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促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_银行论文

新形势下促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_银行论文

新形势下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在这一进程中,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基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应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业国际化进程,构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平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意义,并在评估和论证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设想。

一、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意义

在当今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问题已不仅是银行业自身发展问题,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性背景,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金融发展和区域性金融危机中有着非常深刻的体现。

1.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利益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涉及各国政治、经济和金融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地位。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和经济体发展的整体性及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依存性空前加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鲜明特点和效应。应该指出,经济金融全球化也具有各个国家、地区萧条、波动与危机联动的负效应,是一柄“双刃剑”。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看,经济和金融波动乃至金融危机此伏彼起,其震荡时常表现为较大的烈度,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时常造成巨大的损伤,甚至危及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利益。审视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时代背景,很难设想一个缺乏健全国际金融体系和体制的国家能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变化。20世纪90年代,相继发生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除与这些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着紧密联系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缺乏强有力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和成熟的金融运行体系,从而由金融危机演化成破坏性极强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立足于我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和稳定发展,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尽快建立一整套与国际金融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运行体制、机制和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加快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是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问题。

2.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各国国民财富运行和形成中的战略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几十年各国经济发展表明,一国自然资源的丰歉与构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总是构成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种情况下,资本或资金短缺才是经济和社会首先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金融资源具有在全球范围内无国界高速流动和转移的特点,对世界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导致各国间争夺金融资源主控权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瞬息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能否稳定、有效的掌握和控制一定规模的国际金融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稳定性,不仅对经济全局发展乃至对国家经济安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资金短缺仍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能否走上一条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金融进一步发展→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建立和培育有效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金融战略资源,对实现我国总体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因此,加快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增加对国际金融资源的控制力和利用水平,是我国银行业应该承担的历史性责任。

3.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步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意坚持了以“引进来”为主的指导方针,重点将国际资本、技术和新型管理经验吸收到我国经济建设中,这是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基本目标,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走出去”奠定了重要基础。客观地讲,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走出去”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带动国内设备、产品、技术和服务输出,推动部分产业向国外转移,拓展国内市场新的空间,为“引进来”和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经济“走出去”直接涉及境外融资、结算和理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体系的延伸和拓展;同时,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因此,加快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增强和壮大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业亦将呈现逐步开放的局面,在剧烈变化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经济和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中国金融业必须适应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积极走向世界经济和金融舞台,增加对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驾驭和竞争能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4.合理调度和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现实需要。外汇金融资产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11月末,我国大陆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此高的外汇储备资产,已经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从外汇储备资产的运用构成看,2003年6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金额已经高达122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额30%以上,已经形成不可忽视的资产依赖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局面。应该指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所不愿意接受的,在和平年代经济和技术牵制特别是金融牵制将成为其主要手段之一,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和金融霸权导入经济战和金融战,对我国经济和金融进行控制和打压。今年以来的人民币升值风波已经显现这一战略意图。从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看,对于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和合理的调度、配置和运用是我国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和慎重考虑的重大问题,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因此,加快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增加银行业对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直接运用权和自主配置权,进而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格局的基本特点与估价

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银行业经历了在运行规模上从小到大,在金融产品上从少到多,在经营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技术上与国际银行业逐步接轨的渐进发展道路,并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为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金融基础。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金融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相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资产布局主要集中在国内,具有典型的封闭经营特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相对封闭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银行业,其体制构架、经营模式设计和资源市场在经营中除中国银行外,基本形成了以国内资产为经营主体的格局(见表1)。2003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资产15.9万亿元,占80%,外汇贷款资产1173亿美元,占5%,在银行业持有的外汇贷款资产中,主要源于境内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存款。我国银行业的这种资产格局,客观反映了主体银行业资产经营布局严重封闭、国内外汇资源运行狭窄的现状和我国金融体制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突出矛盾。

表1 2002年我国几大银行的境内境外信贷业务结构(%)

境内信贷比重

境外信贷比重

工商银行

 99.01.0

中国银行

 66.233.8

建设银行

 98.71.3

资料来源:根据各行公布的2002年度数据测算。

2.银行机构布局主要集中在国内,具有较高本土化经营特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银行体系,即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小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基础的金融机构体制构架,形成了11万多个遍布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银行机构布局。这些金融机构在集中社会资金,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国金融机构的布局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见表2),而花旗银行致力于与美国经济全球拓展相配合相继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置1300多个经营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扩张网络和全球竞争态势。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明显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拓展性和竞争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000多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9.7%增加到72.7%,总体看,我国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外向型特征,但是银行业本土化经营的基本特点并未发生大的改观。从经济金融的战略格局考虑,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缓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表2 我国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规模和海外机构分布

