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运行的三个规律及其三大顽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顽疾论文,经济运行论文,规律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失业人口、贫富两极分化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失业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劳动人口运动规律;按要素功能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贫富两极分化则是按要素分配规律作用的必然产物;通货膨胀是市场价格和货币的运动规律。失业人口、贫富两极分化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三大顽疾,也是市场经济带给当代文明社会的共同社会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重视这三大社会难题的妥善解决。
〔关键词〕市场经济 运行规律 三大难题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失业人口、通货膨胀、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分化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与潜在危机。笔者认为,失业人口、通货膨胀、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共性问题,也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市场经济运行的资本积累规律与失业人口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失业人口是伴随资本主义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表面看来,它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马克思曾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失业人口称为“相对过剩人口”,并将之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如果我们从失业人口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根源与机制来看,就不能象传统认识和传统理论那样将之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制度因素。否则的话,就必然会产生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即无法科学地说明和解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出现和存在的失业人口。既然在市场经济运行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会产生和存在失业人口,显而易见,失业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失业人口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失业人口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在于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与变化。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
目前,对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已基本取得共识:市场经济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范畴,它是生产力发展运动的社会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经济运行形式。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及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二是社会经济运行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最佳效率。既然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经济运行形式,因此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大家知道,时间节约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则以价值规律的形式而存在;技术加速进步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积累是社会进步的职能,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则表现为资本积累规律。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身内在的运动规律,诸如市场供求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价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经济效率规律等。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的作用,促成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和工业化、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首先,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理论范畴。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运动。价值的运动主要表现为货币与资本的运动,资本是一种能够增殖的价值运动。虽然货币是价值的代表和化身,并且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我们知道,商品和货币存在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货币只是在市场经济下才转化为资本的,即是货币在劳动力市场上与雇佣劳动者相交换才转化为资本。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而资本的运动主要是其作为简单生产要素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息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一个不断积累和增殖的过程。这是资本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外在压力所驱动的必然结果。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运动的规律。资本积累总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集中,而市场经济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生产集中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同时也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其次,工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业化就是机器体系取代手工工具和机器化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的小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机器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在以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同时,以机器大工业取代小生产的手工操作方式,这一过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共同作用所使然。大家知道,价值规律的三大作用之一就在于自发地刺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工具由机器和机器体系来生产,机器化生产逐步发展占据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就会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所谓现代化就是广义的工业化,现代化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作用的表现。
(二)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与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
首先,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与劳动市场。市场经济的运行在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经劳动市场来配置。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劳动者的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要发挥其功能作用,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而这个结合过程是经由劳动市场的中介作用来完成的。
其次,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有市场存在,就必然有市场供求关系存在,有市场供求关系存在,也就必然有市场竞争的存在。竞争和市场供求运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第一,市场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强制规律。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资本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来维持自己,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因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即增殖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促使资本进行不息的积累。资本积累的最终结果促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必然形成机器排挤工人、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的趋势,最终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的长期存在。
