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空间优化、宏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物价论文,要素论文,稳定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9)03-0102-11
Simth(1776)指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同时,他认为市场容量的大小决定着分工水平。Malthus(1784)认为,长期内每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将会收敛到其静态的均衡水平——“马尔萨斯陷阱”。Richardo(1817)指出,生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最终停止。显然Malthus(1789)和Richardo(1817)对经济增长过于悲观。而新古典经济学家Marshall(1922)和Schumpter(1934)则分别强调,企业的外部性与内部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作用,而且经济增长是由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现“新组合”的内生因素引起的;从Harrod(1939)和Domar(1946)开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始,经过Solow(1956)和Swan(1956)、Kaldor(1957)、Ramesy Cass(1965)和Koopmans(1965)、Arrow(1962)、Uzawa(1965)等经济增长理论家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纳入技术进步因素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但是,在他们的系列模型中,无论技术进步的作用如何,如果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不大于零的话,则经济同样不可能持续增长。由此可见,如果均衡的经济增长率最终是由外生的人口增长率所决定的话,那么他们的模型都没有最终解决经济系统是如何内生地决定经济持续增长速度的;难以解决的内生性经济增长问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得到突破,以Romer(1986)和Lucas(1988)的研究为开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此时人们更注重研究经济持续增长如何被经济系统内生决定,形成了新经济增长理论。遗憾的是,即使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仍然无法解决大幅度的经济波动问题。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伤害,因此,寻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新理论已成为增长理论研究者的奋斗目标。
引起物价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都认为需求能引起物价异常波动。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利息率降低,从而会刺激投资的增加和总需求的增加,当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无法继续扩大时,物价就会上涨,通货膨胀发生;反之则通货紧缩。认为治理通胀和通缩的有力措施是反向操作税收或政府支出等的财政政策。然而紧缩性财政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损失经济增长的行为;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大幅变动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大幅变化会引起经济异常波动,但长期效果是中性的。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运用财政政策治理通胀或通缩,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定经济增长速度一致的水平上,避免通胀或通缩,保证增长稳定。然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显然无法改变固有的经济波动性,因此不利于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识到成本大幅变动也能引起物价异常波动(芒德尔,1974),并形成了供给学派。该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并不赞同货币学派关于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变动的目的不应只是与增长相适应,还要与币值稳定相适应。通过保持币值稳定消除人们的通胀或通缩预期。如何保持币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恢复金本位制虽然是一项稳定物价的有力措施,但大幅变动货币供应量会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或过热状况,因此这是一种以牺牲增长平稳性为代价纠正物价波动的措施。由此可见,无论采取哪一种措施治理通胀和通缩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增长。正因为这样,所以寻找纠正物价异常波动的新理论便成了波动理论家的关注焦点。
本文试图在既定要素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从空间优化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和有效治理物价异常现象。希望能找到一种既不损失现有经济增长速度又能消除物价异常波动的有效方法。
一、基本假设和要素流动条件
(一)基本假设。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为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对所研究的经济空间(系统)作如下假定:
假设1:整个经济系统由两个空间构成——发达地区(c)和欠发达地区(p)。两个地区都分别只使用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产各自的产品组合——,且每个产品组合都包含着两个产品——x和y。
假设2:发达地区(c)是资本密集型区域,劳动力比较紧缺,因此其生产函数遵循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哈罗德中性形式,即;而欠发达地区(p)则是劳动密集型区域,资本比较紧缺,因此其生产函数遵循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索罗中性形式,即
假设3:同时假设区域c和p的x产品和y产品的生产函数也是柯布—道格拉斯形式。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是c区域的优势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是p区域的优势产品。
假设4:各种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固定不变,且各生产要素都充分得到利用。一旦假设整个国家的资本K和劳动L总量不变,那么充分就业就意味着两区域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之和分别等于资本和劳动的总量,因此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时,有
假设5:生产要素可以在两个区域之间自由流动。c和p地区的产出分别由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决定,而生产要素在两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则取决于两地区的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
假设6:在土地不进入到生产领域的假设1条件下,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不能改变既定的土地价格,且各区域的土地资源禀赋保持不变。
上述条件就是劳动、资本区际流动均衡的基本条件——要素空间流动均衡条件。不满足(1)式第一个方程的任何情况,都会存在着劳动区际流动;不满足(1)式第二个方程的任何情况,都会存在资本区际流动。空间要素流动导致价格趋同。因此可以得到要素区际流动定理。
