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互信:提升中欧关系稳定性,携手应对全球挑战论文

战略互信:提升中欧关系稳定性,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能否增进彼此战略互信并实现合作是影响未来中欧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国际格局剧烈变动的背景下,能否增进彼此战略互信并实现合作也是影响未来中欧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2014年3月,习近平就曾于布鲁塞尔明确提出,要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四大伙伴关系”的提出是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1)物流仓储园区。以仓库建筑为主,提供仓储、运输和口岸管理和服务性需求,包含物流和交通运输服务行业。

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今年首次出访均选择了欧洲,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对欧洲的高度重视,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确认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在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中欧进一步加强战略互信、深化战略合作,有助于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欧关系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张利华刚刚才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参加一个访问活动回来,她在演讲中向现场人士介绍“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很多专家大吃一惊”。尤其是中欧班列的开通,到2019年3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超过1.4万列,基本实现“去一回一”,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介绍习近平主席访问情况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剖析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变局,强调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欧关系应增强稳定性,指出中方重视欧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中欧都是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强调中欧关系应具备战略性。呼吁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提高亚欧互联互通水平,强调中欧关系应富有互惠性。欧方领导人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性关键力量,欧盟愿从战略层面重视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不断深化欧中关系,巩固彼此信任支持。加强欧中团结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平衡。

2)结构思考主要有描述问题确定方向、确定主题、确定纵向顺序、确定横向顺序和形象表达等5个步骤(见图2)。

此后,中欧关系的确进入了一个调适和转型期。比如在贸易谈判、出口反倾销等方面,欧盟频频设置障碍。但双方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远远大于问题和分歧,在经贸方面,2018年,中欧贸易额超过68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欧盟连续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此前3月18日,王毅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共同会见记者时,归纳了中欧在支持多边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坚守国际防扩散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的“十大共识”。莫盖里尼表示赞同,甚至说还能总结出100条共识。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中欧关系一直就很不错,各方面都在发展。但2006年之后,中欧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这一年欧盟委员会发表《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和《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两份文件,说明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是既合作又竞争,并要求中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责任。

2017年11月15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的中国展馆。

增强互信,首先要增强了解

“深化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将为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夯实战略互信基础。”张利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如今中国客观上实力越来越强,一些欧洲国家会有猜忌、疑虑,担心会不会分化欧盟,更大担忧是怕中国抢了欧洲的市场和产品。

在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和各类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生态不断优化。但我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但这种担忧正在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16+1’的成果,‘16+1’的成果这两年太显著了。”张利华说,“16+1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中东欧国家同中国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务实合作成果显著,经贸、投资、基础设施等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推向纵深。

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中东欧16国都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卢森堡、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同中方签署了有关合作备忘录。“其实不少西欧、北欧国家本来对‘一带一路’的了解不深,但看到像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进行的合作项目这么多、发展得这么好,超出了他们很多专家的预料。”

秋凉如水的夜晚,仰望星空,我们会发现在南天上,由四颗星组成了一个正方形,它横跨两个星座,由仙女座的α星(壁宿二)和飞马座的α星、β星和γ星组成。我国古代的人们把这个四边形看作是避风遮雨的住室。到了秋季,当人们看到夜空中的四边形后,就知道要修补房屋,准备过冬了,因此也把这4颗星叫做“定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介绍,中欧关系蕴含着几个层面,包括国别层面、次区域层面、欧盟层面,这几个层面是相互补充、互相嵌套的。具体而言,国别层面,就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大国;在次区域层面,主要是欧共体、中欧与东欧等次区域;在欧盟层面,主要是指欧盟主要机构。

要说呢,哪个工地经得住一查呐?你爸的工地上也的确存在许多漏洞,小记者不依不饶,扬言要给你爸曝光。你爸哪见得了这个啊,直接叫几个工人把他们揍了一顿,撵出去了。那不是还有些拍你爸马屁的人吗?你爸那时候是纳税大户,是地方上的财神爷,有人跟报社领导扯上了关系,反而让那个记者挨了处分。

2017年4月8日,挪威首相埃尔纳·索尔贝格访问了位于上海的G-Super连锁超市推广,挪威海产。

“中欧班列开通之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激增,2014年以后,中国扩大了对中东欧产品的进口,主动消除贸易利差,给中东欧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中东欧国家大量的产品、商品出口中国。”张利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一位挪威官员听完她的演讲后,特别关心地问,能不能加大挪威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他说挪威的三文鱼世界闻名,风力发电、水力水电世界一流,能不能加强和中国的贸易?我跟他说,你们赶紧找中国政府去谈判吧。”张利华笑说。

张利华表示,中欧都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有很多合作、互补和相互借鉴的地方。但欧洲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增强互信,首先要增强相互了解。”

“‘16+1’合作平台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平台,还包括中国与南欧、北欧等区域的合作。在‘一带一路’作为抓手、四大伙伴关系作为框架、互利共赢作为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先一个一个地做,不能着急。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欧洲理解中国,认识中国。”黄平说。

