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市场经济先要发展市场货源——对当前一些突出经济问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源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经济问题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对已突出并为众人感觉到了的现象不必讳言,应当提出来讨论解决。
改革开放15年来,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有:
一、国有企业没有摆脱困境。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经营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二、农业基础受侵蚀。耕地逐年减少,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农具原始简陋,水利工程设施有损无补,每年旱涝灾害的损失都很大。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强劳力和大部分资金都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去了,农业只作为农村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副业”,没有多少农民企望务农致富,总是苦心经营工商业,用化肥农药应付农业。所以我国的农业,别说现代化,就是机械化都难。既没有大量的资金可投入,又缺少可以大规模投入的组织形式。
三、财政年年赤字,通货年年膨胀,物价年年上涨。这三个问题都是国家财政收不抵支的表现。通货膨胀等于向消费者课税,加重消费负担,不宜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稳定币值、抑制通货膨胀,这是完全正确的。有的人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不是恶性的,并不可怕,不妨让它继续下去。对此,我持异议。是否是恶性通货膨胀可以另行讨论,但主张可以继续通货膨胀,既不符合党和政府的决策,也不符合民意。1994年物价上涨势头猛,第一季度的物价零售指数已高达20.1%,大大突破了政府提出的控制在10%以内的框子。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如果通货膨胀继续发展,物价涨幅继续加大,闹得人心惶惶,就必然影响改革的顺利推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也难以为继。
四、制假卖假现象屡禁不绝。从假烟假酒假药到假首饰假钞票,从名牌紧俏商品到一般商品,假货充斥市场。制假的规模大,有专门制假的工厂;卖假的渠道多,运输销售成系统。消费者虽然心存戒备,谨慎选购,但防不胜防,难免上当受骗。
这些问题与改革中的巨大成就相比,都是支流,但不能因此忽视它们的社会影响。譬如说,在我们国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具体说是国有企业。如果国有资产不断流失,做不到保值增值,经营管理长期得不到改善,年年亏损,连工资都发不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难免要动摇,也显示不出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力量,这决不是小事。舆论还会说,工人连自己的企业都搞不好,还谈什么领导阶级?如果农业长期落后,不仅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九亿农民的安居乐业。所以江泽民同志1994年6月底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特别要抓好农业和国有企业这两个经济工作的大头,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生产力更快发展和社会更加稳定。
现在有一个社会性的不良倾向,就是捞钱风,叫“投机取巧第一招,多快好省捞大钞”。不少人在谋求一本万利或无本万利,少劳多获或不劳而获。表现在重商不重工、爱工不爱农、热炒不热产、要钱不要德。古人说:“方今之患,在于日求金钱而不求谷”。我们今天的情况也有点本末倒置,可以说,“方今之患,在于日求金钱而不求百货”。农业建设停滞不前,国有企业经营不佳,只有通货和需求不停地膨胀,就是这种社会性捞钱风的必然后果。种粮养猪的亏本,销粮卖肉的赚钱,采油制品的连工资都发不出,卖油贩货的却腰缠万贯,谁还有生产的积极性?
