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建珠港澳经济区的初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港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是一个在国际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澳门虽小,但经济繁荣。与香港、澳门毗邻的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区。珠港澳之间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密切,唇齿相依,经济互补性很强。利用港澳回归祖国契机,组建珠港澳经济区,共同发展成亚洲“四小龙”之一,在中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对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均有重大现实意义。
1 珠港澳经济区正在逐步形成
不论从地理、历史、人文来看,香港和澳门都是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地处珠江口伶仃洋东西岸的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山水相连。香港与深圳只隔一条二三十米宽的深圳河;澳门与珠海建成区已连成一片,只凭一座关闸作界线。在历史上,这一带同属岭南广州府管辖。香港在鸦片战争前与深圳都是当时的新安县。澳门被葡萄牙占领前是香山县一个小渔村。港澳的居民绝大部分是近百年来从珠三角一带迁来,同操粤语(广州话),风俗习惯相近。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上山水相依,使港澳与珠三角一直保持十分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近20年来,港澳与珠三角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珠港澳之间主要通过广九铁路、广深(九)高速公路,105、107国道及密如蛛网的河运网保持密切往来。广九铁路广州—深圳段已建成全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每天对开20几列客货车,是全国客货运输最繁忙的线路之一,罗湖—九龙段早已实现电气化。现在从广州走准高速铁路或高速公路到九龙(不计过海关时间)只需1个多小时。广州到深圳的107国道,广州到珠海的105国道都已建成(或在建)6车道一级公路。1997年虎门大桥通车后,珠江口两岸交通将更方便。从香港、深圳沿高速公路经虎门大桥到珠海、澳门用不上2小时,将把港澳与珠三角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珠三角与港澳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珠三角从港澳(特别是香港)引进大量资金、技术设备,获取来自全球的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就近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转口大量出口商品,从而建立与国际市场的密切联系。据不完全统计,1979~1995年珠三角从香港引进资金274亿美元,兴办了6万多家“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有300多万劳力在这些企业工作。港资成为珠三角发展经济资金的极重要来源。港澳也以珠三角为直接腹地,利用相对便宜的劳力、土地,就近转移了约70%的加工工业。珠三角还供应了港澳600多万居民日不可少的蔬菜和其他新鲜副食品以及建筑材料。港澳的淡水也从珠三角境内的东江、西江(磨刀门)引来。珠三角还为香港港口提供了近一半的集装箱货源,使香港得以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地位。
实践有力地证明,经济互惠、互利、互补,促进了珠港澳共同发展。80年代以来,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8%,高于广东(14%)和全国(12%)的速度,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10%左右)。香港和澳门经济也在长期高增长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在前一段时间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不景气情况下,香港和澳门经济仍然繁荣。香港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许多人均重要经济指标已超过英国。现在利用港澳回归祖国契机,把珠港澳传统的经济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组建合作层次更高、更稳定、更全面的经济区的时机已经成熟。
2 珠港澳经济区的地位与作用
组建珠港澳经济区必须正式划定范围,现暂以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加上香港、澳门地区作为该经济区范围,总面积4.27万km[2],其中港澳地区1038km[2];]994年总人口2143万,其中港澳地区647万。
该经济区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1994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计为1731亿美元2),人平8079美元,接近韩国当年水平(8220美元)。其中香港人平21562美元,澳门15885美元;珠三角经济区1994年1716美元,1995年2200美元。考虑到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美元存在许多不可比因素,使人均产值不能客观反映实际,必须加以适当修正。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在国内消费,一部分进入国际市场交换。国内消费部分应按购买力平价法,即1美元=1.25元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部分按现汇率计算,即1美元=8.3元人民币。我国目前大约有80%国内生产总值用于国内消费,20%进入国际市场。按此计算,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为2578美元。珠三角与国际市场交往多,进入国际市场约占35%,国内消费占65%,按此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995美元,与韩国接近。整个珠港澳经济区人均14229美元,已超过台湾(11236美元)和韩国。基本可说明珠港澳地区已进入亚洲发达地区行列。不仅香港是“四小龙”之一,整个珠港澳地区也可列为“四小龙”之一。
珠港澳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1994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计)1731.27亿美元,其中香港1306.67亿美元,澳门65.13亿美元,珠三角359.47亿美元,比江苏、山东、浙江、上海4个经济发达省市总和还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的17倍,上海市的4.6倍,比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国内发达地区水平高得多。
