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矛盾及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论文,矛盾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社会心理的矛盾,而社会心理矛盾的加剧则会导致社会控制的失序乃至无效,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激发因素。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把社会心态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尤其致力于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的目标之时,显得更为迫切。
一、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社会心理的矛盾
目前,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社会心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心理动力层面上的功利心理与道义心理的矛盾。
市场经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市场关系是利益互惠的关系。每个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市场主体其市场行为的直接动机就是想从市场经营中得到好处,而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的一切市场行为都是由利益来驱动的。但是这种重利心理与传统社会心理中一向信奉的“重义轻利”的价值是相冲突的。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根主线,“贵义贱利”、“重义轻利”教化人们不断地追求精神和道德的至善至美,并把对义利的取舍作为“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界标准,此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小人谋食”。所以舍身取义是人们道德境界的最高要求。这种重义轻利的倾向确虽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道德辉煌,但反功利的传统社会心理把人们束缚在清心寡欲的贫穷和愚昧的落后境地,成为今天发展市场经济的严重障碍。不破除这种安贫乐道的传统社会心理,就不可能激发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激情,就不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高效化。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以最少量的投入,求取最大的产出,是市场经济的“铁的法则”。这就要求市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谋利而不是取义。但这是否就能逻辑地导出唯利是图的合理性?是否意味着只有追求物质利益才是高尚的?是否意味着“一切向钱看”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这些问题困扰着当代中国人,中国人处在义利冲突的二难之中。
第二、社会心理价值层面上的国家本位心理与法人本位心理的矛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培养和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包括企业)都必须有独立的产权,有独享的经济利益,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此,就必须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从原来政府的附属地位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这种法人本位的客观要求,使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国家←法人实体→职工”的利益新格局取代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等级分配模式。在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中,信奉的是共性至上的国家利益,集体和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由此产生了两种不良的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心理倾向:一是国家对集体和个人的权力支配心理。“国家的事最小也是大事,集体和个人的事最大也是小事”,这种表面上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造成了集体和个人利益的虚有;二是集体和个人对国家的强烈的依赖心理。人们坚信“社会主义不会饿死人”,没有自主性,没有危机感,造成了集体和个人劳动积极性的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法人实体与政府之间割断“脐带关系”,必须眼睛向下、盯住市场,注重自身的发展。所以法人集体主义伦理原则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心理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确也产生了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打着法人旗号的个人主义等消极社会心理。
第三、社会心理预期层面上的平均主义心理与能者先富的矛盾。
求富乐富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类从刀耕火种时代发展到大机器时代、电子时代,正是摆脱贫穷落后、谋求富裕的过程。我们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于谋求富裕的明智之举。市场经济是一种优胜劣汰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以自身的优势来取得效益的最大化,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分配的差距。但是,这种能者先富的市场心理同传统社会心理中的平均主义是相矛盾的。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宣言,不仅导出了一种经济观,而且也导致了一种扼杀创造性、依赖、懒惰、嫉妒的道德观。这种平均主义只讲结果的均等,不讲机会的均等,结果是“大锅饭,养懒汉”。所以,对能者先富的社会心理认同是对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性否定。但当社会上的贫富悬殊太大,特别是当诚实劳动者反而不能致富时,“均贫富”的社会呐喊就自然而生。一方面我们要破平均主义心理。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贫富不均往往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只有公正才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第四、社会心理互动层面上的“东方式嫉妒”与公平竞争心理的矛盾。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一卷,第215页。)可见,只要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就起作用, 竞争就不可避免。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产生了开拓进取的动力,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但是,中国人长期奉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古训,满足于消极无为,中庸处世。这样一种文化心态必然表现为“看不惯冒尖的,容不了有钱的”的东方式嫉妒心理。当你比我强时,不是通过我要强过你来达到心理满足,而是以拚命拉得和我一样平为快乐,这正是中国人内耗的社会心理根源。在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互动中,只能引发猜忌、相互拆台等社会病,导致社会的普遍平庸。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就是为能者、强者提供实现自我的契机,这显然与害怕别人比自己强的东方式嫉妒心理相冲突。