第二,资本积累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增加。资本积累分为原始积累和一般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劳动力实行市场配置的前奏。资本原始积累把农业劳动者当做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力市场,造就了雇佣劳动大军。资本的一般积累的进程,一方面随着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在绝对减少对农业工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促使小生产者不断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资本积累总是伴随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的过程又使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遭受破产,从而使雇佣劳动队伍不断扩大,使得劳动市场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第三,人口自然增长和女工的使用,促使劳动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不断加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自动化的发展,机器操作变得日益简单化,女性劳动力的使用日渐增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也在不断膨胀,人口的自然增长,为劳动市场提供着川流不息的供给。从而使得资本积累所形成的劳动市场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加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劳动市场供求关系运动的必然产物,同时失业人口也是市场经济的劳动人口运动规律。
(三)失业人口是市场经济的劳动人口运动规律
如前所述,失业人口是市场经济运动的产物,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既然马克思把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那么,它也就理所当然是市场经济的人口规律。诚然,马克思未曾明确作出过有关市场经济的人口规律的论述,但是我们知道,马克思当初设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商品生产将不复存在,劳动力也不再由市场配置,而是由社会中心有计划和按比例来组织与调节社会生产。然而,社会主义的实践却超出了马克思的科学设想,并未完全按照马克思设想和描绘的轨迹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存在商品生产,同时还必须经历市场经济这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资源和生产要素均要经由市场来配置。社会总劳动力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必然存在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市场劳动供求关系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运动规律,即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等的作用和影响而运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存在失业人口的形成机制。既然失业人口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那么,它就不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了。但是失业人口又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属性不完全相容,所以它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而只能是市场经济的人口规律。并且,只有把当初马克思所揭示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看作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在理论和逻辑上才不会产生矛盾。唯有如是,才能既涵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涵盖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言而喻,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是市场经济的劳动人口运动规律。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失业人口问题
失业人口是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劳动人口运动规律,而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共同作用,必然促进全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劳动力资源采取市场配置方式,有市场就必然有市场供求关系,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又必然表现为供过于求和最终形成失业人口的客观趋势。
首先,我国农村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其转移。我国是世界上著称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进入80年代以来,当改革开放启动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的配置由计划转向主要由市场配置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开始冒了出来。诚然,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并非开创于改革开放时代,追朔起来,早在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就已有所表现。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并且在城市和工业产业无法容纳新就业劳动者时,可以安置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村的发展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必然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历史变迁过程。随着农村的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不再是昔日似乎可无限制地容纳就业劳动者的广阔天地了,反而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有关资料表明,全国12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全国劳动力5亿多,农村占4亿多。粗略估算,目前农业生产只需现有劳动力的1/3即可满足生产需要,下余即为富余劳动力。而到下个世纪,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减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的主力军,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之一,但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时,也必将呈现劳动力需求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并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失业人口川流不息的源泉。
其次,我国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口。我国城市就业问题目前日趋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面临全面技术更新和产业重组,资本有机构成将不断提高,因而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减少;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历史上实行“低工资,广就业”政策所形成的企业冗员问题,在优化劳动组合时成为就业问题的一个沉重的压力。据国家体改委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国有企业的冗员约有3000万人。同时我国城市每年大约有70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需就业,还有历年累积的待业人口。因此在城乡劳动力供给的沉重压力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巨大的供求缺口必然形成失业人口大量存在。
再次,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第二职业的广泛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劳动体制改革的深化,第二职业开始在我国悄然兴起。与此同时,离退休人员中具有一技之长和精力充沛的人,在各种岗位上重新就业的现象日渐增多。这样,必然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一方的激烈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劳动供给,从而使失业人口问题加剧。毋庸置疑,我国的第二职业的产生和离退休人员重新就业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最后,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市场经济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冲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受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全国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目前每年有近2000万人口进入劳动年龄需就业。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是劳动就业的一个重负。这一社会重负的形成既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政策因素,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重负有增无减。无可讳言,市场经济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冲击,近年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加大,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控,无疑给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重负。
