽东的爱国热情,使毛泽东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青年的责任。所以,竹内实认为,正是有了这种责任感,才使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学习很用功,即使和朋友交谈,也都是关于读后感和对一些问题的议论。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杨昌济曾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竹内实认为,杨昌济的话其实就是毛泽东的想法。竹内实在分析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时很动情地说:毛泽东所讲的冷水浴、游泳等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增进个人的健康,而是要让整个民族提高体质、增强国力。确实,正是因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才使他走上了充满艰难困苦的革命征途,才使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断奋斗。

第四,毛泽东一生艰苦奋斗、生活俭朴、敢于斗争、不向困难低头。竹内实在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感觉当时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在共产党内也身处“官僚”位置的毛泽东生活极为俭朴。通过翻阅其他人的回忆录,他发现正是由于毛泽东不讲究仪表,常常受到城里长大的一些知识分子干部的轻视。竹内实讲道,毛泽东第一次去北京时,尽管他的生活很艰苦,可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很快乐。竹内实特别慨叹毛泽东在困难面前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认为,大革命的失败并没有使毛泽东感到绝望,反而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竹内实眼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同在黑夜中点起了小小煤油灯,毛泽东不顾党内高层的反对,自主地挖到并正在深挖中国革命的矿脉。竹内实还描写了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时的生活情况:毛泽东行李很少,只有两条混纺毛毯,一床薄被,一块防水布,一把雨伞和一些书。这些行李还要自己背,并且几次病倒。正是因为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感染了红军战士,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延安时期,生活也是困难重重,毛泽东把窑洞当作书房,埋头写作。竹内实认为,毛泽东的人生并不平坦,几乎可以说是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走过来的。竹内实的分析很有道理,毛泽东的这种精神仍有其当代价值。

毛泽东已经成为一位历史人物,竹内实感到人们正在慢慢淡忘世界曾经对于毛泽东的崇敬以及崇敬的理由,禁不住慨叹:“他是过时的人物了,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关心他了。”[2]但他也发现,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还是能够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人们记住了毛泽东的一些简单的话语,比如“敌进我退”,“妇女能顶半边天”,或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谈及与美国作对时经常用到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等。他相信,作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毛泽东将永远活在中国民众的心中。

二、深入研究,全方位地探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竹内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为基本线索,全面地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竹内实在出版《毛泽东集》时表示:“我们的希望是:把亚洲邻国这位伟人的思想和行为轨迹,真正作为独立研究和思索对象,以方便的并具有很高依赖性的形态公之于众。”[3](P406)

第一,湖南文化传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竹内实发现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尽管思想水平比过去有所前进,但并没有完成抛弃过去的思想。竹内实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了湖南的历史文化传统,诸如:湖南人的“不信邪”就是其他地方的人遇到困难灰心时,湖南人则说“加油”的意思,这种不屈的性格是湖南人的重要特点。毛泽东从少年时代一直就是勤奋的人,能克服别人难以克眼的种种困难,这是湖南人“不信邪”气质的最好体现。竹内实指出,毛泽东年轻时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努力,并且这种思想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竹内实还注意到,屈原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有着重大影响。毛泽东当时的笔记本里,用工整的字体写着屈原的《离骚》。古代楚国诗人的爱国忧愤激发了毛泽东的正义感。屈原的“楚有三户亦亡秦”,使毛泽东认识到继承楚国传统的湖南省的作用,唤起了其作为湖南省人的觉悟。湖南当地的学风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诸如:反对标榜泛泛抽象的道德话题,主张以“诚”为中心谈论伦理道德。另外,经过竹内实的考察,曾国藩的一些言行对毛泽东也有着很直接的影响。竹内实的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在党内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为之不断探索。竹内实十分关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毛泽东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竹内实在评价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时说:如果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话,共产国际是正确的;但如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自然应该说毛泽东还是有的放矢的。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是应该教条式地忠实,还是应该现实性地忠实?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其中一条道路。毛泽东毅然选择了后者。竹内实发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途径。毛泽东还十分善于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竹内实在论述红军纪律时指出,严格审查入党资格和举行入党宣誓,由优秀分子在军队内建立党组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比喻,制定出提高士兵觉悟和道德的纪律。毛泽东十分重视士兵阶级觉悟的提高,反对只下达命令的做法,主张通过宣传鼓动,特别是善于用“激将法”激发士兵的革命英雄主义。竹内实十分佩服毛泽东的讲话技巧,认为毛泽东的讲话本身就是宣传鼓动的演说样板。竹内实还说:看了毛泽东的谈话和文章,有时会被他的正直所打动,这种感想也来源于他坦率的谈话方式。确实,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