定理1:在区域开放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存在要素价格不等于要素区际流动成本,就必然存在要素区际流动。要素总是流向其回报率高的区域。要素区际流动过程会降低高价格要素的价格,提高低价格要素的价格,从而导致要素报酬率趋同。
根据假设3:发达地区(c)的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欠发达地区(p)的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假设2:区域c是资本密集型区域,劳动力比较紧缺;区域p是劳动密集型区域,资本比较紧缺;以及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区域c的劳动报酬率——
二、经济增长空间分解与要素流动引致经济增长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收入核算法统计①,可以得到国民收入(或者说产出):
这就是要素区际流动过程中宏观经济增量的分解式。该公式告诉我们,要素区际流动对宏观经济增量的影响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1)要素流动从价格差中的所得,即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流动劳动力的工资差所得与第二项——流动资本的资本回报率差所得。
(2)要素流动带来的价格变动差额对各区域原有存量要素收入的影响,即上式第三项——发达地区工资率下降对自身存量劳动力整体收入下压带来的下降量、第四项——欠发达地区工资率上升对自身存量劳动力收入整体抬升带来的增量以及第五项——发达地区资本回报率上升对自身存量资本整体抬升带来的收入增量、第六项——欠发达地区资本回报率下降对自身存量资本收入整体下压带来的减少量。
式(9)告诉我们,劳动力由区域p流向区域c、资本由区域c流向区域p能增加国家总产出。至此,我们可以得到要素理性转移的经济增长定理2。
定理2:在经济空间要素使用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区际理性转移能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要素空间优化能带给市场正的外部溢出效应,从而引致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分解。根据增量的分解式,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率的要素流动动态分解式:
由此可得到区际要素流动非均衡状态的宏观经济动态增长分解定理。
定理3:在要素区际流动非均衡状态下,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发达区域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欠发达区域资本数量的增长;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工资率的相对净增长;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资本回报率的相对净增长。
(三)区际流动均衡的经济增长率。根据要素空间流动均衡条件(1),要素流动均衡(即相对静止状态)时有:
由式(12)可见,区际要素流动达到均衡状态后,经济增长不再来自要素区际流动的贡献,而是来自要素报酬在不同区域的等速增长。于是可得如下定理。
定理4:若区际要素报酬等速增长,则经济增长率上升;若区际要素报酬率等速下降,则经济增长率会下降;若所有要素报酬率保持不变,则经济增长率为零;若区际要素报酬率为非等速增长,打破要素区际流动均衡条件,进入非均衡状态的经济增长路径,则经济增长率遵循定理3的增长方式。
现实中,区际要素报酬率等速增长很难做到,均衡是相对的,非均衡是绝对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在要素所有者无穷尽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相对均衡会不断地朝着更高水平的均衡方向改进。因此,事实上宏观经济总会在区际要素流动过程中寻求增长。也就是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率要高于均衡的经济增长率,即有:
再一次证明了定理2的正确性。
三、要素空间流动下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及与物价波动
(一)产品市场均衡经济增长率。下文仅分析资本区际流动情况。在不考虑国外部门的情况下,根据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得到空间供求均衡条件有:
由式(18)可见,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和各区域资本回报率的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由式(16)可见,经济增长率与转移支付呈正向关系,与各区域的资本回报率的增长率呈反向关系。若将式(16)和式(18)结合起来,可得到区际资本流动均衡前的通货膨胀率:
定理5:在资本区际流动非均衡的情况下,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是:降低货币供给速度;增加转移支付力度;降低发达地区的资本报酬增长率;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资本报酬增长率;提高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敏感度h;提高发达地区的利率—投资需求敏感度;提高人们的边际储蓄倾向(1-θ);提高边际产出的货币供给倾向k;以及降低欠发达地区的利率一投资需求敏感度。
而现实中,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变动幅度是大于发达地区的。因此,资本的区际流动会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从而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d/<dP/P,也就是说,现实中资本区际流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接近于抑制通货膨胀。也可以说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区际流动不平衡常常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定理6:
定理6:资本流动能促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发生迁移,均衡迁移的结果会导致迁移后的通货膨胀率变化,其变化方向会根据区域间资本回报率变动幅度的大小而变化。由于现实中发达地区资本区际流幅度大于欠发达地区,因此资本流动能抑制通货膨胀。所以,资本要素空间优化能带给产品市场正的外部溢出效应——削减通货膨胀压力。
(三)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流动同时均衡下的通胀率。显然现实中的转移支付主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因此可以忽略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同时资本流动均衡下的利润保持不变,从而类似式(19)可得到三种情况同时均衡下的通货膨胀率:
该通货膨胀率下的经济运行状况是最佳的。低于此值的通货膨胀率视为通货紧缩,高于此值的通货膨胀率视为通货膨胀。过于严重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对现实经济增长都有损害作用。显然在区际隔离状况下,通胀率高于均衡通胀率,因此存在着通货膨胀。
显然现实中中央政府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会持续增加,即d>0。因此式(20)表明,在区际资本流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都达到均衡的状况下,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π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dM/M呈正相关关系,与发达地区的资本报酬率r[,c]也呈正相关关系,与欠发达地区的报酬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也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有力措施是果断地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回报率,降低发达地区的资本回报率。降低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敏感度h;提高欠发达地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敏感度,降低发达地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敏感度。这些手段除财政政策外,都是空间优化政策手段。