不论过去提倡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是今天提倡发展市场经济,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不能片面理解为发展商人经济、消费经济、泡沫经济。由于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地方纷纷赶造各类交易市场,盲目性很大。如报载的,一个省会城市“几乎在一夜之间呼拉拉长出”22座规模大、档次高、设施好的包括粮食批发市场、建材批发市场、煤炭批发市场、农业机械批发交易中心、贸易中心、中药城在内的交易市场,可是有市场而没有市货,结果大多数成了空壳市场闲着。这说明要发展市场经济先要发展市场货源,先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抓上去,让它们为市场提供充盈的货源。
为了能给市场提供充盈的货源,繁荣市场经济,必须科学地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线,合理安排它们的投放比例。与此相联系,要十分严肃认真地制定符号国情的产业政策。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都是劳动,都有益于社会,应当同样受到尊重。两者仅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上有区别,生产劳动能生产物质产品,非生产劳动不能生产物质产品,只能提供服务。对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努力摆脱贫穷的国家来说,应当安排和鼓励有更多的成年劳动力去从事生产劳动,以便生产出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供改善人民生活之需要。
可是在80年代初理论界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再次大规模的讨论中,有的论者几乎把一切行业的劳动都划归生产劳动了,实际上模糊或取消了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没有兴趣重开这种永无结果的乏味争论,就算一切行业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但现实需要我们回答:唱歌跳舞的生产劳动和务农做工的生产劳动是毫无差别地一样有益于摆脱贫穷的生产劳动吗?建楼堂馆所、酒吧茶肆的生产劳动和建工厂电站、农田水利的生产劳动是毫无轻重地一样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产劳动吗?都一样是生产劳动的情况下,毕竟还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之分,不能等量齐观。一个歌星演唱一二首歌的出场费就是5万、10万元,“产值”很高,但国家真的增加了这么多财富吗?社会上所以有投机取巧的捞钱风,模糊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线,几乎把一切非生产劳动都质变为生产劳动是其理论根源之一:他们也在“生产财富”、“创造价值”啊。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讨论是和产业的划分结合在一起的。把一些非生产劳动说成是生产劳动,是为了把从事非生产劳动的部门都纳入第三产业,并使其获得优先发展、大量发展的地位。所以,一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便见商业和服务性行业膨胀,酒楼、饭店、舞厅、发廊、摊贩、旅游等等蓬勃生长,充斥街市。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本世纪所要达到的脱贫致富的目标也不过是人均800美元的小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国情。我们现在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应该重点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高科技、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同上书,第17页)
农业落后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薄弱,这已是多年来想解决而进展得很慢的老大难问题。邓小平同志说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先要靠政策,保证和提高农民的收益。例如,农民种粮收益低甚至亏本,而卖粮的都有厚利,问题出在流通渠道。可不可以设想,粮食以县为单位由国家代理专销。农民完成公粮和任务粮以后,除自销之外,全部商品粮交给县级粮食代销公司专卖,代销公司只扣除售价的一个固定比例如20%为利润,作为公司盈利,其余全部返回农民。国家原来就有粮食商业网,可以承担这个任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免除中间商多层渔利,确保粮农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粮食合法供销,不至于一遇歉收荒年就出现粮食供销的混乱。政策好,农民的比较利益提高,有积极性,才有可能出农业科学,出机械化、现代化,才有可能强化农业基础。
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不论国有的或乡镇所有的,私有的,都要鼓励、扶持它们有收益、有效率地发展。应当制定出一个有期限的改制计划。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能光由理论家来设计,还应当发挥有经营经验的管理者的积极性,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应当召开县、省、中央三级的职工代表大会,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讲讲国有企业主要问题在哪里,应如何改,职工在改制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应负什么责任。改革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事,应当发挥职工的作用,这样也更有利于促进发展和稳定。
第三产业是本世纪2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的产业概念。它是源于第一、第二产业又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新型产业,主要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信息工业或知识工业。所以它的发展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不能拔苗助长。而我国目前所讲的第三产业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把那些不能归入第一、第二产业的包括修鞋、理发、保姆、饮食等等在内的行业统统叫做第三产业了。这样的第三产业,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有了,是古老的而不是新型的产业。因为概念混淆,所以当我们提倡大量发展第三产业的时候,真正的第三产业(信息工业)没有得到多大发展,而享乐性、消费性的行业迅速扩张起来。这类行业是不用提倡也会自然发展起来的。而酒楼、歌舞厅耗电量大,应当有计划控制。商业利润也不能太高。商业最能获利,经商人愈益增多,是现代产业不发达的表现。商业利润高,是商业统制产业,攫取走产业部门大部分利润的结果,从而损害和阻碍了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宜笼统提倡大力发展概念模糊的第三产业。
总之,为了尽快地发展我国生产力,现阶段应当在收入分配政策上有利于促使和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物质生产的生产劳动。产业政策上应当保证重点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扭转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有可能使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获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