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道德素质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5-0246-03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历史必然性
农民道德素质,是指农民从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农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意识形态,人们的道德素质决定于并反作用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农民道德素质是在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恩格斯说过,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P146)。从1970年代末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1世纪初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村从经济到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在这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道德素质转型的滞后性在今天的农村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也日益显现。由于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诸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部分农民道德失范、失衡、失序的倾向日趋明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使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硬件”建设成为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也使推进农民道德这个“软件”建设,实现农民道德素质从传统到现代的提升具有了不可回避的历史必然性。
——提升农民道德素质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实现“乡风文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实现农村科学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拥有、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环境的改善,而且要求农村道德风尚的日益文明和农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求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对新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强大的能动作用。不断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和摒弃陈规陋习,崇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现代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新风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对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分关键。
——提升农民道德素质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一方面为作为经济基础的市场经济所决定,同时又是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发展,成为影响或制约市场经济发展优劣和快慢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还取决于文化因素,包括农民群体的道德素质及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健康顺利发展,要求农民具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所以,提升农民道德素质,不仅有助于他们明确是非、善恶界限,理性地判断行为得失,确立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维护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公平竞争的运行秩序,还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消除危害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道德现象,自觉地把社会主义道德整合到市场经济运行中去,实现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与市场机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融合,为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升农民道德素质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实现科学发展,也需要实现农村社会和谐。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毋庸讳言,在当今农村中存在一些人金钱至上、利己思想严重的现象,对农村集体事业漠不关心,甚至为获取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一些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不清,社会正义感下降,荣辱观、是非观混乱;一些人以坑蒙拐骗、捞取不义之财为荣,掺杂使假、强买强卖、偷盗抢劫;一些人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缺失,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不赡养、孝敬老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上述是农村从传统到现代转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变引发的道德失范、失衡、失序现象,成为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存在乃至激化的重要根源,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所以,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更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民现代道德素质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现代道德素质,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又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传承,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今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实际、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并被大多数农民广泛认可、接受和践行的崭新道德规范。
——爱国爱乡、遵纪守法。爱国就是要关心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大局。爱乡就是为家乡科学发展殚精竭虑,勇于献计献策,以为改变家乡面貌作贡献为己任;积极参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活动开展,关注村庄规划及其未来发展,力所能及地参与乡村建设;帮助乡亲共同富裕,多做有利于乡村发展的实事、善事和好事。遵纪守法,就是主动学习和了解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善于和敢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勇于抵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在必要时见义勇为,与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崇尚科学、言行文明。崇尚科学,就是讲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在农业生产中,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效益;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的生活常识,不断增强生活的科技含量;树立科学的信仰,相信科学的力量,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杜绝参与一切封建迷信活动。言行文明,是指日常言行举止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不聚众赌博,不参加低级趣味的活动,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自觉融入家庭和农村社区,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文明风尚。
——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就是用勤劳的汗水和诚实劳动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积极探索通过合法途径致富的门路,种好田,打好工,经好商,在任何工作岗位都尽心尽力,高效率劳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勤劳还体现在勤奋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积极了解市场行情,多找合法致富门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诚实,就是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不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杜绝任何假冒伪劣商品;守信,就是在经济往来中讲信用、重信誉,恪守各种经济合同,遵循市场交易游戏规则,不拖欠债务和雇员工资,不违反各种经济约定,不偷税漏税,自觉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