二、病态社会心理的表现及调适
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社会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当今社会心理的严重失调。这种心理失调如不及时加以调节,则会导致社会心理变态和社会心理病态。所以,我们在分析了转型时期的一般性社会心理矛盾之后,必须对目前的由失范和失调所引发的病态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治的方法。
1、由牢骚引发的失望心理及调适
牢骚是由受到挫折或对现实不满时的带有消极性色彩的精神性渲泄。社会存在牢骚现象可以说是正常的。但是,当牢骚在一个社会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之后,它就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了,因为在这种普遍的牢骚背后隐藏着社会个体或阶层强烈的不满。这种普遍的不满心态无疑是一种腐蚀剂,其可怕性不仅使竞争消极化,“均贫富”劣根性复苏,淡化改革精神,磨损人们的上进心;而且导致改革承受心理不断弱化、风险意识日益丧失、社会不正之风盛行、反常行为应运而生的局面。社会牢骚从总体上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是失望的咏叹调。同时,社会牢骚的发泄具有聚众效应,人们的集群发泄可能使不满情绪一时达到高潮,引起社会动乱。在牢骚中失望,在失望中发牢骚,造成了社会心理上的严重失调和变态,故应及时加以调适,否则会导致改革失去社会心理支助。
首先,必须适当调整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期望过高,反而失望过多。目前不少公民心态中存在这样的倾向:只许改革成功,不许改革失败;只要求自己在改革中获利,不要求自己在改革中作出一定的牺牲,一旦自身利益受损就大发牢骚。我们必须使每一个中国人清楚地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增强社会挫折感,加大社会凝聚力,真正使每个公民同社会转型同甘共苦。其次,要认真分析并吸取社会牢骚中的合理因素,使其较快地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勇于承认工作中的失误,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给人们以拥抱明天的信心。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公民的合理要求。
2、由失望引发的逆反心理及调适
社会逆反心理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对一定的社会现象与正常条件下应该有的认识及其行为倾向完全持相反的态度。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了人们的失望情绪。这种失落心理得以强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假、大、空”的极左路线横行的年代里所形成的盲目真诚在受到欺骗之后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一切都是假的。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又对急剧变动的社会不适应,扭曲了正常的思维,他们从厌恶极左发展到厌恶一切;他们从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发展到否定一切;他们从怨恨中国的落后发展到不爱祖国;他们从怨恨腐败和“官倒”发展到怨恨所有共产党的干部!他们从不信“高、大、全”的神化人物发展到“一切楷模都是假的。”现在不少人看报纸、听新闻都用逆反思维。如果报纸上大谈廉俭,他就断定现在党内腐败成灾;如果新闻里大讲经济状况如何好,他就断定现在经济形势不景气,这种变态的社会逆反心理,不仅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了阻碍,也妨碍了科学决策的实施。若不加以克服和防止,必使社会散沙一盘,整个社会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凝聚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振奋起来。
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取信于民。一个自身廉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有较高管理才能的、具有较大政绩的领导者,就必然得到人民的信赖,社会逆反心理自然会减少下去。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政策落实到实处,少许诺、少开会、多干实事,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的政策好,而不是只讲得好,让事实说话,这是消除逆反心理的良药。最后,要培养公民对国家利益的共识感、社会目标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扶持社会的正气,坚持打击歪风邪气。有了正义感和责任感,社会逆反心理就没有市场。
3、由逆反引发的偏见心理及调适
偏见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病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带有否定情绪色彩的先入判断。逆反心理的积淀就可能形成社会偏见,对社会现象形成一种稳定的不正确看法。如文化上的排外心理,政治上的清官期望心理,行业上的相互轻视心理等。社会偏见是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心理障碍。一个社会越是封闭保守,社会偏见就越多,有的偏见是出于无知和愚昧,有的偏见则是由于对社会变化缺乏适应力所致。大多数社会偏见则是由认识事物的方法错误导致的,如有人专门利己,就断定“人性是自私的”;有干部腐败,就断定“官场腐败”。社会偏见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必须通过社会的“根治”。
克服偏见,首要的方法是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因此,要克服目前的种种社会偏见,必须保证各种传播媒介信息的真实性,用事实说服人,用铁的事实来证明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其次,要用辩证法武装群众,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认识社会现象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决不能以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会全面看问题。
由不满到失望,由失望到逆反,由逆反到偏见,这是一根社会变态心理的可怕链条,或者说是一种逐渐升级的社会心理病症。从社会心理失调状况看,社会偏见是一级失调,需采用“急诊法”,尽快调整;逆反心理是二级失调,需采用“矫正法”,恢复人们的正常思维;失望心理是三级失调,需采用“预防法”,使民众对社会发展充满希望。三级调适方法只能是基本思路,要真正“理顺人心”,从根本上有待于社会矛盾冲突的妥善解决,有待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四维要素的综合变革,有待于高层次上的心与物、道与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