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人本”战略_人力资本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人本”战略_人力资本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人本”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人本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使当地的人民富裕起来。西部开发的历史实践说明,仅仅依靠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无法富裕西部的百姓。必须重视与开发西部的人力资源,才能使西部的人民成为开发的主体与真正的受益者。在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物质资本决定日益转向由人力资本决定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

1、西部大开发要从“物本”开发转向“人本”开发

自1999年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大开发成为全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讨论已经不是要不要加快西部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西部发展的问题。从我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及发展落后地区的国际经验看,“经济开发”是动力和直接目标。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的载体。由于我国的西部已经不完全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3亿多人民繁衍生息。因此,现在的西部开发战略,不能仅仅立足于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而是如何使当地的人民大众逐步走向富裕和现代文明。这就需要改变“物本”开发的旧观念,明确“人本”开发的新思路。

在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新形势下,从“物本”开发转向“人本”开发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资源开发战略遇到了严峻的市场挑战。在短缺经济时期,只要资源开发出来,就不愁销路。但是中国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不考虑市场的资源开发,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的严峻考验。

其次,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日益深入,意味着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西部发展必然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国际市场生产能力严重供大于求,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必须具有更大的国际竞争力,才能赢得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没有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是难以“持续的”。近年来西部资源优势日益弱化,仅仅依靠资源开发难以使西部发展起来。

再次,西部开发的目的是富民。改善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国家扶持政策必不可少,但是,西部人民是实现西部真正发展的主体,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因此,如何通过经济开发,实现西部人民的富裕和文明,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和落脚点。显然,仅仅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是难以实现上述目标的。

最后,“人本开发”是实现西部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西部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开发的落后,更是社会发展的落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相对容易克服,但是克服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很难。西部地区长期的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了商品经济意识与市场竞争意识的发育。相当多的民众存在着“靠天”、“靠政府”、“靠别人”的依赖思想。这种意识阻碍了西部人民走向市场。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是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本原因。由于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观念、体制与外部环境,西部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下降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了。西部地区不是没有人力资源,但是人才队伍太小、人才太少。现有的人力资源潜力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解决西部落后的关键,应当是大力开发西部的人力资源。历史实践证明,西部开发仅仅依靠“外部输血”的办法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开发西部的人力资源,让西部人民具有适应市场、赢得市场的竞争能力,才能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人力资本”战略是“人本”开发的核心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口,即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通过投资与开发,就会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言的非物质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出来的资本,是通过早期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健康投

资、迁移投资等途径凝固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现代化生产中,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都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新经济”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人力资本优势。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拥有人才。人才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与开发的结果。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劳动者潜在的劳动能力和聪明才智得以开发和显露出来,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市场得以开发。

3、人力资本战略就是“投资于人民”

现代研究表明,依靠外部投资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项目,可以短期内促进当地经济量的增长,但需要不断地从外部“输血”,长期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知识、教育、计划生育、通信和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和“车轮”,它对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投资对许多OECD国家经济增长的贴现率接近20%,而对基础设施更为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交通运输及通信对经济增长的贴现率超过60%。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很突出。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贫困地区的居民,不仅经济收入水平低,而且明显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起码的清洁水、道路、卫生条件等。卫生条件的恶劣,不利于当地居民的健康。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道路交通的缺乏,使落后地区的产品难以运出来变成商品,减少了当地居民为城市提供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贫困地区修一条路,其作用不亚于兴办几个扶贫项目。基础设施扶贫意义重大,它对改变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作用。

鉴于西部地区财力的局限性及人力资本短缺的客观现实,国家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投资,应当成为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重点与核心内容。新世纪西部大开发,国家应当有意识地将投资重点逐步“从对物的投资转向对人投资,从资源开发、能源项目建设转向投资于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农村供水和供电,从对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投资转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扩大知识获取、传播、吸收、交流与运用的能力”。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投资于人民”的发展政策,“以知识促进发展”的追赶战略。这也是国家把区域开发战略,建立在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把当地人民作为西部大开发主体的根本战略。

