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政府提出了指导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言而喻,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应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为其他行业和部门实施这一战略提供思想、文化、科技、人才的支持。就当前而言,教育实施这一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开展研究、建构理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因为我国教育界至今未能对这一战略的实施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未能就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实践价值,以及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和要求开展研究。我们应当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教育发展,作好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要缓和和解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建立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新联盟,使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获得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的发展。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予重要推动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曾经以政治平等、消除贫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技术、立法、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群众参与等方面讨论了这一战略,可见这一战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许多领域。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缓和并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使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不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使这一代人需求的满足不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
人们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战略、新观念,原因在于当代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极大地威胁到人类作为普通生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人类无论怎样强调自己超越自然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但是终究不能取消自己固有的与自然环境一致的自然属性。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环境,必须从自然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甚至包括精神生活资料。然而,当代人类所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却空前恶化了,地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活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只有摒弃过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选择新的方向与模式,以解决与自然环境的对立与对抗。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选择的新方向、新道路、新模式。
(二)教育要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就必须按照这一战略的要求搞好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这是教育为之服务、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条件。
当前,虽然教育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得不够,也缺乏研究和宣传,但是对于教育应当积极参与这项伟大实践,并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需要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持,则是普遍的看法,在教育界也是有共识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去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很显然,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教育在思想、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这一战略就根本无从实施。
我认为,当前需要讨论并达成共识的是,我们以往的教育(包括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战略、教育政策、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是在非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在许多方面,甚至根本的方面是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教育要主动地参与这一时代实践,有效地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服务,就必须深化自身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战略、修订培养目标、充实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等,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就不能更好地为实施这一战略服务。
应当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而决不仅仅是一个临时的和个别的战略措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永恒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一直处于与自然关系原始和谐的时代,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与自然关系逐步对立和对抗的时代,而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就是这种关系全面对抗、严重危机的具体表现。历史的辩证法正在昭示人类,必须开辟新的时代,必须制造新的文明,必须选择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走向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未来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与步骤。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就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和重大的调整。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的要求,而是由这一战略所标志的新的文明时代的要求。
(三)教育要主动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就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远离自然过程,自然危机与教育无关”的观念,并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建构新的教育观念体系。
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古以来教育就没有远离自然演进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人类与自身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克思早就分析过,自然应当分为人类“身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1 〕如果说劳动是人类变革“身外的自然”的过程,那么教育就是人类变革“自身的自然”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教育是人类以自己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能动地改造自己的自然属性的过程。谁都不能否认,人类“自身的自然”和“身外的自然”是统一的,而人类“自身的自然”是整个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自然进化的历史看,人类“自身的自然”是自然进化水平最高的部分。由此看来,教育根本没有远离自然界,它一直在直接影响和干预着人类“自身的自然”的进化过程。
其次,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直接作用着人类“自身的自然”,而且也间接作用着人类“身外的自然”。人类对“身外的自然”的作用过程,不同于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过程,前者是以社会的和文化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和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人类可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可以掌握改造自然环境的各种手段(如生产经验、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等),可以影响改造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一句话,教育是通过影响人类“自身的自然”而间接地、但却是深刻地作用于“身外的自然”过程的。
再次,应该看到,近代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教育的兴起,教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可以说已经发展到十分显著而不容忽视的程度。历史事实是,现代教育已经以空前的规模改造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并且和市场经济、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一起,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不合理消费,以至于造成当今世界的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自然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现代教育以不恰当的价值观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人类“自身的自然”的结果。如此说来,教育怎么能摆脱当代自然危机的干系呢?公正地说,现代教育已经深深卷入当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危机中!
据上分析,为了使教育能积极地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实践,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化教育理论研究,建构合乎时代需要的教育新观念。
(四)教育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和谐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立场出发,批判和扬弃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价值体系,建构和创立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教育价值观,从而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应当看到,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恰当地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和自由价值。其表现为,在教育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上,过分强调了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忽视了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奢侈性消费;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即包括政治、文化、理论等在内的社会进步价值)关系上,过分强调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鼓励人们为摆脱贫困而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通过教育推动政治、文化、伦理的进步,加强对人类开发自然行为的规范;在教育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关系上,片面引导人们追求个人功利,建立丰饶的“物质家园”,相反却忽视培养人们对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伦理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至于使人类失却应有的“精神家园”;在教育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关系上,过分张扬人们在外部世界中的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主性性,忽视了引导人们认识客体对自己的制约性(如自然制约性、社会制约性等),尊重和恪守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显然,上述教育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教育改革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的自然价值。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并且社会属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所以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而教育也不能因此忘记自己应有的自然价值。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陷于空前的自然危机。教育应当关怀人类的生存环境,重视人类的自然存在;教育应当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自然危机。教育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用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教育思想,合理地开发人类“自身的自然”,并以此为中介推动人类对“身外的自然”进行合理的开发。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教育改革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的非经济价值(即狭义的社会价值)。现代教育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而且经济价值构成现代教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合理的和必须的。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忽视教育的非经济价值,切不可因此忘记教育的政治价值、法律价值、道德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应该看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片面的教育的经济价值观已经证明是有害的,人类通过教育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但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甚至还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应当张扬教育的非经济价值,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并通过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手段,规范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自然、消费自然的社会行为,从而推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和解。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教育改革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的精神价值。应该承认,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对物质价值的肯定与崇尚。古代教育片面追求个体的精神价值,所以造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背离,与物质生活的脱节。现代教育的重要进步就是崇尚物质价值,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传授生产、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现代的务实、精明、效率、功利、勤奋、节俭等品质。问题是现代人类对物质价值的过分追求和宣扬,已经造成严重的现代文明危机,这就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精神文明的荒芜衰败,以及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如一些学者概括的,现代人营造了富足的“物质家园”,却失却了应有的“精神家园”,结果人类无家可归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应当高扬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人的道德精神、文化品位,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倡导生态伦理精神,建立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和伦理规范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教育改革应当重视教育的客体价值,即培养青少年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尊重、理解和认从。现代教育张扬人的主体价值,要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进取、自由、平等、民主等品质,这些都是进步的、合理的。无疑,它是我们今天仍需要弘扬的教育价值。但是,无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在追求主体价值的过程中,最易忽视客体价值,最易忽视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最易忽视主体的客体制约性。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消费,从而导致空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鉴于此,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应当重视教育的客体价值。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而且要教育学生去尊重、理解和认从自然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主体,可以超越自然界,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也是客体,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总之,我们应让学生学会与自然界和睦相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改善环境,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意义上的自然界之主人。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理论,其中也蕴含着新的教育发展观。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以此为指导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