 

 分支机构数量  海外机构分布

工商银行25960 10个国家地区

中国银行12671 26个国家地区

建设银行21608 9个国家地区

农业银行>500005个国家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各行公布的2002年度数据统计。

3.银行的制度体系和风险控制架构与国际银行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我国经济和金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金融服务对象又主要限于国有经济,导致银行功能、体制和风险控制系统等存在着较大缺陷。一是银行的金融界域狭窄,基本以严格的分业经营作为金融管制的主体构架,限制或禁止银行业进入诸如保险、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基本体现为国家的单一资本属性,法人治理结构不清晰,仍对国家有较强依赖性,尚不具备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三是制度体系基本是缘于中国特定国情和特有经济属性所制定,与国际银行业的通行规则和经营管理惯例在多方面存在着差距甚至背离;四是风险评价标准、风险控制目标、风险监管模式及风险资产处置方式和手段等尚不能与国际银行业进行有效接轨;五是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素质与先进的国际银行业存在较大差距,核心竞争力不足。因此,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迎接和直面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现实。

4.银行经营范围狭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带有全面性的金融创新浪潮,并给西方国家金融业和整个西方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从其主流趋势看:一是金融资产与负债的证券化迅速发展,以其重新设定抵押或提升国家、机构和企业信用,创造和形成新的金融工具,进行新的融资,如国债、银行债、企业债和按揭抵押债券等通过零息、可转换利息和期限错配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新的金融主导产品;二是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扩张,银行在注重发展传统资产业务、结算业务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利用自身信用资源作为新的赢利手段,比较广泛地发展履约担保、备用信用额度、循环信用、互惠存款协议、利率互换以及期货与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并且比较广泛地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新型理财业务拓展业务空间;三是普遍拓宽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开办委托代理金融业务,如基金经纪、货币互换掉期、代理保险业务和代理收付款业务等,使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新的赢利来源和业务支点;四是普遍加快银行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推动下,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银行业中以分支行为载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将不再具有广泛性,出现了金融机构虚拟化的趋向,从而使分支行的角色和功能面临新的转型。这种金融创新和变革,为西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金融资源和长期持续的动力。根据对美国金融业的考察,仅美国政府和美国金融界创新的按揭贷款证券产品在1946~2001年的数十年间,已经累计发行8.6万亿美元,其中直接吸收国际投资达四万亿美元左右。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虽然注重拓展了银行中间业务,如委托代理、基金托管、代收代付和客户理财等,加快发展了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等,但从总体看,银行业的经营业务仍处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传统存、贷、汇范畴,金融创新和拓展远远落后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进程。

5.我国银行业与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尚不具备必要的战略协同性。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金融扩散和资本输出,以期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中,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快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调整,全面推动经济增长,提升本国(地区)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经济竞争力。因此,以金融为先导的跨国经济输出和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流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与经济日益全球拓展的不同步性相当严重。2002年末,国内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万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79.7亿美元;我国设立在境外的中资企业总数达6960家,协议投资额达137.8亿美元,项目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和发展了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中国港口建筑总公司和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和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产业链进一步延长,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本土金融体系的支持和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战略协同。如不能尽快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存在着的这种体制性缺陷,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乃至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今后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金融困难及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一问题如不能尽快加以解决,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和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基本设想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在分析战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变化和发展基础上,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有一个著名论断,即一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应居于该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当一国的金融业由“抑制”走向“深化”时,一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经济总量之比不断优化,形成明显的储蓄、投资、就业和结构优化等效应;进而有可能形成金融“赶超”。金融深化理论曾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其“金融赶超”的论断源于世界经济金融的非均衡性发展,亦为战后日本经济和金融的起飞以及新加坡、韩国、泰国、香港经济和金融的迅速发展所证实。“金融赶超”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命题,涉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金融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贮备和调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性工程,其理论与实务框架对于我国经济与金融改革的适用性还需要大量的科学论证。但是,基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经验和教训,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进而跨越或缩短西方银行业近百年来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阶段,是应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基本可行的。

