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极为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学校德育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学校德育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应该把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列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一、把握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六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中华民族精神提炼和概括,明确提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民族的精气和神魂,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它是一个民族所共同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所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当代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和本领,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使其砥砺品格、磨炼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灾害。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历史。唯有那些经历过艰难曲折的严峻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无灾人祸的民族,才能培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8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民族精神的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学校广大学生与医务工作者同全国人民一起,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抗击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一代大学生,而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必将会深深扎根于广大学生的心灵之中,成为推动其成长成才的伟大精神动力。
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当前,世界的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这些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在学校德育中,弘扬和培育与时俱进精神、和谐共赢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等时代精神。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严重的失衡,一个突出的国际现象是,美国在世界上不但独占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而且正在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和民主价值观。因此,学校德育更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凸现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宏伟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他们的民族文化素养、思想道德面貌、科学人文精神和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问题。因而,学校德育凸现民族精神的育人功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1.传承中华美德。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德。如敬业乐群、造福社会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等。自古以来,这些传统美德深刻地熔铸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故而,学校德育要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体会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2.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庄严使命。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京剧昆剧到国画书法,其中不乏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隽永的经典作品。而且,蕴涵着很多开发创造力的内容,与现代文明并不矛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诚信、自强、慎独、修身等。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强有力的育人功能,既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古人的聪明智慧,又可以启迪人生、修身养性,使自己摆脱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影响和束缚,成为植根于民族精神土壤的“有根的一代”。
3.激发创造潜能。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充满着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正是处在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时期,他们是最具有创造热情和创造潜能的群体。在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基础的关键阶段,他们一方面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吸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另一方面,投入现实的生活激流,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所以,学校德育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从世界的文明宝库中吸取精华;既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要体现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既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最终体现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植创造能力的活动之中,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节奏,成为与时俱进的新一代青年。
4.提供精神内在动力。民族精神不仅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成才的斗志,成为学生克服成长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学校德育坚持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促使学生凭借这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恢弘深厚的精神力量,培养起不屈不饶、百折不回、团结奋进、敢于胜利的意志和品质,不断展现人生的价值和风采。
三、体现民族精神的创新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成就的民族之一,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大德育创新的力度,才能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观念创新。弘扬民族的创新精神,德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者的德育观念着手,克服过去德育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确立符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德育新观念,诸如,学生德育主体的观念、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拓展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师生互动观念、全员德育意识的观念、德育环境优化的观念、网络道德育人的观念、教师人格示范的观念等,通过这些德育观念的变革,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2.目标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德育创新要根据大中小学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道德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高低,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的民族精神培育要以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主,从了解民族历史入手,重点是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初中、高中的民族精神培育要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从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着手,重点培植对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推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大学的民族精神培育要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着手,重点是树立民族意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大中小学的民族精神培育目标要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符合阶段性、层次性、衔接性、可接受性原则的要求,使民族精神的目标真正到位、落到实处。
3.内容创新。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和时代的特征,德育内容不仅要充实传统的民族精神内容,而且要充实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内容以及世界各国民族精神的精华,使德育内容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倡导多样化,以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承传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融合中外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4.载体创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充分重视文化载体的作用,包括发挥学生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社团的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起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渗透作用。同时,学校德育通过榜样示范的教育引导和直观的、形象的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使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还要充分发挥舆论载体的作用,运用学校校报、广播台、网站、黑板报、壁报等各种文字与电子传播媒体,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刊登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事例,推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厚氛围,使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结,从而培育起强烈的民族精神。
5.队伍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一支以身作则,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全面理解民族精神内涵的时代特征和衍生意义的认识,增强教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能力;要着力培养一大批先进的骨干教师,使他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育人工作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学校民族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德育创新的实践中,要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加大德育改革的力度,研究和提出有力的改进举措,才能促使学校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得到深入而持久的发展。
标签:民族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