——珍惜耕地、保护环境。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土地资源日益珍贵的今天,应牢固确立保护耕地的国策思想,增强土地忧患意识,自觉按照《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法》精心耕耘责任田,不无故撂荒或浪费土地,不搞掠夺性开发土地的短期行为,不乱占良田建房建厂。保护环境,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深刻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污染环境的危害性,认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最终会殃及自己和后代子孙,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搞污染环境生产经营项目,不乱倒垃圾和污水,不随地吐痰,畜禽圈养,积极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自觉使用沼气,净化村庄卫生,努力养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现代生活文明习惯和行为方式。
——勤俭节约、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家庭美德,要做到从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处处“俭以养德”。一是不盲目攀比,不追求超出承受能力的高消费,尤其是在红白喜事上倡导厚养薄葬,婚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二是要科学安排消费比例,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后,适当增加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投入,以增强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做到勤俭持家,合理安排生产生活支出,既满足生活正当要求,又不过分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生活方式,使个人有限的财富能发挥出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尊老爱幼、和睦互助。“孝”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传统美德。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孝”的最重要体现是对老人的尊敬赡养。尊敬老人,不仅要进行经济赡养,保证老人有充足的生活来源,过上富足幸福的晚年生活,而且还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特别是要重视精神慰藉。爱幼,是要求正确教育、抚养子女,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尊重其个性自由,但不过分溺爱。相对而言,在农村倡导尊老比爱幼更为重要,解决孝敬老人的问题更为迫切。和睦互助,就是要树立互助共赢的理念,解决“各扫自家门前雪”的狭隘封闭意识,通过宽容互让、热心互助的心态对待他人,尽其所能乐于助人解决困难,这不仅适用于家庭成员内部之间,还适用于邻里和乡亲之间。通过和睦互助,营造互帮友爱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道德素质提升路径选择
当前,中国农民的道德素质仍然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与现实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加快缩短乃至消除这一差距,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促进农村科学发展,为道德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应该承认,当今农村道德失范、失衡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生产力水平不高、财富还不充裕仍然使农民视野狭隘、斤斤计较;文化水平不高导致部分农民科学精神淡漠,易受封建迷信蛊惑;社会保障不力,使得对老人的赡养问题日益凸显;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使得农民法治意识仍然不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农民维护公共环境的公德意识不强。因此,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必须首先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开辟多种增收渠道,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二是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扶贫力度,帮助贫困户尽快实现合法致富,形成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道德文化环境;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四是继续加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做好村庄规划,以净化绿化为突破口,以硬化亮化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抓好村民中心建设,兴建文化室、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医疗服务点,把农村建设成为生活方式文明、环境质量优良、生态功能增强的文明生态村。
其次,督促农村党员干部和乡村教师率先垂范,成为道德示范样板。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人民群众非常看重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将领导干部的道德形象当作社会道德状况好坏的“晴雨表”。为此,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弘扬正气,压制邪气,抵制社会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袭,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自觉抵制腐败现象,自觉密切联系群众,在农民群众中重新树立起人民公仆的良好道德形象,带动农民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同时,农村基层干部要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农村党员是农民中的精英,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做遵纪守法、端正品行的表率。乡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其道德素质关乎农村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塑造,对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教师除在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外,还要注意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的感染和导向作用,引导农村未成年人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农民道德素质提升增强巨大潜力,开辟美好前景。
再者,不断创新道德教育形式,引导良好道德习惯养成。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离不开对农民的道德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农民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针对农民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农村道德教育要注意区分层次,把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既要使基本的普遍性的道德得到认同,又要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与此同时,农民道德教育要和道德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农民热心参加的社群组织活动形式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户”、“十星户”、“好儿媳”、“好孝子”等评选活动,使群众明白应当提倡什么、学习什么,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此外,还要不断创新农村道德教育方式,以互联网作为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注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自觉抵制网上不良道德思想和行为,促进农民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最后,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道德约束机制,规范农民道德素质良性塑造。提升农民道德素质,不仅需要软性的道德教育,更需要法律规范和道德评价等硬性的外在约束,需要针对农村社会形势的变化,制定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道德评价赏罚机制。健全和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制定村规民约或“村民道德公约”等各种村民自治的公约、章程,规范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引导他们自觉摒弃封建文化的糟粕与恶俗,并以此作为评判乡邻道德价值标准;建立社会道德赏罚机制,对道德高尚者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形成奖善惩恶的制衡机制。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村民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制止大操大办,督促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要利用街头标语、有线广播等舆论宣传形式,营造遵循道德规范光荣、违背道德规范可耻的社会氛围,促使农民道德自律行为走向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收稿日期]2009-05-10
标签:农民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农村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