1.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平台。加快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社会经济全局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银行业的一般经营范畴,而是对银行业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和设计。其具体构想包括:一是专门设立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组织机构,按照统一布局、突出重点和循序推进的原则,规划、设计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构架、总体部署、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有计划地构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性平台;二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基础,按照公平对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国际间经济交往和双边合作中,对于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国家和地区,应以国家名义与合作国家及地区洽商我国境外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争取有利于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环境;三是全面研究和评价银行业国际化经营中急需解决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性障碍,逐步建立有利于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金融、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四是对我国银行业现有的境外银行机构的经营功能、业务定位和发展步骤进行全面评估,逐步解决境外金融机构分散化的单一经营模式,从国家战略高度整合金融资源,有效地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2.积极建立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际化经营机构布局。银行机构是金融业务延伸和拓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银行国际化进程,应加快建立我国银行业的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确立跨国经营的战略主体。在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经营管理经验、金融业务技术平台和抗御风险的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已经构成我国经济的最重要金融基础,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致力于银行业务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相继在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和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建立了经营机构或办事机构,普遍加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流和往来,并积累了重要经验。因此,从经济和金融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应积极推进和组织实施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国际化经营机构网络,加快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这样,一方面,通过与国际银行业的接轨,推进我国银行体系的整体再造,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总部银行体系的总体实力和在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影响,加快与国际银行业的融入进度和降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成本。按照这一框架考虑,经过5~10年的努力,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地区,基本形成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以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为基础的银行业跨国经营的机构网络体系,以此构成我国银行业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核心与主体力量。

3.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金融战略区域。从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环境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金融管制条件和市场准入规则具有较大差异,对于我国经济跨国发展和银行业运行的资源纵深亦具有不同的意义。基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国内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必须确立明确的区域性战略方向。首先,应以具有亚洲文化背景、金融市场准入条件较宽并与我国(大陆)有重要经济、金融交往的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为第一战略拓展点,充分利用进出口贸易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已经具有的较强覆盖性以及多边贸易与合作的较强依存性,加快银行业与上述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合作和往来,积极开设经营机构网络布局,重点培植与发展以工商银行为背景的香港工银亚洲集团,形成汇丰银行集团、中银集团和工银亚洲集团三大银行集团为主体的香港地区新的金融架构。然后以香港地区为中心,拓展我国银行业向亚洲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辐射功能,使中银集团、工银亚洲集团逐步成为亚洲地区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跨国银行。其次,根据我国与西欧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加,积极拓展与欧元区国家,特别是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西欧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合作和交流,逐步开设经营机构,并充分利用卢森堡作为欧洲自由金融贸易区的特有优势,积极开设经营机构,拓展相关金融业务。第三,要把拓展美国金融市场作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中心战略。鉴于美国金融市场、金融管制的特殊性和我国银行业进入的壁垒较高,近期应着眼于与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等美国本土大型银行的业务合作和技术交流,逐步构建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为今后进入美国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4.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我国银行业从总体看仍具有典型的以国内资源为主体的“内资源型”特点,根据银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银行业务向境外进行延伸和拓展,涉及境外机构网络布局、进入市场的培育和渗透、与当地主流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融合及大量金融人员的配备等,需要进行充分准备和策划,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国内银行业“走出去”除主要采取以独立设置机构进行网点布局以外,应积极借鉴花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瑞穗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并购、重组的成功经验,有计划的采取对国外银行机构进行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的方式,低成本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这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应注重采取的有效模式。2001年,工商银行下属的工银亚洲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以7亿多港币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及其30多个机构,实现了在香港地区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目前,工银亚洲已经成为工商银行跨国经营的重要旗舰和香港地区重要的金融骨干机构。从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考虑,应在国际金融中心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日本、法兰克福以及纽约,在充分研究、论证和评价基础上,选择若干中小商业银行协议收购、杠杆收购、参股经营、业务合作与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收购和重组,并以此为重要平台,有计划地拓展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布局。