二 市场经济的按要素分配规律与社会分化
(一)两极分化的含义
历史上两极分化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所发展,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在氏族或部落间出现了剩余产品交换。这时,一些氏族和部落首领将一部分交换来的产品据为己有,从而私有制开始产生了。随着生产工具和土地的私有化,私有制得以确立起来。因此,私有制是形成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所谓两极分化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两极分化,即少数人因占有生产资料而成为企业主,而多数人因丧失生产资料从而沦为雇佣劳动者。在阶级社会中,两极分化表现为阶级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我们知道,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剥削制度,前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阶段。而从社会经济形态上来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自然经济中两极分化主要是以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以及劳动者的完全占有或部分占有为特征,并表现为阶级分化。我们可将之称作为“原始两极分化”,即历史上最初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阶级分化的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是市场经济,而从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来看,既存在于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存在于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具有不同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是在原始两极分化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以财产占有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收入分配所形成的贫富两极分化为特征,从劳动力的所有权来看,则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了与自然经济中的原始两极分化相区分,我们可称之为“市场两极分化”或“现代两极分化”。
(二)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
如前所述,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经济范畴,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原始两极分化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马克思曾指出:“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1)]“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的积累。”[(2)]从马克思的论述不难看出,现代社会的两极分化表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的财富积累和劳动者(无产者中的雇佣劳动者、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的积累。市场经济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形成主要在于市场经济的内在经济规律的作用。
首先,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作用的实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市场价格的运动,即市场价格受市场供求与竞争的影响而不断波动,从而形成商品的市场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商品生产者的个别价值若低于社会价值即可获得较多利润,个别价值若高于社会价值就只能获取少量利润或保本甚至亏本。商品生产者的个别价值的不同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价值规律的作用最终导致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即赢利者获胜,资本不断积累,亏本者失败并破产,失去资本而沦为雇佣劳动者。
其次,竞争规律的作用与企业主的两极分化。竞争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往往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同时,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就是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过程。竞争和资本集中相并作用,最终使落后企业破产,从而促使大资本的规模日益扩大,破产的企业主丧失资本沦为雇佣劳动者。这是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使企业主的两极分化。
再次,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的作用与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环节。分配首先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分配,其次是生产过程结束后的物质产品的分配与价值形态的社会收入的分配,即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在市场经济下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分配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些简单要素的市场合理配置,而这些简单要素经市场配置后即发挥其功能,为社会创造各种财富。社会生产过程结束后,社会收入的分配即按照这些简单要素的功能进行分配。因此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由于市场经济的准则是“效率”和“公平”,而公平只是市场机会和个人权利的公平,在财产占有和市场机会不均等时,按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收入分配上的较大差距。特别是财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资本的形式而发挥功能作用,资本积累规律使得资本的所有者不断扩大其资本规模,而缺乏资本的劳动者只能按劳动获取一份收入,并且是按照劳动的功能所实现的市场效率获取相应的劳动收入,从而促使收入分配上存在的差距日趋扩大,反过来又使财产占有的差距日趋扩大,最终必然形成全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及其进一步扩大化的发展。
(三)我国当前的个人所有制与社会分化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个人所有制。我国当前的个人所有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广泛发展。我国当前存在的个人所有制是一种新型的个人所有制,是建立在土地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广义的个人所有制。尽管它不同于历史上的小私有制,但在目前个人所有制的两种形式相并存。我国当前的个人所有制从具体形式上看,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1)属于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城乡广泛存在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属于农户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这是我国的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2)属于个人所有的流通资料,如在第三产业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资产。(3)属于个人所有的产品和消费品。(4)属于个人所有的劳动力。(5)属于个人所有的知识产权。(6)属于个人所有的金融资产,如在股份制度下个人消费基金转化为投资所形成的属于个人所有的股权等。(7)属于个人所有的房产,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农村现存的房产个人所有制,以及城市的商品房的产权个人所有制等形式。(8)国有企业在承包和租赁形式下由承包、租赁者个人投资所形成的属于个人所有资产的个人所有制。我国当前个人所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使得财产占有出现差距并不断扩大。