第三,“自觉的能动性”在毛泽东思想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自觉能动性”在竹内实看来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干劲”。他对毛泽东早年的《体育之研究》等文章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些文章能够体现毛泽东的思想原型。在毛泽东的思想中,“自觉的能动性”概念被放在中心位置上,特别是他认为这个词的来源就体现在《体育之研究》中。当然,竹内实也承认毛泽东是一位唯物论者,清楚地知道毛泽东重视客观规律。不过,在竹内实眼中,毛泽东是一个充满“干劲”的人,毛泽东强调作为一个人,是否有“干劲”是带有决定性的。他认为毛泽东虽然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阐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但强调没有“干劲”的人是不可能干什么事业的。首先要有“干劲”,“干”,失败,再“干”,再失败,再“干”……直到最后成功。他认为这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述的被乐观主义所证实了的唯物论哲学。当然,竹内实也看到了毛泽东并不是无限地倡导“干劲”,有“干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光靠“干劲”,也就是说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论述毛泽东如何对待“自然规律”时,竹内实发现,毛泽东重视生与死,但毛泽东超越了个人的生死,更关心的是作为阶级、民族、国家或作为人类能够继承的东西。竹内实的这种分析很有见地。

第四,毛泽东十分注重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力量。竹内实认为,毛泽东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信念,即只要没有群众运动的力量,任何政治目标都无法实现。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才导致毛泽东与党内官僚的交往有时会感到厌烦,而对农村工作却很积极。他说,这是毛泽东转变为政治家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竹内实还进一步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其声望已经扩大到全中国,《论持久战》预见性地分析了对日战争的各个阶段,而且是完全正确的。但毛泽东这一时期最大的功绩是开展整风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员群众的联系。这场运动既提高了组织的效率,又从道德上净化了党员的思想灵魂。像中国这样儒教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家,党员是通过培养“圣人”的“德”来取得群众信任的,即成为政治性的行动。也就是说,“相信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竹内实很赞成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毛泽东主张战争之前需要做政治上的准备,这种政治上的准备就是取得人民的信任。竹内实很肯定地说,如今已为世界所认识的毛泽东,如果没有普通中国百姓作基础,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毛泽东,也不可能有中国百姓今天的生活。这段话很好地体现了领袖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整风,在竹内实看来,是毛泽东想造就受群众爱戴、现实中能学、又能以身作则的党员。

第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竹内实看来,毛泽东是一位注重实践、不断创新的革命家,毛泽东是从中国革命实践的立场出发对中国革命展开了革命性的批判。他认为,“留苏派”在莫斯科学的教科书里,没有一行论述农村革命的内容。他把“左”倾错误称为“试行错误”,党中央正是这一空想式的“试行错误”的制定者,党内的最高责任人或实力派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奉为金科玉律,有违中国实际,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到极大破坏。竹内实指出,毛泽东正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在中国政治的特殊情况(因军阀割据造成国家分裂状态和军阀相互战争形成内乱状态)下获得了开拓革命根据地的现实性,但又并非把它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制定出流动性的游击战术。革命根据地这一不动的事物和游击战这一流动的事物,自然是矛盾的,但他没有忽视在这种矛盾交叉在一起的地方出现扬弃矛盾的东西。在竹内实看来,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百姓用肉眼看到的事实为根据制定政策是毛泽东的政治特色。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部贯穿着这种现实主义。竹内实一再强调,毛泽东作为革命家,有些独特。说独特,是指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又是毛泽东最早提出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竹内实认为,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是探索这条道路的开端。

另外,竹内实能够客观地对待中国的“文革”,正确地预见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当“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时,海外学者密切关注,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竹内实没有随波逐流,进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力求准确地把握这一变化的来龙去脉,强调进行理解却不重政治性的褒贬。他认为,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倡学习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某个部分砍掉了毛泽东原来思想中充满魅力的调和式的内容,是以否定的形式做了新的解释。应该说,竹内实在当时的这种观点很有道理。

