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教育是关系人类未来的庞大而艰巨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传统而又现代的话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各门学科都应当担负起人文教育的相应职责,地理也不例外。地理教育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两种基本价值尺度。地理教育的着眼点应是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地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时代强烈的呼唤。
一、地理学中的“人文”知识
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它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演化、发展、分布及相互关系等的基础知识。它隐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点和全球意识及审美观念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是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资源、能源、工农业、交通运输、旅游、城市、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地理学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各种分布状况及发展变化规律,即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并探讨其形成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人文地理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揭示人类活动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作用。人类活动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行为等等,人文地理学涉及如此庞杂的研究领域,其在地理学中已成为一个外延很广的名词。
二、中学地理人文教育的内涵
中学地理学科实施人文教育要有其明确的内涵。首先是传授人文知识和培养“人文能力”。人文地理涉及与人类有关的一切现象,而且是从地域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人—地”关系有宽阔而复杂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存在着大量的社会人文问题。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必须结合中学人文知识的结构以及中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有选择地把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内容移植进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人文地理现象,以及如何揭示规律、预测趋势等。
其次是培养人文素质。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学会做人,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精神要素,是人类文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品质,是整个人类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的价值取向。它以人们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进行中学地理人文教育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运用科学过程中人的态度、意识、思维、心理、意志等方面的活力表现。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往的地理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少考虑实质上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的弘扬。而顽强不息的毅力和努力进取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科学素质培养的基础。所以中学地理教学,要肩负起弘扬科学精神的重任,通过地理科学家所创造的巨大成就及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影响激励学生,培养他们为祖国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并利用必要的科学实践来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始终不渝的奋进精神。
2.地理道德意识的培养。社会进步是人和物整体演进的统一过程,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人的素质不仅包括能力还包括道德方面。当代人文伦理道德教育已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和生态道德的教育。通过地理教育,不仅向受教育者教授各种地理事物、理象的分布与发生、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促成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所以教师在地理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与资源意识,确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使学生树立用地理知识技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
3.新道德观的培养。地理学科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研究的问题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改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国际间相互依赖和协作的关系日益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类已被共同的利益和危机连成一个整体。如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难题,如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粮食问题、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传播、全世界水资源的匮乏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人类如何拯救自己,拯救地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首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单个民族或国家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须全球的通力合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具备从事社会生产、生活、交际所必备的起码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新道德教育。其核心就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自我责任感,还要重视个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个人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与人友爱、热爱和平、加强全球合作的国际意识,以期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
三、中学地理中人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作为人文教育构成要素的重要分子,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决策和行动的指南,在我国亦是如此。地理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若想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师就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地理科学知识输出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完备,具备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和保护的责任感。
2.人文教育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地理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是以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为载体的,而人文地理所研究的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定区域上进行的。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不断抗争、妥协和适应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时刻与地理环境打交道。所以地理教育注重讲清这些区域的具体含义,使之构成每个人对世界内容的认知,进而影响他的行为。而人文现象之所以丰富多彩,也是因为地球表面不同的空间塑造了不同的人文现象。所以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与地理空间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文现象与地域空间的相互作用。
3.自身要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因此地理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有较深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现代的地理教学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学科教育。地理教师除了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外,一定水平的文学修养、较强的思辨能力、广博精深而具前瞻性的交叉学科知识、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等非地理专业素养也是地理教师人文素养必备的方面。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自身自觉的历练、领悟和内化,将一般人文知识内化到地理专业知识中,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能够感受到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