其次,“先富”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的作用。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可作为资本来发挥作用,而在资本积累规律和市场分配规律的作用下,由于个人财产占有的不同,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出现和扩大化发展。同时,我国现行政策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以其获取的财富作为资本进一步进行累进积累。而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是按要素功能进行的,目前资本和技术的功能效率大大高于劳动功能的效率,因此社会收入分配的资本倾斜。这样,缺乏资本和技术的劳动者,或者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参加收入分配的劳动者,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取得的劳动收入,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而不可能将之作为资本进行投资来获取更多的收入。特别是处于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除了低效率的劳动之外并无其它收入。特别是处于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除了低效率的劳动之外并无其它任何资本。所以,在市场经济下同等劳动并不能保证能够获取同等报酬,而是要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转化为市场所承认的社会劳动的比例来折算的。这势必造成贫富的两极分化的出现和发展。当然,“先富”政策本身并不会形成社会分化,但在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作用下,即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及其功能(市场效率原则)进行社会收入分配,加之由于市场机会的不均等及其它各种因素,就会导致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贫富两极分化。我国当前出现的“百万富翁逾百万”和数千万计的贫困人口同时并存,就是一个极大的反差和写照。到下个世纪,我国先富起来的人可能达到“千万富翁逾千万”,而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还会长期存在,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和发展趋势不可低估与轻视。
三 市场经济的价格运动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
传统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政府行为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纸币发行量过多。笔者认为,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客观经济规律。
(一)货币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
市场经济就是货币经济,市场经济的运动主要表现在市场价值、价格和货币的运动。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的量的运动要通过市场价格的运动表现出来。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值量表现在货币上,价格是价值的运动,而价格的运动又引起了货币的运动。自从货币成为价值和社会劳动的化身,进而成为财富的一般代表和最高权力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大家熟知,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国家,如要进行扩大再生产、进行基本建设和进行经济活动,都必须首先有足够的资金,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言而喻,货币是市场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二)市场价格运动规律与通货膨胀
货币的运动表现为商品流通中货币媒介商品交换而使自身不断转手运动,货币的运动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即我们通常所称谓的货币流通规律,也就是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决定的规律。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纸币流通规律。货币的运动是由商品交换所引起,货币量的运动则由商品价格的运动所引起与决定。尽管价格和货币均具有各自的运动规律,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即首先是市场价格的运动决定着货币流通量,其次才是货币流通量影响市场价格的运动,通货膨胀是市场价格和货币运动交互作用的产物。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价格的运动呈现不断上涨的发展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下述几方面价格的运动所决定:(1)资源价格上升趋势。当前资源危机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挑战,尤其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这使得市场上资源价格不断趋于上升。(2)农产品和矿产品成本不断提高,促使其市场价格趋于上升。(3)劳动力价值不断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值构成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值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4)地租和地价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地租和地价呈现上升的趋势,从而促使与土地使用相联系的产品和劳务成本不断提高。(5)广告费用和销售成本的提高。(6)资金使用成本的提高。大家知道,通货膨胀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即需求超过供给促使市场价格上涨和成本提高促使市场价格上涨,从而最终必须加大货币投放。这两个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上述市场价格运动呈现不断上涨的发展总趋势。因此,通货膨胀不只是一个货币投放量的问题,而是市场经济运动的客观经济规律,即市场价格和货币交互运动共同作用的规律。
(三)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
毋庸讳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十分严峻,已引起了最高领导层和决策层以及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专家学者论述颇多。然而却未能从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高度来深究。大家知道,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这恰是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的论断的印证。在计划经济下,价格是由国家计划来制订的,这种计划价格基本上是处于冻结状态,即不反映价值的变化,又不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失去了价格信号的功能作用。而在市场经济下,当我们放开价格之后,价格又回归市场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动。从我国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来看,一是消费需求过旺和投资与消费双膨胀所形成的需求的拉动;二是价格改革中调整比价关系和放开农产品价格所形成的成本的推动;三是经济结构失衡。质而言之这些就是市场价格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本文在此不再赘言。
总而言之,失业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劳动人口运动规律,有市场经济存在,就必然有失业人口的存在。而有失业人口的存在,就必然会存在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现代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的普遍存在,也是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作用,即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按要素分配规律等的作用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就是货币经济,市场价格和货币的运动必然产生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又会加深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失业人口、贫富两极分化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三大顽疾及其带给当代世界的三个社会难题。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必须对之高度重视,并妥为解决,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
Three Laws and Three Persistent Ailments
in the Operating Process of Market Economy
He liny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viewpoint that market economy brings about unemployment,polar ization and inflation.Un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product of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but also the law of motion of labouring population.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al function is the law of allotment of market economy,while polarization is an essential product when this law works.Inflation is the law of motion of market price and currency.These three persistent ailments of market economy are common social problems in modern civilizedsociety.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must make every effortto properly solve these three difficult problems.
Keywords:market economy;law of motion; three difficult problems.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8页、第708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积累率论文; 市场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学论文; 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