张明说,他担任驻欧盟大使一年半以来,近距离感受到欧洲各界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不断提升。欧盟机构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由起初的观望甚至疑虑到逐步趋于客观理性。去年,欧盟机构出台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明确将中国列为合作伙伴,双方领导人也就欧方互联互通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对接达成共识。

捍卫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继习近平主席3月21日—26日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后,4月8日—12日,李克强总理前往欧盟总部出席第2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赴克罗地亚出席第8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并正式访问克罗地亚。中国领导人在两会之后均将欧洲作为首访地,进一步与欧方增进互信,全方位推动中欧合作,充分显示了中方对欧洲的高度重视。

2016年7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时强调,中欧要用大智慧增强战略互信,最根本的是要抓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抓住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诉求,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中欧要用大胸怀化解难点问题。双方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和减少分歧。

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的外交关系。1964年,中国与法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成为常任理事国,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全面建立起来。从1971年到1973年,中欧关系进入正轨,中国和欧洲国家几乎都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欧双方互派使团,标志着双方关系实现了进一步发展。2003年,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洲大国的关系近些年发展也比较快,比如2014年中国与德国建立全方位伙伴关系,2015年中国与英国建立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中国与法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无论中外的姓名,都是有含义的。不同者,汉语名字用字为普通词语,西语名字为专有名词。普通词语因日用而含义清晰,专有名词因沿袭久远意义往往被遗忘。当然西方人取某个名字往往是为了纪念一个亲戚、一个朋友,或者表示对某一个名人的爱慕或敬重,这样这个名字便有了应用含义,但却未必知道此词的本义。

今年3月份,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中战略前景》,有关“制度性对手”的表述受到较多舆论关注。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表示不认同这种说法。“中欧选择的道路不同,并不意味着必然成为对手。中欧虽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不同,但这既没有阻止双方在世界陷入冷战的情况下依然以长远战略眼光和极大政治智慧作出建交决定,也没有妨碍双方在接下来的40多年求同存异,谋求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他说。

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特意赶来法国,参加中、法、德及欧盟领导人巴黎会晤,这充分表明了欧洲方面对中国以及习近平主席本人的尊重,向世界发出了中欧加强战略互信、深化战略合作的鲜明信号。捍卫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成为中欧领导人对话的主题词,欧洲将中国视为“全球性关键力量”,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在联合国系统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在推动政治解决国际争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有所作为。

在李克强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6+1”)会晤前,一份硬核联合声明——《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围绕双边关系、全球挑战与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三个方面,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为中欧下一个五年全方位合作绘出了路线图。

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发表声明,重申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承诺支持多边主义,尊重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承诺维护《联合国宪章》、国际法以及联合国三大支柱。欧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双方还就政治、安全、经贸、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便利化等一系列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与欧亚研究所副所长姚铃表示,本届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即将换届,过去5年,中欧领导人4次会晤,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在战略对接、制度建设以及各领域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中欧领导人会晤高屋建瓴,给中欧经贸合作提供了持续的政治动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姚铃认为,中欧的合作及成就离不开对彼此的重视。中国和欧盟相互视对方为战略合作的重要伙伴。2018年12月,中国发布第三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原则和具体措施,主张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欧关系。欧盟不久前发布了最新的《欧中战略前景》文件,对自身利益提出了一系列肯定性主张,但也没有抛弃将中国作为其合作伙伴的立场,仍然视中国为诸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和谈判对象。

目前其他专科在临床阶段的双语教学研究中发现,并非所有教学形式均适合双语教学,小讲课、病例讨论及查房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接受度较高[12]。同时,双语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除有良好的口语能力外,还需要采用合适的教材、讲义,并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形式效果更佳[13]。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室主任河书表示,中欧在国际趋势中的主要问题上具有广泛共识。双方不仅是全球战略伙伴,还有着维护世界局势稳定的共同意愿。近几十年来,中欧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经济关系的改善凸显出双方关系的飞跃式发展。“在中美经贸和战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欧双边关系更应为全球地缘政治环境提供可借鉴的破局方案,这种智慧正是当下所需要的。”

再说还有工钱问题,工地上干活账是清楚的,半天5块,一天10块。小本子上记下来,都有个盼头。这钱什么时候能发,却说不准。拖个一年半载都是常有的,有的工人拖不起了,老板打发个路费就算了事,这一两年就白干了。

“未来中欧双方会不断发掘合作的内涵,因为新的经济和科技格局会给中欧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当然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说我们怎么处理好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怎么处理好双边和多边合作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国际形势和格局的变化,也会给中欧合作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崔洪建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在应对变化的时候,中欧双方也要更好地去考虑中欧关系可能产生的一些溢出效益。

“中欧如果合作得更紧密一些,那这个世界发展的稳定性就更强一些;中欧如果坚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上的合作就能够更多一些,那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地区和世界和平的正能量就会多一些。”崔洪建说。

(部分资料来源于新华社、中新社)

责任编辑:徐豪

标签:;  ;  ;  ;  ;  ;  ;  ;  

战略互信:提升中欧关系稳定性,携手应对全球挑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