按国际上常用的现代化十项指标,本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超过12%~15%),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45%),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等主要指标均超过要求,只有教育指标,即上大学人数(超过30%),有文化人口(受过12年以上教育)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80%以上)指标尚未达到。可以说珠港澳地区是我国目前唯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本区是中国重要轻纺、家电工业基地。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手表、服装、玩具、饮料等工业名列全国前茅。石油化工、建材、造船、汽车等重化工业也有一定基础。本区也是中国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业发达地区。这些产业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全区外贸出口总额比全中国大陆的外贸出口总额还多。仅香港的贸易总额就可在世界各国(地区)中排前10位。香港还是亚太地区最大融资中心,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中可排第四、五名。
本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在面积只有1万多km[2]的土地上就拥有香港、广州、深圳、珠海、澳门5个设施完善的大型机场。香港启德机场是世界20个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广州白云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机场之一。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广州是中国沿海第三大港,深圳也已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之一。本区电力装机容量达2000多万kW,电力供应充足。邮电通信也发达,可与全世界保持密切电信联系。
不过,本区科技力量较弱,人口文化素质较差。广州的科技力量与京、沪、宁、汉相比仍显逊色。香港的科技力量也不强,在国内已没有优势可言,与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更大。这是本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另外,本区的工业大多为劳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缺少大型骨干工业。原材料自给率低,配套能力差,高档名牌产品少。随着国内外其他地区加工工业发展,本区工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不过,珠港澳联合起来,总体经济实力很强。若能利用香港、澳门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强大的金融实力、广泛的供销渠道、灵通的信息、良好的基础设施,充分施展珠港澳人的经商才能,完全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建成一个发达经济区。
组建珠港澳经济区,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意义在于:
第一,试验作用。珠港澳是一个一国两制的特殊经济区。区内有香港、澳门两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别行政区,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珠三角地区。过去,珠三角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进行许多成功试验,并推广到全国。今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如何与祖国内地衔接,在发展经济方面许多做法能否在内地推广,都可先在本经济区内试验。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在一个经济区域内的成功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桥梁作用。我国虽然已与世界各国家、地区建立广泛联系,但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历史因素、良好设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奠定的位置,使它在我国与世界联系中将长期发挥桥梁作用,仍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地域狭小在许多方面限制香港作用的发挥。经济区的组建,经济区内经济逐步一体化,极大扩展了香港的活动空间,从而更好发挥桥梁作用。
第三,促进作用。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差异很大。要在全国实现现代化,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难度极大,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应该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先富起来,带动全国发展。珠港澳经济区是我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现代化,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地区。建设好珠港澳经济区,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起经济发动机作用,在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促进全国经济发展。
第四,稳定作用。在两种不同制度地区,在现有密切经济联系基础上,组建经济区,实行高层次合作,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珠三角发展,而直接经济腹地的繁荣也必将促进港澳经济再上一层楼,对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将更有保证。
3 开展珠港澳经济区协调性规划
珠三角地区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已完成了许多规划,如《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珠江三角洲国土规划》等。区内各城市都编制了总体规划,香港、澳门也有自己的规划。但因各种原因,珠三角与港澳的规划缺少协调和衔接,不利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区域性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如香港、深圳、珠海、澳门在相距仅几十公里的地方花了上千亿港元投资,各建一个大型机场。特别是澳门和珠海人口规模只有几十万,却在相距不到25km地方各建一个机场,因客货运量不多,经济效益不佳。珠三角已规划在珠海与香港间建伶仃洋跨海大桥,澳门也打算在港澳间建大桥。香港的西部铁路计划与深圳铁路衔接问题也没有解决。
珠港澳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各城市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相当庞大。城市之间如何分工协调,香港与相邻的深圳各自编制的城市规划似未很好协调。
不少有识之士早已呼吁,珠港澳之间必须制订一个协调性规划。专家们对珠港澳的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如何协调发展已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为编制规划打下良好基础。随着港澳回归,开展珠港澳经济区协调性规划的时机已逐渐成熟。