三、注重社会历史的复杂多样性,用社会史的方法进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

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对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不可能脱离这一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随着法国年鉴学派的崛起和风靡世界,社会史研究方法迅速进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这种研究方法对竹内实的毛泽东研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竹内实注重毛泽东著作的版本学研究。竹内实比较早就认识到,要深入准确地研究毛泽东,就离不开一部完整的文献资料,他编辑的《毛泽东集》及其补卷、别卷共20卷本,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毛泽东文章的原始版本与修改后重新发表的版本,每篇文章都逐一加以勘校,并明确标出版本的演变和所增删的内容。该书虽不是全集,但它收录的毛泽东著作之多,在毛泽东著作出版史上是少见的。在收录毛泽东的著作时,如果同一文章有两种或多种版本,根据出版的时间顺序,优先选择出版社日期早的文章作为文本。一般情况下,日本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采用的是日文,而竹内实主编的《毛泽东集》则是简体中文,因为竹内实认为翻译会使原意走样。竹内实编辑《毛泽东集》的方法,对于真实反映毛泽东思想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给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力地推动了海外毛泽东研究的深入展开,成为海外毛泽东研究学者的必读资料,被誉为“毛泽东著作版本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里程碑”。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曾说,从1971年初版《毛泽东集》问世以来,“这个东京本对于每一个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和政治作严肃的学术研究的人来说,都成了不可缺少的参考工具,特别是,每当引证当代文献比较适宜的时候,实际上所有以毛1949年前的文章为论述对象的作者都用这个东京版作为引证材料的源泉。因为,与那些30年代和40年代的珍本杂志书籍不同,这个东京版在许多图书馆都能找到。……这些资料将把对毛的早年的研究置于一个全新的基础之上。仅仅提及第一补卷以超过300页的篇幅包含了1920年末以前这段时间的材料这一事实,就可以对这一突破的影响所及有所了解。……在今后许多年中,将成为所有研究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言论和著述的人所使用的标准本”。[4](P24)其实,注重毛泽东著作的早期版本,对我们推动国内的毛泽东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第二,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毛泽东研究。竹内实在1989年出版的《毛泽东》一书中,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在精神与人格的层面上,探讨了毛泽东成功领导中国革命的内在原因。他不同意把毛泽东少年时对父亲的反抗与后来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他认为那种反抗是由于父亲的坏脾气惹起的理所当然的抗拒。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得天独厚的反抗心,若是父亲的态度变得温和,毛泽东也会勤奋、忠实地做好让做的事情的。竹内实认为,尽管毛泽东憎恶父亲,但是,父亲惹起全家人反感的严厉、节俭、勤奋、实干、执着的上进心和对空洞理论的不关心,与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忍耐、宽大胸怀、对穷人的同情心一起,都被毛泽东继承下来。在竹内实看来,正是由于在少年毛泽东身上萌发的正义感,逐渐变成对父亲的抗拒。在通过读书了解世界之后,毛泽东产生了必须拯救中国的理想,尽管那还是十分幼稚的东西,但这种理想左右了他的一生。在评价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时,竹内实还提出了同心圆不断扩大的观点,他说:大体上可以认为,他不是那种否定过去或现在企图逃脱的人,他的成长方式是以不动的一点为中心,逐渐扩大同心圆的圈,同时多次反复。不仅圈的直径逐渐扩大,线变得更粗,而且坚定不移。可以说,竹内实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毛泽东研究,角度独特,阐释新颖。当然,里面也有一些猜测的成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第三,运用跨学科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毛泽东研究。竹内实认为,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等多方面的巨人。要理解他,当然要综合性地深入思考这些方面。所以说,跨学科研究和比较研究是竹内实进行毛泽东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竹内实把毛泽东的文章和著作与毛泽东的生平结合起来,从文学的视角对毛泽东进行研究。他慨叹道:很多人读了《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之后,都觉得毛泽东的诗兴非凡。文章虽说都是政论文,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枯燥无味,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容,有力地展开了文章的逻辑性。我们不仅从措词和举例中,还从作者那独具风格的文体散发出来的香味中,发现毛泽东在文学上的才华和在中国典籍方面的深厚造诣。竹内实在《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一书中,对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词逐一结合毛泽东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认为,毛泽东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发展相互重叠,因此毛泽东吐露的诗情既是个人内心世界对革命的憧憬,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在精神层面的表现。所以,探求毛泽东的诗情是读诗的乐趣,但要注意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与历史和社会有着广泛的密切联系。在比较研究方面,一是把毛泽东不同时期著作的版本进行比较,二是把海内外毛泽东研究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比较,三是把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进行了比较,四是把毛泽东不同时期的思想进行了比较,五是把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进行比较,六是把毛泽东与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学者进行比较,七是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日本进行比较,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竹内实笔下的毛泽东生平和思想越发鲜明和富有内涵。

当然,竹内实的毛泽东研究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与缺陷。一是有些史实的运用不够准确,在行文中多处见到据说、可能、大概等用语,说明作者对有些材料的使用还不够严谨。二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竹内实的一些观点与史实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他甚至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成史实,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辨别,并有义务去澄清。但瑕不掩瑜,竹内实对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研究对国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收稿日期:2008-10-06

标签:;  ;  ;  

竹下一郎与毛泽东研究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