5.选择成熟的国际金融产品为平台,逐步构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序列。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快,国际金融市场上新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但是,金融创新的加快特别是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推广,也同时伴随着金融风险的扩散和加剧蔓延。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时常构成对一个银行体系、一个经济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的重大冲击,酿成系统性和全局性风险。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成熟、系统的国际金融业务运行经验,尚未积累起足够的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经验。因此,在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对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选择上,一方面,要遵从国际银行业的经营原则和金融产品运行惯例,在统一的市场规则平台上经营业务;另一方面,必须根据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国际银行业已经运行成熟,适合我国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序列。具体实施构想如下:一是在银行业务品种的布局构造上应重点采取跟进战略,积极加强与国际著名银行的合作,借鉴和引入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趋于成熟的金融产品,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尚不成熟、风险可控性较差的金融产品要严格限制发展;二是采取防范和控制风险为前提的稳步拓展经营策略,对经营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性业务,在严格、审慎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和所在国家、地区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主要参与以国际著名银行为牵头行,以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良好经营业绩的大型跨国公司为借款主体的大型银团贷款和项目融资,以此形成核心型资产业务,以有效规避最初进入市场的风险;三是遵从效益化原则,充分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较为充裕,大型跨国公司逐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有利时机,在国际金融中心首先以承销和代理政府和企业的债券发行、外汇买卖和调配、期货和期权等金融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深入开发这一重要的资源市场,并有效发挥银行业在充分运用国家资源、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利益以及规避国家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资源互动性,借助我国本土已经形成的庞大的银行结算网络系统优势,在已经与我国银行业有代理合作关系的1000多家代理行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国外代理银行进行战略性合作,加快与国际银行业资金清算体系的融合与对接,以构建覆盖国际重要经济、金融中心的结算网络体系为基本框架,将银行业的国内清算体系向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延伸和拓展,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并有效的推进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五是依托国内巨大的金融业务资源和国际银行业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市场,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联动的银行卡、境内外私人汇款、本外币旅行支票、个人外汇买卖与兑换等银行业务,特别是在港澳地区和我国的周边国家,人民币的区域市场已经渐趋形成,从逐步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考虑,前瞻性的开拓这一个重要的资源市场和防范、控制可能伴生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快拓展与此相关的金融产品。

6.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加强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协同。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外向型拓展的特征,一批具有较强经营实力的跨国公司正在成长和壮大。这些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有效形成产业扩张的金融基础;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亦需要规避金融风险的多种金融技术支持,这是其运行发展中的客观需要。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同样也是金融资源的产生和培育过程,其所带来的国际金融业务资源也是非常丰厚的,同样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业务资源和机遇。因此,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构造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战略协同关系,不仅可以有效加强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国际化进程;而且,可以为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重要的资源基础,提高我国经济抵御国际经济和金融风险的总体实力。这种战略协同的关系构造:一是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国内人民币资源优势,以稳定的本土金融基地为重点,积极培育和扶植具有雄厚经营实力和国际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壮大经营实力,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奠定基础;二是注重发挥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已经建立和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跨国公司境内外资金结算网络,完善跨国公司总公司与境外子公司和分公司间的资金调度、货款清算体系,提高跨国公司的资本经营效率;三是发挥金融机构经济、金融信息比较通达的优势,及时为跨国公司提供商情信息、国际金融市场信息及其生产经营、资金调度管理、跨国联合、并购和合营提供决策信息;四是积极利用结售汇、远期利率协议、外汇买卖和币种转换等多种金融工具协助跨国公司进行理财,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并有效规避国际金融风险;五是加强和拓展我国银行业的投资银行业务职能,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债券市场融资和项目租赁融资,参与大型建设项目投标和竞标,有步骤地延伸境外经营领域。

7.进一步构建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系统与国际银行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表现在银行制度性缺陷、产权结构单一和资产质量较低等一些基本层面的问题上,而且从应对复杂多变、影响深刻的国际金融风险的基本能力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基础相当薄弱,这是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客观地讲,在短期内,按照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模式和标准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进行总体改造和全面提升是难以做到的,也是不现实的。从我国银行业现实基础和银行改革的渐进性着手,应在构建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上重点推进如下工作:一是在推进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严格坚持审慎经营原则,遵守和履行国际银行业的一般经营惯例,按照国际银行业的先进标准进行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规程设置,将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第一要务,严格禁止违章、违规经营,在国际银行业树立我国银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二是积极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经验,逐步按照《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控制原理构建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框架,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国家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和大型跨国集团经营风险的总体评价和研判,有效规避银行系统性风险;三是按照国际银行业的通行惯例,全面启用和推行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加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严格监管和总体风险的经常性评价,确立审慎经营管理的模式;四是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银行业对贷款客户和贷款项目的评审机制和程序,建立和形成贷款业务运行的程序化、格式化和规范化模式,总体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决策水平;五是积极引入国际通行的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和技术,进一步强化银行业风险控制机制,总体提升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为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奠定新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  ;  ;  ;  ;  

新形势下促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