至此可将上述结论连同上文定理2至定理6一起,得到如下政策性定理:
定理7:空间优化手段是一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维持一般物价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宏观政策。空间优化政策能弥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固有不足。
四、空间优化障碍
空间优化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然而区际要素优化却受到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阻碍。因此消除地方保护和解除市场分割是空间优化理论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
空间优化是一个长期问题。在财政分灶吃饭的情况下,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希望自己有米下锅,为了自己有米下锅他们必然会采取策略性保护行为,比如争夺原材料、进行重复建设(户书东,2001;魏后凯,2001),这导致了区际壁垒,使要素空间难于优化。尽管这样,但是这些行为相对于原有体制下存在的行为而言已经属于一种效率改进(皮建才,2008),不管是Young(2000)认为的造就地方既得利益还是银温泉和才宛如(2001)认为的行政性分权,都是一种相对的制度改进。只要中国采用渐进式改革,制度改进就不可能一步到位,于是就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空间优化问题就总会存在。
权力下放增加空间优化成本。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逻辑(林毅夫、刘培林,2004)。林毅夫和刘培林认为,改革以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在分权式改革下的逻辑延伸。渐进式改革决定了赶超战略的消除是一个渐进过程,但是把赶超战略从中央层面下放到地方政府层面是逐步消除赶超战略的第一步。然而这一步却强化了要素空间优化的阻力。显然这与我们的空间优化理论框架一致。在市场尚不完善时,市场的正外部溢出效应并不很大,发达地区进行市场整合的动力很小;而欠发达地区则会采用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策略性地保护自己的生产要素(比如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进行重复建设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市场正外部溢出效应逐渐变大,发达地区就有了很强的整合市场的动力,欠发达地区也就没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和重复建设进行策略性保护了,因为市场的价格会决定哪一种行为更有利可图。实证分析也证明这一点跟现实相吻合(龚冰琳,2005),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完善显著减少。空间优化的阻力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完善而变得更加容易。经济增长也就会变得更平稳。
策略性分工不利于空间优化。在收益递增条件下,由于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拥有比较优势,而且通常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所以往往能够在贸易利益的分享中获得比较大的份额;而欠发达地区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那么它将失去当期分工的收益,但却可以提高自己在未来分配分工收益的谈判中的地位,甚至可能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陆铭等,2004)。这种分工激励对空间优化阻力的解释(王小龙、李斌,2002;陆铭等,2004、2007)是以欠发达地区为着眼点的。欠发达地区的策略性分工行为是造成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因此也是阻碍要素空间优化的重要原因。
运用要素空间优化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和一般物价水平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治理通货膨胀的主流理论告诉我们,稳定物价水平必定要付出代价,要么损失经济增长或过热发展,要么损失货币供给量、增加失业率或币值升值乃至国际竞争力下降。然而要素空间优化政策不需要付出这些代价。尤其在使用要素空间优化手段抑制通胀时,既不会损伤经济增长又能确保经济增长的平稳。这对2008年上半年的高通胀、高失业、高贸易顺差的中国来说,要素空间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而在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下,应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的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外需不足、内需不振的“多难”问题,要素空间优化政策同样是难得的优选工具。
五、结束语
政府操作宏观政策的重要目的是为了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相对稳定。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可行,但长期却后遗症不小。要素空间优化政策则是一项理想的宏观经济政策。因为要素空间优化蕴含了帕累托改进思想,所以它既是经济增长的途径,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措施。
经济系统能否从要素区际流动中获得增长,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实中,人们对此一直心存疑虑。而本文第二部分的要素空间优化模型明确告诉我们,要素区际理性流动能提高各个区域和整个国家的产出水平,带来经济的增长。这一结论为宏观调控运用政策手段快速优化要素空间、促使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就长期而言,同时让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相对稳定是一个“两难”问题。传统经济学都是把物价异常波动归结于货币供应、产品需求、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异常变动,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人们常常忽略了重要的空间因素。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不均和空间阻隔同样是一般物价异常波动的根源之一。本文的第三、第四部分研究发现:现实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变动幅度大于发达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变动幅度,因此资本流动在促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发生迁移的同时,能抑制一般物价水平的异常波动。这一结论为我们运用空间优化政策、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相对稳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要素空间优化的阻力在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是充分发挥空间优化政策作用的前提条件。前述分析显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其历史逻辑的必然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完善它会显著减少,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实施具体的要素空间优化政策能很好地化解要素空间优化的阻力。
感谢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对本研究的支持,感谢薄文广博士对本文的修改。
收稿日期:2008-12-28
注释:
① 现实中一般都使用支出法统计国民收入,因为收入法比支出法简单。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率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资本回报率论文; 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