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六国论》值得学习的地方论文_王翼

谈《六国论》值得学习的地方论文_王翼

摘要:《六国论》是一篇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论证美文,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很多,但笔者认为有六个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抨击时政,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情怀;团结就是胜利的正确性;改革才能强国;发奋读书的拼搏精神;高超的论证方法;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学会探究历史真相。

关键词:时政;团结;改革;拼搏;探究

《六国论》这篇文章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紧凑自如,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作者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王朝勿复六国灭亡的老路。全文中心明确、论述有力、事例充分、针砭时弊、发人深思。无论是作者的写作手法,还是意境高远的思想内容,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更值得我们学习:

一、抨击时政,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情怀

苏洵面对北宋王朝向辽、西夏纳贡称臣而不积极抵抗的行为非常愤慨,写了这篇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的文章,意在告诫北宋王朝,不要像六国一样向秦贿赂土地来苟且偷安,最终落到国土沦丧,被秦灭掉的可悲下场。作者语言中肯、举例鲜明,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当局,只有奋起反抗、勇于抵挡,才能保全国土不受侵犯,让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味地委曲求全、忍辱退让,只能助长其狼子野心。他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如果苏洵没有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宏伟志向,就不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撼人心魄的杰作。作为一个士大夫,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能痛陈疾书,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确实让人感动和尊敬。

二、团结就是胜利的正确性

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最后慨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立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道出了六国如果不去贿赂秦国,联合起来就可以对付秦国。六国曾经听取苏秦建议采取“合纵”策略,对付秦国的“连横”,可惜呀!他们在秦国远交近攻、软硬兼施的各种策略进攻下土崩瓦解了。试想,如果六国能像苏洵说的那样,精诚合作、一致对秦,就不会有后人太多的遗憾了。看来,“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力量”的道理太重要了。我们中华民族,屡受外敌入侵,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次次地赶走了外虏,赢得了胜利,才有了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所以,作为当代学生,我们要从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要明白团结不要分裂,拧成一股绳方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因此,学生也要改变自身陋习,要有集体观念和群体合作意识,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多为他人和集体着想,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改革才能强国

理念决定行动。从《六国论》中我们可看到,强秦之所以能够一步步地蚕食吞并掉六国,与秦国有统一天下、成就霸业的雄心有很大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得国力迅速提升,超过其他诸侯国,而其他诸侯国依然是封建宗法制,发展较为缓慢,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从秦统一六国到六国灭亡,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强大才能生存,弱小就会被吃掉,要想强大,就要图谋发展。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历史前行的轨迹。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年,取得的成就世人共目。因此,我们要明白,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就会被历史淘汰,这是不争的事实。努力吧,中国!努力吧,每一个有梦想的人!

四、发奋读书的拼搏精神

洵十九岁时,他父亲健在,因此,他生活舒适,很少有家庭负担,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游山玩水上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又参加了茂才异考试也未中,这时他已27岁,于是,他开始发奋读书,烧掉了以前所读之书,闭门不出,整整苦读十几年,遂通晓六经百家之说,提笔文如泉涌,顷刻洋洋洒洒数千言。嘉佑二年,苏洵带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参加考试,一并考中,轰动了京城,“一门三父子”传为佳话。另外,苏洵的作品《权书》《衡书》《嘉佑集》,深受大文豪欧阳修的推崇,欧阳修认为苏洵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人们争相传抄阅读。父子三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三字经》里也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描述,勉励人们不要因年龄太大而放弃读书,应当只争朝夕,奋起直追。苏洵这种刻苦上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拼搏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也告诫当代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要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直到成功。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应把作者的奋斗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来讲,告诉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多想想苏洵是怎样克服的。

五、高超的论证方法

《六国论》中心明确、论辩有力、事例充分,堪称论说文的精典之作,千百年来受人吹捧。第一段首先提出总论点和分论点,开门见山,掷地有声。第二段围绕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进行论述,列举了韩、魏、楚三国灭亡的事实,以此来充分说明分论点。第三段围绕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列举了齐、燕、赵三国虽然抗秦终因寡不敌众、势单力薄而最后被秦各个击破的悲局。第四段,作者发出感叹,如果用赂秦之地、之心来对待天下谋臣,或许谁输谁赢还说不一定呢,六国都是由于被秦国积聚起来的威势所吓倒,才走向失败灭亡的命运,让人感叹万分。第五段,紧密照应第四段,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讽谏北宋王朝,告诫北宋王朝勿复六国灭亡的老路,而要积极抵抗辽、西夏的进攻,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国家,否则会重蹈覆辙。文章一气呵成、气贯长虹、感人肺腑。加之作者对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更使文章张弛有度、开合自如、豪情万丈。

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学会探究历史真相

作者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是不是全是这样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细细研究。本文第一个分论点讲的是赂秦的三个国家韩、魏、楚,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和魏国都失败在自相攻伐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秦国乘势消灭了这两个国家。而楚国是个大国,楚怀王因为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最后被扣,客死秦国,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后,重用奸臣子兰,很快在秦国大举进攻下亡国。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三个国家都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让秦国捡了便宜。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讲的三个国家是齐、燕、赵。齐国强大后,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而且和秦国交好,因此很快在秦国进攻下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我们可以看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盲目自信、自高自大,而不是“不赂”。而燕国在其他几个国家消灭殆尽的时候,不得已“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加快了灭亡的速度,与“不赂”也毫无关系,被消灭是历史的必然。赵国与秦国都是大国,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使赵国陷入灭顶之灾。赵国的灭亡是由于用人不当。纵观这三个国家,和前三个国家一样都败在自身原因上,不能全归结在“赂秦”和“不赂”,只是作者为了论证六国之灭亡,以讽谏北宋王朝吸取教训为目的才这样分析的。因此,学生要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更要明白历史的真相,学会辩证地看待作者的观点。

总之,《六国论》这篇文章,艺术价值之高,影响力之远,教育意义之大,是其他文章无法比拟的。《六国论》让人百读不厌、感慨连生,笔者十分佩服作者的才气和胸襟,给后人留下了这么一篇光照千秋的美文,愿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他的文章中学到自己应该学到的内容。

作者简介:王翼,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职工中专教务科副科长。曾获得过先进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德育工作者称号。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6010)

论文作者:王翼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  ;  ;  ;  ;  ;  ;  ;  

谈《六国论》值得学习的地方论文_王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