笔者认为,珠港澳经济区协调性规划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经济的分工与协作。香港和澳门的加工业已逐渐向内地转移,但作为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区,必须建立发达的工业。应利用港澳资金、市场,加强与内地合作,发展规模大、技术高的工业。不但要发展轻工业,还要建立一定规模的重化工业。可在广州、深圳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在虎门两岸、珠海西区、大亚湾建设重化工业区。在发展工业同时,不能忽视农业生产。本区实际居住人口已超过3000万,城镇人口比重大,副食品需求量很大。必须在区内建设大面积的“三高”农业基地,把珠三角建成世界著名的精细农业区。
第二,建设统一的区域性基础设施。要搞好港澳与珠三角陆上铁路、公路的衔接。香港回归后与内地铁路运输将越来越繁忙,但受用地限制难以建设大型客货站,可在深圳建深港共用的大型铁路枢纽,与香港铁路网衔接,承担整个港深地区与内地间的铁路运输任务。珠江口东西岸将建设由桥梁和隧道结合的过海交通工程,以方便港、深、澳、珠4城市往来,并作为我国沿海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香港、深圳、澳门、珠海4机场应适当分工,香港新机场主要发挥国际航空港作用,并开辟部分国内航线;深圳机场主要是国内航线,也开辟部分国际航线;澳门机场和珠海机场作为辅助机场。海运方面要充分利用香港优良的港口条件、先进的设施和管理,与深圳共同组成世界最大集装箱港。由于香港建新集装箱码头造价很高,深圳大鹏湾是中国4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建港条件很好,可作为今后新集装箱码头的主要建设地。
第三,主要城市的协调发展。重点是协调好香港与深圳,澳门与珠海、中山,香港与广州等城市的发展关系。
4 港澳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协调发展
4.1香港与深圳的协调发展
香港与深圳是两个毗邻的大城市,香港人口600多万,深圳实住人口也达300多万,港深地区实住人口已近1000万,是世界最大都市区之一。香港土地面积只有1068km[2],80%为山丘地,适宜城市开发用地已不多。在维多利亚湾沿岸填地不仅造价极高,而且破坏生态环境。香港的淡水资源十分缺乏,从东江的引水量不可能大量增加。所以香港不宜发展占地大、耗水多产业,而且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主要发展金融、商贸高层次服务业,部分职能(如工业、交通、旅游)可由深圳分担。
深圳自从兴办经济特区以来,城市发展很快,实住人口已达300多万,其中外来暂住人口200多万。今后也需控制人口数量,着重提高人口质量,以适应产业升级,缩小与香港差距。200多万低文化素质劳力应随劳力密集型产业外迁而逐步减少。
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实现港深经济、城市衔接。这就必须逐步放宽,最后撤消目前港深间的管理线(俗称一线),以探圳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代替一线,使两市逐步打成一片,联合发展成一个一国两制的国际大都市区。这对提高其国际地位,增强对内地辐射力都很有利。为使港深这个联合的国际大都市区有足够发展空间,可考虑将现特区管理线北移,使特区范围扩大到相当于目前深圳全市范围。港深两市应联合编制这个国际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实行合理地域分工,建设统一的快速交通网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时,研究联合整治、开发深圳湾,既改善该海湾的生态环境,改善通航条件,又可增加部分珍贵的城市建设用地。
4.2澳门与珠海、中山的协调发展
澳门是世界典型的地狭人稠城市。经不断填海造地,目前面积也只有19.5km[2],居住了41万人口(包括未入户口的暂住人口共45万人),平均人口密度达2.1万人/km[2],其中澳门半岛超过4万人/km[2]。用地紧张已成为澳门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不少有识之士建议与珠海联合开发一水之隔的湾仔、横琴岛是切实可行的。
澳门与珠海(含所属斗门县)、中山,以前同属香山县,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3市土地面积合计3285km[2],总人口225万,还有约100万外来暂住人口。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100.75亿美元,人平4478美元,在中国大陆仅次于港深地区。珠海、中山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仅可供开发的海涂就有50多万亩,且地处西江下游出海口,淡水充足,开发潜力很大。今天的珠海是中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中山号称珠三角“四小虎”之一,经济发展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澳门差距不大。若能与澳门优势互补,利用澳门自由港政策,发挥珠海、中山综合优势,联合发展成另一个一国两制、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大都市区是完全可能的。
4.3香港与广州的协调发展
广州长期以来是岭南最大都会,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广州与香港在华南的地位仍然相当。香港经过战后几十年经济起飞,现已成为重要国际大都市,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仅大大超过广州,也超过上海。香港回归祖国后,对内地经济会发挥更大辐射作用,但它是特别行政区,其政治、经济体制与内地不同,尽管其人口规模、经济实力超过广州,但不可能取代广州行使华南最大中心城市职能。这两座特大城市仍将发挥不同作用。
香港将继续发挥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国际海空运输枢纽作用,仍是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广州将努力建设成国际大都市,但主要职能还是面向国内,仍是华南最大中心城市、全国综合性大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外贸中心之一。香港回归,深圳崛起不可避免使广州在多个领域面临挑战。广州要巩固其华南最大中心城市地位,建成国际大都市还必须作出巨大努力。特别要增强科技开发方面职能,发挥华南智能密集区作用。城市发展要实施东南部发展战略,顺应国际海港城市发展趋势,在珠江口虎门两岸建设一座新广州(这个问题将另文论述)。
注释: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番禺、增城、花都、从化、南海、顺德、三水、高明、鹤山、新会、台山、开平、愚平、斗门、惠阳、惠东、博罗、四会、高要28市县。
2)根据广东省1995年统计年鉴推算。
标签:中国十大经济区论文; 珠海到澳门货运论文; 香港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广州深圳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广州规划论文; 珠海经济论文; 中国珠海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广州发展论文; 珠海建设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港澳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