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新中国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没有分为“小学”与“初中”分别表述,在“总体目标”的内容和条文方面与解放以来的历次教学目的都不一样。为了加深对新的小学(即第一、二学段)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妨回顾分析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0个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5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正式颁布的小学数学(算术)教学大纲有7个。建国之初,课程由国家高度集中统一,数学教育从学习美英为主的西方模式转变为全面学习苏联,数学教育目的依照苏联制定。经过“大跃进”和调整反思之后,1963年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目的没有实现。到20世纪80年代,具有我国特点的数学教育目的描述才形成较为稳定的表述。
1949~1957年小学算术教学目的
1950年颁布的是《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不仅是暂行的,而且是“草案”,说明它还不够成熟,但由于形势的需要,必须从速颁布。
《暂行标准》公布不到两年,教育部于1952年12月以苏联十年制学校的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译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把《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1956年,根据政务院关于小学停止推行5年制,仍沿用四二制的决定,在1952年的大纲基础上修改制定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其中的三个教学目的如下表。
在1950年标准的四项目的中,包括了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鲜明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小学算术教学中要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
1952年的目的,提出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的要求,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给出了要求。
年份 知识与技能 能力 思想教育
指导儿童具
有正确和敏
增进儿童关 捷的计算技
于新社会日 术和能力。 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
1950 常生活中数 训练儿童善 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
量的正确观 于运用思考、
财物等国民公德教育
念和常识推理、分析、
综合和钻研
问题的方法
和习惯
保证儿童自 利用算术知识使儿童理
觉地和巩固 培养和发展 解我们祖国建设的基本
地掌握算术 儿童的逻辑 知识与伟大的意义,培养
知识和直观 思维,使他们
儿童对劳动有自觉的态
1952 几何知识,并理解数量和 度。培养儿童自觉的纪
使他们获得 数量间的相 律性、工作的明确性与准
实际运用这 依关系,并能
确性等优良品质。培养
些知识的技 作出正确的 儿童善于钻研、创造、克
能 判断
服困难、有始有终等意志
和性格
能够运用已
经获得的知
儿童能够自 识技能和技 必须有助于儿童智慧的
1956 觉地、正确地巧去解答算 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和迅速地进 术应用题和 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
行整数运算 解决日常生 任务的实现
活中简单的
计算问题
另外,1952年的《小学珠算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在四、五两个年级内,学会珠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并成为熟练技巧,使得小学算术教学的技能要求增加。
在1956年的目的中,突出强调了以整数计算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小数、分数和直观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视了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计算问题,而对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的教学目的提得不够全面、明确。
1958~1966年的小学算术教学目的
1958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小学算术课本临时措施问题的通知》指出:“小学算术课存在着分量轻、程度低、不能满足儿童学习要求、学习时间有浪费、教学质量不高的缺点,我们认为把初中一年级的算术内容移到小学来学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对原教材内容做了补充,补充了初中一些内容。
1961年,国家提出“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改12年制为10年制。在总结1960年前后各地编写“革新教材”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小学5年制的《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受大跃进的影响,程度有点偏高。
1963年又恢复六三三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颁发了《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教学目的是:
学生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正确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以适应他们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这里,强调基础要“牢固掌握”,虽然目的中没有几何图形知识,但实际内容要求中有平面图形、柱体、锥体等几何形体知识。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三大数学能力在目的中都有体现,这是一大进步。可是没有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教育性。
年份 知识技能力要求思想教
能要求育要求
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
学生理解 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
和掌握数 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 结合教学
1978 量关系和 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 内容对学
空间形式 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进行思
的最基础 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 想政治教
的知识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 育
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
题
学生理解 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
和掌握数 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 结合教学
量关系和 算,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 内容对学
1986 几何图形 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 生进行思
的最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 想品德教
的知识的实际问题 育
1977~1987年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1966~1976年全国没有统一的数学教学目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教学秩序不正常的混乱时期。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从这以后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目的比较稳定的在知识技能、能力、思想教育三个方面作出要求。
1978年、1986年的两个教学目的比较如上表。
在1978年的教学目的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教学目的,第一次提出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并且在“基础的知识”前加上了“最”字,对知识进行了限制。能力要求提得确切,明确指出要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把原有的“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次提出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
教学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及其运算,还有比例、正负数及四则运算。其中,笔算是重点,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后,学习珠算,还充实了一些几何、代数的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珠算只要求学好加减法和乘数是一、两位数的乘法,并渗透了一些现代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如渗透集合、函数、统计思想)、数学方法。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1985年的大纲是按照“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原则下修订的。它是作为正式大纲颁布的,没有“草案”“试行”的字样。可以说它是新中国第一份正式的数学教学大纲,五、六年制并存。教学目的中,在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的教学目的与1978年大纲基本相同,但提法更确切;把基础知识里的“空间形式”改为“几何图形”,更符合小学数学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改为“思想品德教育”,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删去了“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在具体内容方面:删除了正负数及其运算、市制计量单位,降低了笔算四则运算的要求,把几个“熟练计算”改为了“正确地计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形势变化,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由专家、教师、教研人员共同起草并在1988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五、六年制并存。
该大纲旨在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要求,降低了难度(如大数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都降低了),适当拓宽了知识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初审稿修定后,1992年5月,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2000年又进行了小的修改,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中数学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1992年的修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教学目的没有变化。2000年的试用修订版中对教学目的做了小的修改,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将“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扩展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要求上,增加了“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在内容方面,计算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要求降了一点,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估算;对几何知识要求按“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安排”,重视实际活动;对统计“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经过三次修改,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了明确的界定和十分明确、具体的解释,能力要求逐步提高,情感、态度、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也逐步全面,对推进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
数学教育目的总是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数学教育事业虽几经挫折,但总能在自觉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