4、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第一,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控制人口的增长。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造成的,又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必须成为当地政府与人民的共识。要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把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

(1)发展小城镇,提高城市化。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城市化是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999年,中央提出了“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并制定了有关的土地、户籍等政策。这对促进全国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把小城镇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加快小城镇建设,吸引散居的农牧民向小城镇集中。同时,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放开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人口控制政策,提高城市化水平。

(2)加强扶贫开发,控制贫困人口的过快增长。西部地区作为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不解决贫困问题,就难以真正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应当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成功经验,在不适宜生存的地区,要尽可能采取“易地安置”的办法扶贫。同时,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把扶贫开发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强化社会救助制度。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把多子女视为社会保障手段,这是控制人口增长难度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是城镇居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应当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国民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应当逐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来。

(4)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到优先地位。人力资源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方面,而人力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成人力资本。控制人口数量只是人口发展政策的一个方面,人口政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人口质量。从经济角度看,人口质量比人口数量更重要。人口质量是人在后天获得的能力,包括健康状况、知识、技能、文化水平、创新能力等,这就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第二,采取各种形式支持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

提高人力资本的基本途径是发展教育。一个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他们的观念意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区域差异实际上是科技的、人才的与教育的差距。西部地区要获得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到第一位,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教育投入,从根本上开发人力资源。

(1)加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最基本的投资,也是发挥政府职能最显著的部门。全面落实《教育法》,实施教育扶贫,尽快在西部地区普及9年义务教育。地方财力不够,中央应当给予专项扶持资金。

(2)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劳动力后备力量为对象,是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技能教育,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而且把当地的教育投资留在本地,使教育的回报率最大化。

(3)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政府与公共部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不能完全代替非公有部门、企业及私人兴办教育事业。这不仅可以扩大教育投入的来源,而且更能够使培训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可以促进培训制度的改革,以便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和灵活的反应。

(4)发行西部“特殊教育”彩票。特殊教育是针对被劳动力市场所排斥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与培训。这些弱势群体包括贫困人口、年轻工人、长期失业者、老年失业工人以及残疾人等。探索发行西部“特殊教育”彩票,使其与正规教育与市场化培训制度相结合,满足这些弱势群体的千差万别的培训需要。

(5)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是终身事业。劳动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观念,使人力资源通过不断的投资得以积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对策。

(1)高素质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劳动分工的分化,不断改变传统的职业结构,对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全球范围看,对劳动力的需求已转向高技能人才。西部地区本来人才就不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出现了大量人才流失。应当尽快改变西部高素质人才短缺的局面,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大力引进各种人才。对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短期内培养有难度,直接引进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这些人才包括高、精、尖科技人才,更包括在产业界脚踏实地创业的企业家。引进人才应当是多多益善,要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和支持。中央应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西部开发的人才需求。

(3)发展高等教育,立足当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是必要的,但是培养当地人才仍是西部大开发之根本。大量初中级人才只能依靠本地培养。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扩大招生规模,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多层次办学,大力发展在职教育。高等教育要面向市场,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4)树立新的人才观与用人观。人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为了吸引人才,要对重要岗位逐步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吸引人才要不拘一格,鼓励“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用人思想。要积极创造条件,稳定现有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为人才的健康、快速成长创造适宜环境,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第四,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1)加强卫生扶贫。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健康的身体是人力资源的载体,也是健康生活的保证。西部地区很多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实施卫生扶贫,既是完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更是发展经济、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持,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建议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2)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高档化。现行医疗卫生体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西部人均卫生资源不比东部差,但边远地区缺医少药严重,社会效益不高。同时,由于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完善,限制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医疗救助计划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医疗保障又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应当把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障制度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人民提供优势、便利、低价、高效的医疗服务。

(3)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西部地区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克服物质方面的落后面貌,还必须倡导积极、健康、卫生、文明的现代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改变贫乏、落后的精神生活。在提倡教育下乡与科技下乡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下乡,逐步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标签:;  ;  ;  ;  ;  ;  ;  

西部大开发的“人本”战略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